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
2023-02-05朱广军
朱广军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概念和深刻内涵,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面对新时代强国建设战略部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由国民教育各序列和教育基本要素共同构筑的。高等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序列的高端和龙头,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发展水平与潜力,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要彰显“中国特色”,就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不断创造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形态和新模式[2]。有鉴于此,系统地阐释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全面地审视高校治理的价值取向,理清和构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义,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描绘出未来发展图景,并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如何融入日臻成熟的高校治理话语体系中。这对揭示中国特色高校管理体制内涵,探索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2]。
一、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理应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契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声,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诉求[4]。
(一)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教育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5]。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极推动力量,高校治理体系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2]。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在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总任务的基础上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实践,其现代化的程度既彰显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的根本体现。显然,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单一的和片面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挑战。例如高等教育结构与规模、投资与回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等问题,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技术环境变迁和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等因素的复杂关联,这一系列的问题无法仅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回应和解决。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引领下,着力构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2]。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式高校治理必须进一步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教育领域实践的关键力量和根本源泉。
(二)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教育、科技和人才是筑牢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动能之源。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根据地,是赋能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性力量,大力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的总体目标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7]。这个目标比预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提前了15年左右。这一时间安排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说明教育先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就应该在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中构建服务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以及智力支持。为此,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构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8]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从以往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人才培养也从传统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转变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美好需求方面迈出了非常坚实的步伐,也说明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把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规模结构、评价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标检验,突破制约因素和瓶颈,以高质量发展的上升过程为中介,即将质量作为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桥梁,融合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确保高等教育能够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人才培养蓄势谋远以及服务国家建设凝心聚力的重要职能,必须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高等教育治理特别强调治理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协同性。针对高等教育内、外部治理问题,高校需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建设,建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契合,内外配合、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教育治理制度体系。为此,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指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宗旨,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
(四)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视野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必将深刻影响“教育之变”,特别是随着新一轮高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世界正迎来一个以多极化为基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轴,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回应全球发展倡议和各国共同发展利益提供了中国方案[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主旨引领,积极推动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这不仅是我国引领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国担当,同时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中心的路线图。一方面,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上有益经验,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顶层制度、规则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提升中国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绘就从“跟跑”到“领跑”的宏伟蓝图,以期推动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理应从参与全球治理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演变进程,明确角色定位,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洪流[10]。通过深入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多边、双边平台支持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
二、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治理体系和能力本身起着调整﹑规范以及引导的作用,它为制定治理规则所必需,是防止治理规范失效的屏障,也是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与演进的价值前提[11]。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长期探索、深入实践和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它既体现了世界各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需要在阐明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逻辑的基础上,研究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治理的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提炼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贡献力量。[2]
(一)形成制度管理为前提的现代化高校治理理念
高校治理制度是党和国家赋予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则与模式,它通过调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深入调整高校治理体系内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发挥着规范高校治理行为,保证高校权力的规范有序运行,避免公权力对高校多元利益主体权益的侵害,是高校治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是以制度为基础,通过党委领导、依法治理、多元共治以及民主监督等方面来约束高校治理的过程。对于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而言,必须把高校治理的制度化贯穿于高校事务管理、决策、治理以及监督的各个环节与流程中。因此,需要重构和完善中国式高校治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学与合理的高校内部治理制度,细化并明确高校治理职责和权限,以增强高校内部治理的效率。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做好学校制度的立改废释工作,对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以确保各项制度既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高等教育的期盼。此外,高校作为学术组织,还应该建立高校学术治理制度,健全民主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加强民主权力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科研水平评定、教师绩效考核、学生学业水平发展、职称评聘等制度体系建设,突破单纯以课题、论文、等级等外部绩效指标为核心的工具主义评价制度和范式,才能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以及立体式的中国式高校治理新格局。
