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研究
2023-02-06杨洪芹邓子微
杨洪芹,邓子微,黄 萍
(井冈山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高度重视,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并指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2022年12月出台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相互联结互助的一种经济型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组织成立、财务管理、扶持措施等多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据调查显示,截至2021 年11 月末,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21.9 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合作社产业覆盖广泛,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引领农户步入现代化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化发展现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有着独特作用和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研究聚焦粮食种植合作社,探讨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献梳理,当前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家庭农场过度规模化,违背农民意愿而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虚化和异化现象严重等问题[1]。农民合作社发展至今,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面临规模小、市场运营能力下降、运营机制不成熟等困境[2]。已有研究还指出,在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逻辑被村庄治理逻辑所代替,合作社沦为村庄发展的工具[3]。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失真”现象,导致国家支粮资金被套取,弱化了政府支粮政策效应[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率低,部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不高[5]。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提出:抓好规范经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水平;通过对合作社成员进行知识培训,提高成员们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完善责任制度建设,减少责任分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关注粮食安全,也需要关注粮食种植合作社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赣中两个乡镇的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描述当前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策略。
二、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表现
粮食种植合作社是由粮食种植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其成员提供粮食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服务。目前粮食种植合作社在提高农户参与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也呈现积极、观望、消极三种态度。
(一)加入粮食种植合作社的积极意愿
“积极意愿”顾名思义是农户对于粮食种植合作社有积极正向的认知,并且有加入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在访问调查中,有农户表示“土地是切切实实、每天都在那里、不会跑的,如果好处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我愿意加入”。在表现出积极参加意愿的农户中,他们普遍面临着“农业化肥价格上涨赚不到钱”“体力不支种不了地”“土地流转费用低”等困境。此外,这部分农户对于国家提倡的种粮政策积极响应,“政府政策规定不能抛荒”,这是被采访的农户多次提到的信息。可见,除了粮食种植市场化现状、农户内部和外部因素带来的种种困境,国家积极的种粮政策也会对农户参与种植合作社起到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加入粮食种植合作社的观望意愿
“观望意愿”指的是农户对于粮食种植合作社存在正向的认知,但由于某些原因对参加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犹豫不决,希望观望他人“案例”再做决定,这部分农户在调研对象的总数中占比约50%。合作社作为农村的一种新兴事物,农户在心理接受上存在一个过程。在访问过程中,有一半的农户对粮食合作社持观望的态度,不相信粮食种植合作社能够给自己带来收益,访谈中有散户表示“好是好,可是我不太放心,有人先加入了,带来了更多好处,我就愿意”。农户们都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如果有人通过粮食合作社得到了利益,他们表示也愿意跟着一起加入粮食合作社。
因此,让农户产生“观望意愿”的因素是多样、多层、多方面的。在调查中,本研究发现部分农户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农户对粮食种植合作社认知印象“喜忧参半”,通过某些元素的改变,“观望意愿”较容易转化为“积极意愿”或者“消极意愿”。所以分析把握这部分农户的认知意愿,消除农户的忧虑,对于“观望意愿”向“积极意愿”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三)加入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消极意愿
“消极意愿”指的是农户对于粮食种植合作社存在消极反向的认知,对于参加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存在拒绝抵制意愿,这部分农户在调研对象的总数中占比约40%。在调查中,有个散户Y 大爷有想将土地外包的打算,但在志愿者介绍合作社的情况后,问及关于要是有这个合作社你们是否愿意参加时,散户Y 大爷直接否定参与的可能。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接受调研的农户,对村里的合作社了解不够,部分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停留在20 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尝试参与到其中,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并且做“赔本买卖”,故参与意愿并不是很高。访谈中,有部分农户在之前已经了解到“托管”这一加入形式,但由于现有的农民粮食合作社存在运作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农户认为粮食合作社的“托管”不负责任,因此也失去了加入合作社的意愿。
