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情感共同体建构中的情感共鸣机理、路径与对策研究
--基于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

2023-02-05张爱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共同体建构

张爱军,姚 莹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西安 710122)

国家形象建构是指传播主体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地描述。国家形象塑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政治传播活动,需要传播主体围绕国家定位,通过话语和行为予以完善。如今世界格局动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进入频繁交流和深度改革的时期,构建一个更匹配的国家形象变得愈发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对内关乎国家认同、社会团结、政治秩序、政策支持,对外关乎国家感召力、吸引力、竞争力,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意义重大。”[1]

数字化时代下国际政治传播已迈入数字情感转向阶段。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强了政治传播的数字化发展和交互性特质。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来实现。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交往场所,数字技术对国际政治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传播的内容、渠道和受众。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微叙事”的逻辑转向。而数字情感共同体则实现形象构建中的数字情感转向,是逻辑转向中重要一环。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对国家、民族、民众等主体的情感动员与释放。探究情感因素在国家形象建构逻辑转型中的影响与作用,对我国开展国际政治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国家形象”这一概念最初作为社会心理学概念,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柴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在国际关系领域引入中国。管文虎对国家形象的定义为“国家形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力形象,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是国家一笔雄厚的无形资产。”[2]“国家形象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整体情况的客观反映。”[3]国家形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本质主义逐渐向建构主义转变。国家形象虽向外界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客观实力,但是国家的国内形象与其国际形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认知上,国家形象的认识论也逐渐向建构主义倾斜。“国家形象不是‘自然物’或‘自在物’,而是在该国与他国长期而持续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一种产物。”[4]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博弈,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社会对国家的形象认知。在国内外构建一个正面的、理想的国家形象是当今社会各国政府都在追逐的战略目标。

情感因素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21世纪初,瑞士学者布曼提出了“国家形象的‘四维模式’理论,并将之引入公共外交研究领域,即功能维度、标准化维度、美学维度、情感维度。其中功能维度、标准化维度和美学维度是人们对国家形象的基本认知,是国家形象情感维度生成的基础,而情感维度则影响国外民众的具体行为。”[5]“国家形象传播的对象并不只是各种组织,还有具有情感和认知能力的人。所以国家形象应把握人的情感。”[6]“国家形象塑造包括不同层次,而情感是引发共鸣、产生认同、获得良好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7]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离不开情感共鸣的参与。数字时代中的情感因素在国际政治传播中的价值,逐渐超越了传统认知中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从实践层面来看,情感共鸣和社会认知等具体路径以社会‘粘合剂’的形态嵌入进国际传播的实践范畴。”[8]

在媒介的数字化转型中,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仍然具有不可名状的意义与价值。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政治应用帮助国家提升国际声誉。通过数字化媒介,国家通过引发情感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以积极、真实的方式推广国家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向国际社会展示其积极的行动和政策,呈现国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等方面的贡献等,使国内外公众能够感受到国家的人文魅力、文化贡献和国际责任等,帮助国家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国家的声誉和影响力。数字情感共同体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国家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快速。打破刻板印象和偏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全球文化共享和交流的进程,建构一个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形象。

数字情感共同体帮助塑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情感共同体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激发国民的参与感和自豪感。国民凝聚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数字情感共同体帮助国家应对负面形象和舆论挑战。在数字情感共同体中,人们迅速分享和传播信息。通过数字化媒体和社交网络,国家与全球公众进行直接互动,传播国家形象和信息,回应国际社会对国家的关注和问题。这种积极宣传帮助抵制负面舆论,强调国家的优点和成就,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塑积极的国际形象。本文从数字媒介技术如何搭建数字情感共同体入手,更具体探究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路径、作用与目前的不足,有助于国家形象更为全面、立体地建构,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二、数字情感共同体: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共鸣

数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情感表达和共鸣的全新范式。通过数字媒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超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数字媒介还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增强用户的情感连接和共鸣的体验。数字媒介时代,社会公众逐步通过各种数字技术建立了数字情感共同体。“数字情感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连接、情感互动和情感共通的关系网络。