(二)完善法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后盾与重要支撑,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高校场域的治理规范作用[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代表的八部教育基本法以及《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代表的十六部教育行政法规为主体,辅之若干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为中国式高校治理法治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系统性、专业性以及指导性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指导与准则。尽管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立法还存在着立法主体权利与义务不明、法律责任边界模糊和法律救济路径缺失等问题。因此,结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根据国家上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大学章程,并以其为统领建立系统完备、责权清晰以及内容规范的大学治理体系。通过将高等教育改革等内容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保障,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建立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高校治理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6]。在推动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必须彰显人民中心地位,解决好高校治理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等问题,让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所有高等教育多元利益主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量高校民主制度体系建设及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更是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为此,在高校外部治理决策过程中应该坚持民主性,努力协调好政府—社会—市场—高校之间的关系,畅通社会、市场与个体等民主参与高校治理渠道,构建高校治理民主协商、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制度体系,形成高等教育治理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高校治理民主监督体系,以解决高校治理委员会自治性缺失、多元利益主体自治参与度不高、参与态度消极、基层民主落实不够等诸多治理问题。在高校内部治理决策过程中要逐渐建立多级多层次的高校治理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通过会议讨论、征求意见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和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师生和教职工公布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情况,确保高校决策科学、合理、民主,避免少数人决策和权力集中,让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高校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构建高校民主协商的多层次治理格局。
(四)实施科学管理为保障的现代化高校治理路径
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科学设定高校治理的目标、范围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高校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快速转化为中国式高校治理效能。在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差异化、复杂化以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多元利益主体需要,传统行政化、碎片化与单一化的高校治理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化水平,真正将现代科技与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起来,切实提升高校治理实效。在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校要着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应用平台等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治理领域的深度交融,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其次,要充分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打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通、流程再造,构建大数据信息集成平台,推动高校内部治理更加便捷化、科学化和可视化,实现高校治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科学的数据决策模式转型。再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创新教育教学形式,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学情诊断,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革、思想变革、实践变革,形成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14]
三、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义
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把握。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然而,高等教育规模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起点决定了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因此,在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不动摇,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高校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过不断发展探索、总结经验而提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将“党的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发展道路、以及教育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全面融入高校治理全过程,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的高校治理[2]。为此,要全面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好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配合完成高校治理行动。实践反复证明,任何时候淡化或弱化党在高校治理中的全面领导作用,就会给高校治理带来重大损失,甚至会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5]。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顺应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实现高校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形成高校治理方式的“中国方案”。
(二)全面依法治校,构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校是现代高校治理的灵魂,还是落实依法治国在高校治理的具体表现,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16]。由此需要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引导高校高质量发展,用法治手段约束高校治理行为,用法治力量推动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提升,不断提升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6]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思维以及方式渗透到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科学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资源分配,切实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能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在规范学校治理者办学行为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办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依法治校理念真正成为高校干事创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统筹以及执行高效的治理体制,并加强社会参与治理,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以及法治方法贯穿高校治理的全过程。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制度设计,是体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依法办学、保障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基石,是学校内部的“宪法”。为此,高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及时完善高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的过程中,除了明确高校的教育形式和功能等内容外,例如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多重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17],由此系统地构建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
(三)完善治理结构,增强高校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6]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案,以科学的制度设计赋能治理实践的坚定决心,也表明了当前无法依靠单一主体或单一机制有序地推进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协商共治,在于所有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的公共目标及行动方案。这一要求离不开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及各层次的要素参与。同时,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也改变了原有的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管理”模式,重构了高等教育事务管理的权力体系。在国家治理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造就公众的心灵”的重要社会职能,发挥着“社会良心”的作用,高等教育“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2]。为此,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搭建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平台,构建多元利益主体的制度体系和沟通协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民主治理的功效,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与家长、教师等不同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和话语影响力,才能提升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共治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高校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形成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党领共治”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四)加强智治支撑,提升中国式高校治理能力数字化水平
实现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还需要全面依法治校以及完善治理结构。与此同时,也需要将最新科学技术融入高校治理工作中,以实现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智能化的治理工具与治理手段,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推动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治理被赋予数据驱动的新内涵,大数据使高校治理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共治,高校治理决策从经验主导走向数据驱动,高校治理模式从静态治理走向动态治理成为可能。高校治理归根结底是以“人的管理”为核心,解决人与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是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2]。数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将为解决高校治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管理以及教师考核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面对复杂的高校治理要素及相互关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支持,以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方式科学化以及治理决策精准化,为实现中国式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智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