三、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对“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意愿表现”的简单论述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农户参与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意愿的因素是多元、多层、多方面的。本研究大致从自然环境、农户自身、合作社发展现状展开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
农户的生存发展主要依托于生长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源、气候对农户的经营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这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一是土地零散化,规模化种植难,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提高。据调查发现,部分农户土地分散,规模较小,对抗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较弱,对外销售时又常遇到市场价格被压低等风险,加入合作社能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倾向于加入合作社。二是气候炎热、水源缺乏。在水源和天气方面,有农户认为“水源问题,还有太阳晒,晒得人闷热,喘气费劲”“没有水还要雇佣抽水机”,这不仅加重农户的额外种植成本,也影响周围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想法。气候环境的变化使得农户种植风险增大,大多数农户不懂专业科学的应对措施,专业合作社的出现符合他们的需求。
(二)农户自身因素影响其加入合作社意愿
1.农户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加入意愿
在面对社会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其农村经济难以与总体上层建筑相适应,农户面对传统与现代、人工与机械化的冲击而产生一些矛盾心理:既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想借助托管、流转等形式摆脱土地;既想获得高收益进行创新创业,又想着留有余地。
在保守观念的影响下,多数农户对难以确保收益的事物选择尽可能减少自身资源的流出,哪怕对收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即“少支出,少收入”的收支模式。比起购置粮食,传统农户选择经典的自给自足形态,许多散户表示“主要是地少,种粮就留着自己家吃”,凭借自身劳动满足自身需求,余力用来获取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合作社无法与农户观念契合,农户加入意愿会因此变化。而进一步深入探讨,农户传统保守思想的存在还与其文化、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关系。
2.农户关系网络影响加入意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同村之内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亲密的交往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本研究调查发现,存在多数农户将土地流转(以低价甚至免费)给熟人、合作社成员是亲缘关系的情况。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以亲属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在这种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因此,在这种“波纹”动态波及的关系网络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弹性和张力。当一个农户加入合作社时,与他相关的网络群体也可能会受其影响和带动加入合作社。
(三)合作社的能力水平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
1.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影响合作意愿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是互助型惠农经济组织,目的是帮助农户更好适应农业市场化经济发展趋势,为农户提供技术帮扶、农资优惠、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农户最关心的是合作社的服务待遇,这直接关系到农户的自身利益。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行为与初衷相违背的状况。在访谈中,有农户将合作社称为“公司”,大户Y 就直言,“他们不会管水源问题,主要就是卖农药肥料等东西,不怎么管稻田出现的问题”。农资设备缺乏、合作社发展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让农户产生了消极印象,降低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
2.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影响农户加入意愿
现有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少之又少,已经建成的合作社又表现出规模小、不正规、形式主义化等特点。在调查中,本研究发现合作社的负责人文化水平较低,在管理、经营和宣传方面能力不够,导致合作社自身出现运营困境。一是缺乏形象管理意识,管理者没有树立好形象管理意识及确立总体发展规划,缺乏对合作社形象的积极宣传,甚至从来都没有开展过宣传活动,导致大部分农户根本不了解农村粮食合作社的好处和积极意义;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合作社并没有将发展期间自身做出的成效及模式向农户进行展示;三是缺乏外部监督保底,合作社运营方式中另一对接对象为企业,中间并无公信力较强的对象进行担保,抗风险性难以使农户信服。
四、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改善策略
针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和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农户实际需求及粮食种植合作社发展现状,协调合作社、村委等多方主体力量,提出“打柱子”树威信、“牵绳子”建网络、“换新衣”增活力、“搭大网”保收益、“广助人”立形象的改善策略,提高农户参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意愿。
(一)“打柱子”树威信:提升治理能力,村委会协助发力