(一)交互渠道多元化

数字技术提供了各种工具和平台进行可视化情感表达。符号、表情、视听动画等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情感互动的拟态工具,强化了数字情感交流深度。即时通讯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交互的重要方式,社会公众可以实时通过语音、图片等进行实时沟通。同时,视频通话技术也大大扩展了交互渠道和范围,人们可以更为直观地传递情感,感受彼此的存在和表情,进而增强情感联系。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不再只用毫无感情的文字等工具,数字情感可视化表达的使用使得社会公众的情感表达更丰富、立体、形象,更好地向外部传播社会公众想要表达的情感,增强数字情感传播的影响和效果。

数字媒介技术增强社会公众的情感互动效能。社交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分享情感的重要场所,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大众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抒发情绪、表达意见、开展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使个体情感在社交媒体平台得到流动和释放。这种交流不再仅仅是为了达成一种特定的目标或目的,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情感、思想、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也促进着用户的情感共鸣和交流。数字媒介时代,社会大众的情感交流逃离了时空桎梏,逐渐推动着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成。

(二)情感推送精准化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更好地进行情感分析,实现情感传播精确化。不同于传统媒介通过传播效果更改传播策略,数字技术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社会公众情感,提供符合公众情感预期的结果。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种通过分析人类语言的文本数据来判断人类情感内容的数字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和提取文本中的情感信息,例如愤怒、悲伤等,通过文本情感分析,识别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倾向。同时,处于数字化生存下的社会公众的媒介数据,也会被数字技术挖掘,并从中提取情感信息进行分析、了解社会公众某些特定话题或时间的情感态度,从而指导情感传播的策略和决策,并提供更为精确的情感传播内容,促进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成。

个性化算法推荐增强数字情感传播的影响力,推动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个性化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构建用户模型,了解用户的情感倾向、喜好和共鸣点,可以在海量的内容中更具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情感内容的推荐,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传播的影响力。个性化推荐算法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和互动信息进行调整和优化,更准确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促进数字情感共同体的形成。

(三)情感连接增强化

数字媒介的存在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情感联系。数字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社交圈子和群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的群组,关注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寻找拥有类似经历的他人,通过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感连接和共鸣,促进数字情感共同体的形成。数字技术构建了虚拟空间,增强交互主体性特征的情感连接。“情感与理性问题,在人类观念的长河中,一直就像正弦曲线一样,此起彼伏,有时重情感,有时重理性。”[9]在数字技术搭建的虚拟空间中,社会公众可以感受着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增强用户对特定情境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和背景的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社会公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获得更加生动、直观、具体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其他文化和背景下的人们的情感,使跨文化背景与异国他乡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情感共同体的生成。

三、国家形象建构: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政治应用

数字情感共同体的形成对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数字技术赋予了情感共鸣新的内涵,数字情感具有虚拟性、即时性、匿名性、多样性及全球性等特点。搭建数字情感共同体将成为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

(一)多平台建立数字情感连接

国家与数字情感共同体建立情感连接,增强了国内外公众对国家的认同。国家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的用户体验服务,其良好的用户体验与连接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公众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及对国家形象的好感度。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YouTube等,国家通过分享照片、视频、故事和互动内容,展示文化、旅游资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公众建立连接,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国家形象。利用线上互动或直播等形式,将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加强国内外公众与国家的情感联系,使公众产生归属感和形成社会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从而构建起一个生动、立体的国家形象。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创建沉浸式体验,让国内外受众能够不需要亲身到场,便可感受到国家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增强国内外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和亲近感,便于国内外受众与国家形象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国内外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促使情感共同体产生共鸣。

(二)深挖故事作情感载体

国家通过数字媒体讲述具有情感共鸣的故事来讲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成就。寻找国家的创立、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故事,唤起国内外公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引发情感共鸣;此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和群体故事,也凸显了国家的创新能力、文化价值和社会凝聚力。故事既是情感共鸣的载体,也是国家传播价值观的媒介。将故事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突出国家的理念和愿景,让人们对国家发展方向和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故事的多元化呈现模式,更好地引起数字情感共鸣。数字化媒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通过影响、互动、虚拟体验和数据可视化等形式,使故事更具吸引力、沉浸性和参与性,增强对故事内容的情感认同和共鸣效果,有效地塑造一个引人入胜、令人信服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吸引力,塑造声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国家的独特性和价值。

