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价值与路径*
——以苏州地区为例
2023-02-06钱雅倩
丁 锐,尚 鹏,钱雅倩
(1.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400;2.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事象[1]。即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将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2]。通过学校教育渠道,使青少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精神意志等内容,不断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双重作用。
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学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3]。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民俗文化传播和活化的有效路径[4]。高中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自然、人文知识[5],尝试将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对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融入的条件、方式和途径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本文借鉴“民俗文化”与“文化地理”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苏州地区民俗文化实际情况,围绕“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必要且可行。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传承意义。将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优势明显,一方面,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现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地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悟民俗文化形成、演化的自然环境基础,还能感受到人文环境与民俗文化的融合理念。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教学具备良好基础。
1.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资源。以苏州地区为例,依据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将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民俗类型[6]。大类一为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香山帮传统建筑、吴江桑蚕丝绸等)、工商业民俗(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等)、生活民俗(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同里阿婆茶文化等);大类二为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轧神仙庙会、古胥门元宵灯会等)、人生民俗(沙家浜水乡婚俗、同里走三桥习俗等);大类三为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昆曲、东山抬阁等)、民俗观念(妈祖祭、虞山三月三报娘恩等),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
2.教育教学实践的传承性与广泛性
教育教学具有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功能。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提升青少年民俗文化认知、提高文化保护与利用意识的过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掌握民俗文化传递手段和工具,以此实现民俗文化传承。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往往主题突出、形式活跃、覆盖面广,特别是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使之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数量庞大,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生力军。
3.高中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与实践性
高中地理知识区域属性明显,其分析尺度和时空规律都有较大差异。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过程。以苏州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为例,有关民俗文化的地理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旅游地理板块中,这类内容深刻体现了地方民俗文化与区域地理的有机融合。高中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兼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是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离不开地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在高中地理中挖掘民俗文化知识将深化地理实践认识、活化民俗文化资源。
二、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意蕴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课程改革与学科融合的发展新趋势,耦合文化教育、地理教育和思政教育,致力于实现文化传承、素质培养和教学拓展的多重价值目标(图1)。
图1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与价值框架
1.保护活化民俗资源,推动文教融合发展
民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如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民众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仍然不够。青少年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向适龄的高中生推广民俗文化势在必行。将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有利于民俗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文教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将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民俗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教师—学生协同教学的深刻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促进全社会形成保护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至新高度。
2.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探寻培育家国情怀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价值,其形成和发展同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特征,也体现了当地历史人文气息、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态势等人文环境特征。民俗文化地理教学就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刻体现。高中生正处于价值塑造的关键阶段,民俗文化所反映的科学地理认知对高中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俗文化地理教学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强化学生的爱国爱乡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践行全方位育人的价值目标。
3.拓宽师生文化视野,深化文化地理教学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搭建了一个“民俗文化”与“地理教育”的融合途径,对师生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体验。民俗文化地理教学有利于引导师生关注身边的民俗,展开民俗文化思考与探索,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精神,从而开拓师生文化视野,提升自身文化底蕴,体现全员育人的价值目标。同时,民俗文化地理学作为民俗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将民俗文化应用于高中教学实践,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深化文化地理教学以及完善地理科学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价值。
4.丰富课堂教学情境,增加地理教学趣味
民俗文化地理涉及范围广泛,教学内容新奇多样,旅游地理、文化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区域地理等都有涉猎,常采用多媒体播放、实物展示和现场表演等组合模式开展教学,不仅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此外,民俗文化地理教学也顺应了新课标重视趣味性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使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关注,从而进一步增强地理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样化的民俗地理教学贯穿课程各个阶段,有利于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构想。以文化引导、以情境切入和以兴趣驱动的地理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三、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现路径
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还能深化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本文基于整体教学过程,从教学引导、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科学设计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现路径(图2)。
图2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五位一体”实现路径
1.教学引导:增加教师知识储备,提升民俗教学能力