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类型多样,由村“两委”组织领导成立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大部分是由乡村能人等人员带领成立的,合作社实际运营当中存在的内部运营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难以避免。尽管合作社在运营时采用与公司合作的方式,但并没有在这种合作形式带动下形成相应规范化的运营框架。在其组织构建上,人员的招募受地域的局限,多是同村镇居民,地缘及血缘联系密切,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双方往来交易形式倾向于使用便捷、成本低的方式,会议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规范。合作社需要明确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如定期的会议制度以进行及时的计划总结与安排、明确短期或长期发展等。此外,合作社运营中应该秉承以农户为导向、平等包容、互惠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及管理水平,对社务进行公开透明的管理,自我监督与第三方监督并行,避免出现小农户受忽视等不良现象。通过提升合作社自身治理能力,增强农户的参与意愿。
此外,发挥村委会“中间人”的作用必不可少。村委会在农村治理中占据重要权威的地位,是中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户心中有着“德高望重”的位置。村委会中间牵头,一方面能调动资源,规整土地;另一方面能提供有力的权威监督,促进中间环节高效运转,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二)“牵绳子”建网络:打通利益链条,激发内生动力
在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中,需要联结利益链条,打造全方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在整体系统中的融入感与获得感,激发主角意识,达成双向循环运行。在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中,可以采用现结、股份分红(以土地使用权、机械或技术入股等)及粮食兑换的方式,给予合作农户选择的权益。现结使农户以切实利益体会合作社价值;股份分红的方式增强农户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既能满足自身对土地种植自决权的需求,也能进行有效激励;在粮食兑换中,农户选择权扩大,既可选择将粮食全部结算成货币,也可留有口粮,进行余粮兑换。农户在链条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可以是社员或者“股东”,也可以是被雇佣者。通过参与额外劳动,照看自己的土地,农户获得内心充实与安全感,同时在原有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多次收益”。此外,合作社也需自身过硬,发挥独特统筹作用,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单产,增加总体效益,带动农户收益共同增长,并充分考虑到农户心理诉求,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三)“换新衣”增活力:转变传统观念,宣传培训并进
合作社需要推动农户思想的改变,更新农户对现代社会背景下新式农业合作社的认知,即通过“换新衣”推动农户思想观念转变。第一,村委会或政府机构要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或普惠性强的经验分享,逐步增强农户、社员及合作社领导层人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及实际技能,在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进农户角色社会化。让老一辈农户切身感受现代化、科技化社会的便捷,开阔理性全面的视角及拓展性思维。第二,合作社需要进行定期宣传及优秀成果展示,提升服务水平,以实际成效加真诚宣传获得农户认可,扩大知名度。在宣传上,通过多渠道传播正面信息,扩大公关范围,如借助公示栏、寻找德高望重的人士上门宣传等,向广大农户传授最新型的种植理念,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评估上,对待不足之处,也要虚心接受意见,反复进行工作评估,保障社民知情权,健全监督体系,补齐管理短板,让农户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
(四)“搭大网”保收益:建立风险防范,科技力量提效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自然灾害等因素进行风险防范,通过建立“安全网”等形式,有效为农户进行兜底,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打造安全网,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层面可以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在受自然灾害时可以赔偿一定损失,政府财政方面为农户种粮提供补贴,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统筹多方资源;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科技力量,借助第三方(村委会或政府)规范土地管理,扩大农业规模及促进农业发展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延长产业链,提质增收。在缓解水源问题上,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滴灌技术,储水备水,购置抽水机、无人机等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在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上,统购良种化肥、农机等,以政策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助合作社增产增收,双向赋能,激发农户加入意愿。
(五)“广助人”立形象: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
当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建设、规模水平等建设较健全时,合作社除了提供粮食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服务之外,也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等。一方面,可以为村里相对贫困的群体提供免费良种、公益托管等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村落环境整治、文体娱乐服务等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也有利于合作社的形象确立。合作社在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可以帮助农民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及自助能力,从而增强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也为后期入社的农户提升能力,减少合作社额外培训成本,进一步实现助人自助。此外,合作社可以积极协助相关农业院校为农户开创特色学习班,针对性提升农户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以农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