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创新探究

2023-02-06戴家芳郑玉瑶赵雅丽

关键词:话语思政政治

戴家芳,郑玉瑶,赵雅丽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思政教育宣传话语作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桥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及时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利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创新进行赋能,增强宣传话语的引导力,从而提升教育的育人效果。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宣传话语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新媒体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内涵,它是“利用数字与网络技术等渠道,并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化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拓宽了新媒体的载体和平台,并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思想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为人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混迹其中,并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必须利用新媒体赋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以促进其长足发展。

1.1 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转变的需要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话语传播时,主要借助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互动、访谈等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有诸多途径和机会接触社会各种纷杂思想观念。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依旧局限于课堂教学、访谈等单一途径的传播,无疑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用,必须紧跟新媒体发展要求,对传统思想政治话语权进行重新审视,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生活实际的话语体系”[2]。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及时性以及平等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流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权威化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双方的平等交流;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话语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捷。例如可以利用手机微信、QQ、慕课等线上交流软件进行及时的沟通,减少线下交流所带来的时间损耗,进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宣传。为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场所,利用“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话语传播的“人际交往圈”,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的时空场域,促进其以更高效、更便捷、更自由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以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传播方式的改变。

1.2 引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具有媒体融合度高、信息数据量大、主体平等自由等特点。由于准入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参与网络媒体,因此网络信息繁杂。一些商业逐利性质的平台所滋生的不良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热门平台抖音、快手短视频下网红的直播卖货,会给予少数大学生思想观念上急功近利的误导,从而将“网红”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忽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为未来的成长发展做准备。大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期,容易被高收入、低代价等具有极高诱惑性的信息所误导。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新媒体大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引导学生主动辨别信息并有效防御不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思政教育话语,发挥思政教育话语的渗透作用,进而净化网络空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层面地融入学生生活,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1.3 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3]。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之一,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限制,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但与此同时,西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了危害。西方早已重视通过新媒体进行话语传播,并有意识把它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关联。西方霸权国家利用各类新媒体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惯用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化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准确掌握并分析其困境根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创新的关键。

2.1 话语内容生活性不足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而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说服”人,离不开它的话语表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政治性、学理性的话语表达毋庸置疑,但不能因此忽视话语内容的生活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面临生活性不足的困境。一方面,话语内容过于理论,实践话语不足。较长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论宣传,话语内容相对抽象,且现实延展性不够,缺少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关照。在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新媒体时代,如果一味采用脱离实践的话语内容进行宣传,容易导致人文关怀和语言魅力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进而不利于彰显宣传话语的价值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文本话语过多,生活话语不足。“生活话语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直白朴素、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人们理解”[5]6,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往往与政治热词、工作报告、主流媒体报道相关,因此往往通过文本话语呈现,容易导致宣传内容、方式与学生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不相契合。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话语表达往往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趋向。这些变化使得大学生对生活话语的接受度更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宣传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就较难唤起学生对宣传话语内容的认同和共鸣,可能使高校宣传话语处于话语“独白”的尴尬境地,继而影响高校宣传话语体系的渗透和引领功能的发挥。

2.2 话语表达交互性不强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工具,主体之间能否建立和谐、平等的交往关系与语言表达有密切的联系。”[6]但如果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不能借助对话相互理解,构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交往,就难以达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当前高校宣传话语表达的交互性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实质性参与宣传话语活动不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话语主体多为学校的管理层和负责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虽然能参与新闻稿撰写、公众号推文等工作,但多是负责对宣传内容进行简单加工,自主性较弱。第二,说事话语过多,情感话语不足。“说事话语也作为一种主要话语形式存在于意识形态理论中,是传统话语、精英话语和文本话语经过变换和重述形成的一种次生话语形态”[5]8。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由于尚未完全摆脱说事话语的束缚,依旧有单向度的“灌输”的印记,话语表达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不够,导致交互性不强,从而被部分学生贴上了“教条化”“单一化”“刻板化”的标签。因此,新媒体时代话语语境下,教育者在进行事理的阐述与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共生与交融,以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话语,并借助肢体语言、语调、神态等,让情感弥漫于话语交往的场域,体现话语交往的真诚性,增强宣传话语对学生的感染力。

2.3 话语对象大众化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需关注 “说给谁”的问题,这个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话语宣传和传播的目的,在于使话语发起者所表达的观点被听众理解并产生言后效果。然而,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面临着话语对象大众化不够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客观、严谨、权威、严肃的官方话语表达方式的接受度不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交互的、开放的和全方位的虚拟空间,有利于实现全媒体的立体融合传播[7],这个空间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大学生更多选择上的自由。高校部分大学生不再乐于接受严肃、严谨的官方话语表达,而更倾向于选择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内容和幽默风趣的话语表达方式,后者是契合学生需求、备受学生青睐的,且与官方话语沉稳、庄重的风格形成较大的反差。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没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吐故纳新、融合转换,将会影响其对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应挖掘 “大众话语”“流行话语”“网络话语”中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简单加工,形成契合学生生活情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话语”,运用学生想用、正在用、喜欢用的话语符号,表达出学生想听、愿意听、听得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的接受度。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创新的路向

宣传话语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注重对思政教育宣传话语进行创新,使其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载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8],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3.1 推动官方话语与学生大众话语的融合

思想政治宣传话语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做法是在宣传理论、政策、文件时,往往采用宏大叙事或者枯燥宣讲的话语表达。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话语的主体,而大学生更注重情感的表达,面对内容丰富、价值多元的网络环境,他们不再满足于抽象的、纯理论的官方话语[9]。这就要求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进行创新时,要推动官方话语与学生大众话语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独白式的宣传,要去关注、了解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用学生喜欢、青睐的话语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实现官方话语和学生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这也将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推动说教话语向关怀话语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曾强调,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也是如此。要想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就要在创新时彰显关怀性,要实现说教话语向关怀话语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要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从小事着手,关注大学生合理的主导性发展需求,并且在进行相关的理论宣传时,要少一些命令式的话语表达,多一些融入温度的关怀性语言,并借助短视频宣传、图片展示、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将生硬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所喜爱的“小故事”,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宣传的人文关怀。

3.3 推动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话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为中心,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但要明确的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实践环境发生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意识形态话语也需要与时俱进,寻找和提炼新的情境下适合现代人需要的话语表达形式。一方面可以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等重要文献,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重新挖掘和解读原著文本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另一方面,从经验的角度,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进行总结。总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前提下, 调整和充实它的外围话语,以促进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变。

3.4 推动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主要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时政热词、工作报告、主流媒体报道等相关,是一种理论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形式,思想性强,抽象度高,理论色彩浓厚。且因为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本身不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接受兴趣。为此,要提升大学生对其接受度,还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理论话语向体现生活化的实践话语转变。高校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大学生生活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获取感性直观的素材,汲取实践话语的鲜活经验,提炼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话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还可以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宣传方式,将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推进宣传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相契合,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需求,从而促使大学生接受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并自觉内化为价值信念。

4 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宣传话语创新时,要及时抓住机遇,推陈出新,用与时俱进的话语内容和形式提升宣传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