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3-02-05赵小钥兰定松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战略

赵小钥 兰定松

(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一、问题的提出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建构的美好展望,也是亘古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共同富裕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浓厚的理念传统和制度渊源,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为使国家与人民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民生进行了保障和改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共同富裕是“两步走”战略中的重要标识,“两步走”战略即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17共同富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到2035年和2050年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安排。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性工程,事关城乡融合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但基于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乡村振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形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政策措施。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均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从而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有关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目前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其一,从定义概念出发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下阶段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价值追求。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望就是共同富裕,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3]共同富裕是全民共享的普遍富裕: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特定少数人的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人人共享”的利益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具体而言,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指的是人民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充足,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两极分化的可能。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指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文化活动无障碍参与等,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

其二,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出发分析其影响机制。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不平等问题。有研究认为,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均贫富,现阶段,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共同富裕的标准出现差异化现象,但不可强求按照一个标准,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同调的富裕,必然存在“先”与“后”的关系,需要以先富带动后富为实现途径。从区域关系来看,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也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解决,从而探索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助力乡村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发展。

其三,从宏观层面设计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必然要建立在共同富裕的目标背景下,有学者基于此构建了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要建立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6];有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类,如按战略实施模式分为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7];有学者提出不同类型乡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如以“人”“钱”“地”为代表的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等乡村振兴战略[8];有学者提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等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点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关注乡风文明与移风易俗、积极推进农村有效治理等[9]。

综上可见,一方面,虽然有许多学者对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大多数学者尚未对这类问题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另一方面,虽然学界对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展开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但少有文献对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问题进行分析,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显得至关重要。

鉴于此,针对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对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三、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学术界的共识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点、难点均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突出表现为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即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即便到了2035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我国也仍将有4.5亿人在农村生活。”[10]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与内在机理具备高度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乡、产业、收入等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党的初心使命来看,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对初心使命的牢记、坚守和自觉践行。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破解传统体制的桎梏,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具体地说,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更高层次,还要求合理控制和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11]。长期的收入差距过大将对“共同富裕”造成重大挑战。例如,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的人均经济收入超过农村,从而大部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相对滞后。因而,缩小城乡差距将在决定未来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现阶段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和产业区域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将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才能够提升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两阶段目标,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2]。综上可见,乡村振兴阶段目标与共同富裕具备一致性。从路径来看,乡村振兴是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五大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其目标涵盖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基础以及民生等多个维度,最终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的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但乡村发展速度慢、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在成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桎梏与瓶颈,乡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与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共享性具有较大差距[13]。我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生产要素,导致了城乡地区资源形成了单向流动,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再生产与再分配,使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在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决定了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就必须要解决地区、城乡和个人收入上的差距,要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缩小分配差距,化解两极分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但共同富裕并非绝对平均的富裕,也绝不是一部分地区和少数人的富裕,而是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在内涵上是有机统一的,在本质上都旨在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23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力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振兴建设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等。

(一)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发展状况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民与城镇居民在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涌入城市,城市成为人口、医疗、教育、文化等众多资源的聚集地,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明显,这与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追求不相符。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短期内难以明显提升,农村在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例如:在文化教育方面,一些乡村地区对教育的财政支持不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资金较为短缺、医疗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基层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医疗健康缺乏足够保障、养老保障机制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困境;在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治理人才缺乏,懂管理、懂技术、业务能力强、热心农村公共事务的专业化人才稀缺。

(二)乡村现代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制度限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营销能力较弱、政策支持不足、融资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等多个方面。以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这个乡村振兴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难题为例:乡村产业一般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但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难以获得显著提升,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依然十分单一且基础薄弱,农村的支柱产业仍然是传统农业生产,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仍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耕地面积,并且大多数地区还过度依赖单一农产品。这种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一方面不利于抵御气候的影响,如果遭遇自然灾害,将更容易遭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不利于应对市场变化,因为单一农产品地区将可能在市场波动中损失更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与此同时,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没有发展多元化产业,从而就无法提供更多非农的就业机会,也就无法留住年轻人、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建设。

(三)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来推动,但更需要农民的主动参与,如果农民没有主体性,乡村振兴就会缺乏内生动力和持续性。尽管国家从实施脱贫攻坚开始就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式,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注重体现农民的主体性。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更要以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搞建设,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14]但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干部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长期依赖外源动力的支援,缺乏“主人翁”精神,缺少依靠发展乡村产业发家致富的思想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与个人致富之间的联系,不会主动地寻求致富道路。一些农民认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政府,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乡村很难快速发展起来,所以政府才是主体,自己是配角。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

(四)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乡村劳动人口借助不断便利的交通条件,从原居住地离开,集中到劳动力需求量大或是生活条件更优异的地区,形成了城乡人口的“推拉效应”,从而出现了乡村的“空心化”现象,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口比例失调,进而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空心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体现在人口的“空心化”、农村土地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及治理的“空心化”等方面,从而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缺少人力资源的支持,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二是一部分农村宅基地和耕地出现了荒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三是由于人力资源的流失,使得一些乡村非物质文化难以传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农村人口形成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即“两头重”的结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空巢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等问题较为突出。

五、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

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完善农村政策保障,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一)不断完善乡村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辅相成,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使城乡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从而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区域间双向流动和良性互动提供政策保障,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体系的共享、互补,共同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民普及、共享共建、城乡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式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整体发展观,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质量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城乡一体化打下深厚基础;加强纵向多级化的农业农村公共事业综合规划建设,在农村地区构建系统化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推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集聚。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融合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用共享的思维来提升公共资源服务功能,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在其辐射区域的流动,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均等化,使乡村共同享受优质的公共资源和服务。通过教研联合体、医联体等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流动共享,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推动农村医疗救助。统筹建设城乡社会发展机制,做好社会公平底线保障,确保农村地区享有与城市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抓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在产业体系中的互动、互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解决农村产业单一性的弊端。一是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不断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现代服务业在农村产业体系中形成配套,完善农业物流体系,促进信息化平台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效用,构造先进的农业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链。二是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积极挖掘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潜力,鼓励农业部门带动农民打造地域性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三是要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鼓励农民按照本地特色产业,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推进农业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实现农村经济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将个体农户吸纳到农村企业的生产中,带动当地农户的发展和增收;充分开发“平台+农户”模式,大力扶持农产品资源的电商营销,让农户能够借助电商平台获取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并能够利用电商平台或直播平台开展农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在大平台的支持下使农产品的收益不断提升。四是鼓励村集体和农民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积极进行本地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圈,促进农村生态产业、旅游观光、农产品电商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形成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村龙头企业,应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大力扶持农村企业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推进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建设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帮助解决乡村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自己动手,才能发家致富;全民艰苦奋斗,才能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于农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在于激发农民劳动与创造的积极性,在于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农民主体被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各项政策推行和项目建设,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让农民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农民在共享成果的体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让农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推动乡村振兴、改变自身的生产生活状态真正认同。另一方面,要重视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的互动融合。要通过外部的带动作用,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由于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基础薄弱,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领导和科学规划,尤其重要的技术、资金和配套设施等要素还需要从外部注入,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还需要借助东西部的协作机制、对口帮扶机制等社会力量来推动。同时,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对于现代技术的掌握能力,让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

(四)完善农村政策保障,有效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应围绕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大幅得到改善。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改善乡村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乡村图书馆、农村文化中心等设施,为农村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制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加工业项目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就近就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和技术人才回乡发展,并为其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年轻人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城乡战略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