教师是地理教学的引导者,是课堂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丰富教师的民俗文化地理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是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民俗文化的形成、分布、结构和价值等基础要点,也要掌握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交互关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参加民俗文化培训、阅读如《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等相关书籍、浏览民俗文化网站等途径提高知识储备量。同时,教学也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教授方式。以范例式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展示苏州评弹的来历、形式、分布、艺术特点等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而后教师进行讲解与总结。该方式既能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提升民俗文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对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民俗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其学习效率、锻炼其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需要教师采用问题抛出、情境创设等有效方式指引其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分析、理解课程知识点。例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与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式提出问题:“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简述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民俗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等,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会分析、提取重点和梳理内容,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地理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式探究学习,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文化地理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挖掘民俗地理素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对文化地理教育格外重视,多次强调突出文化地理要素,如人文地理模块的“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旅游地理模块的“区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和方式”;城乡规划模块的“运用资料,说明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应采取的对策”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知识素材为基础,寻找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地理素材。同时,积极开发有关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将地方自然与人文环境融入课程开发之中。以苏州地区为例,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可选金山石雕、苏绣、藏书澄泥石刻、后塍竹编等内容;民俗文化与人文环境可选轧神仙庙会、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南水乡婚俗等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既要注重文化与地理的有机结合,也要凸显民俗文化地理的地域特征。
4.教学手段:探索智慧课堂模式,开展民俗地理研学
智慧课堂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个人电子终端等系统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民俗文化地理教学可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模式。课前,学生通过推送的民俗微视频,了解民俗地理现象。课中,学生通过参与线上与线下合作探究发现民俗文化地理问题;教师依据系统和课堂反馈了解学情,讲解重难点并总结民俗文化地理规律。课后,系统推送民俗文化拓展素材,提出民俗实地考察建议,强化学生自主迁移的学习能力。此外,开展民俗文化地理研学也是拓展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苏州地区民俗研学资源丰富,如沙家浜水乡婚俗研学,了解地理环境对地方婚嫁习俗的影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学,了解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建筑风格营造的影响;浒浦花鼓研学,了解江南渔港民俗民风。
5.教学环境:组织校园民俗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多彩民俗走进校园,扩大民俗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学校应积极组织民俗文化活动,邀请民俗艺人进行民俗讲解与展示,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近年来,苏州积极实施“民俗校园行”活动,苏州金阊教育集团开展了“金阊小商贾一起轧神仙”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与文化传承人一起学习传统技艺,化身“金阊小商贾”了解商品交易的多种方式,感受苏州的“轧神仙”传统民俗文化。学校还可创办民俗社团,吸引民俗和地理爱好者加入,通过定期举办图像展览、特色演讲、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此外,学校还可积极组织民俗文化专题讲座,开展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应突出知识的针对性与系统性,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与学术探讨的平台。多样的民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民俗文化地理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构想
基于上述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现路径,以“理解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为例,通过细化教学环节,科学设计民俗文化地理教学案例,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课前准备是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环节
首先,教师应挖掘有关民俗文化地理知识,并以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在旅游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部分融入“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这一传统民俗,通过实地调研和广泛搜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文字、图像、影音等材料,梳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起源成因、演化发展、表现形式、功能特点、艺术价值、应用领域等内容,为民俗地理教案做充分准备。其次,从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与水乡自然资源、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开发“民俗文化——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校本课程。最后,学校通过组织民俗校园文化节活动,展示包头、大襟拼接衫、襡裙、襡腰、衩裆裤等宣讲江南水乡服饰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参与服饰制作,营造民俗文化教育氛围。
2.课前导入是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引领环节
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置“水乡服饰与气候条件”“水乡服饰与地形地貌”“水乡服饰与地域文化”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水乡服饰与地理环境的交互关系。其次,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推送、故事讲授等方式,直观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关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其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挖掘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信息,探索服饰文化的地理思路。再次,依托智慧化平台,及时了解学情,精准定位问题。最后,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精心收集或制作服装配饰等配套教具,以期充分支撑民俗文化地理教学。
3.课中教授是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环节
课上教师由“打卡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切入,系统地呈现苏州水乡服饰的图文材料。教师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探究和总结水乡服饰的表现形式、地理分布、演化规律、价值创新等,并通过云游“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引发对民俗“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思考。此外,借助民族博物馆网站的可视化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东南低山丘陵区等地的服饰文化,在强化学生区域地理认知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民俗服饰文化的认识。
4.课后拓展是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巩固环节
特别是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组织民俗地理研学,实地考察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水乡服饰文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绘填考察路线、考察点位及重要地理事物;观察识别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水系特征;调查地方民俗习惯和客观地理现象。通过地理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深化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的地理认知,拓展递进式民俗地理实践学习体系。此外,依托智慧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回顾和拓展也是巩固民俗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借助优质的民俗服饰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师生使用体验,提升民俗文化地理教学效率。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备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价值意蕴多元深刻,融入路径有效全面,全流程的民俗文化地理教学设计很好地诠释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对有效提升师生民俗文化素养,科学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