(三)多元主体叙事弥补话语权落差

数字情感共同体推动国家形象建构由“以我为主”向“主体间互动”转型。多元叙事弥补国际传播的话语权落差,国家形象构建更具亲和力。传统国家形象建构中,主要由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导,社会公众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参与是有限的。在数字技术的创新推动下,社会公众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能够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中。社会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等平台,发表自己有关国家的经验和体验,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更加活跃地与他人进行交互,引起他人有关国家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更加正面立体地促进国家形象的构建。这种主体间的互动,使得国家形象构建从传统的“单一主体自讲自话”逐渐向“多元主体互动交流”转型。

多元主体叙事连接国内外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构建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传统国家形象建构,由主流媒体和政府占主导,在这种建构下,国内外受众对国家形象一目了然,但缺少说服力。在数字化媒介时代,国内外多元主体叙事,为国家形象增添了说服力。国内博主在数字媒介上真实地构建并展示国家形象,国际博主也通过美食、旅游景点等展示国家形象。例如,李子柒在视频中就展现了中国家庭文化的温馨和关爱,以及中国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受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真诚,有利于构建一个友好亲切,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形象。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国际博主Mark Wiens、Naomi Wu、Nathan Rich等博主也纷纷在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旅行经历、美食体验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等,以更具说服力地引起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推广正面的中国形象。

(四)效果前馈满足诉求与危机处理

通过满足情感诉求使情感共同体产生共鸣,塑造国家形象。改变传统形象构建策略的静态性和单一性,数字技术针对社会公众的情感态度与倾向的不断抓取,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不断围绕社会公众的正向预期在目标定位、渠道选择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国家深入了解公众的情感需求和关注点,通过不断调整政策或活动,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重视公众的反应,并及时予以处理。在形象建构中不断符合受众对国家正面形象的认知期望,增强受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信任值。激发情感共鸣快速应对危机,塑造国家形象。通过数字媒介敏锐感知危机的存在,并迅速采取行动加以控制和解决问题,及时修正国内外公众对负面国家形象的记忆,展示国家的决心和能力,以赢取更多信任和支持,激发社会公众的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情感,更好地构建国家形象。

(五)独特数字产品作情感载体

国家将富有独特情感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情感载体来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独特情感的数字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以数字形式呈现给全球观众,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使国家的文化创意作品更容易地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受众,并帮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建立形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推广和传播富有独特情感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引发民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促使他们对国家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通过制作独特的数字影视作品,传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增强数字情感共同体与国家的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增强了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稳定的国家共同体,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和形象认可度,也推动了国家间的跨文化理解与合作。

四、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不足

数字情感共同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型产物,仍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存在许多不足和未知。例如,数字媒体平台存在匿名性与约束滞后性,数字情感容易出现极端化、负面化的偏向,都会造成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偏差、国家形象的分裂、忽视现实情感,以及局限于虚拟空间缺乏实质行动的现象。

(一)国家形象认知的极端化

在数字媒体平台,数字情感共同体可能传递负面情感。数字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质量和准确性却难以保证。在重大事件和危机中,可能出现信息不确定性和谣言传播,导致负面情感快速扩散。虚拟环境的匿名性和宽松的信息监管,数字情感共同体可能传递大量负面情绪,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矛盾,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在“愤怒”情绪加持下,会加剧网络民粹主义的情况。“当网络民粹主义裹挟了大量偏激、极端的情绪出现在公共舆论中,会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与国家的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10]数字情感共同体被滥用操纵社会公众的情感。恶意的政治势力利用数字媒体平台传播虚假信息、制造情感波动,以达到影响和控制公众心态的目的,导致国家形象受损,并造成社会动荡。

(二)国家形象分裂化

在数字媒体中,人们常常将自己限制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圈子中,容易忽视其他观点的存在。数字情感共同体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公众趋向于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互动,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清晰的阵营。数字媒体平台上的情感共同体可能形成群体认同,并且偏向于加强内部认同而忽视外部观点。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固化的观点和意见,在负面情感的传播上进一步加剧极化。同时,数字媒介的发展强化了信息茧房和舆论“回音壁”的现象,“使人们更有机会接触与既有立场相接近的信息,甚至发展出比原来更偏激的观点。”[11]这种信息的过滤和选择性偏见将导致社会对立的扩大,甚至导致国家形象在不同群体中出现巨大的分歧,难以建立一致的国家形象,造成国家形象的分化。

(三)过分追求情感共同体带来负增长

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过度依赖情感共同体带来价值的负增长。过分追求情感共同体可能导致国家形象偏离实际情况。政府或媒体选择宣传正面的情绪和故事增强国家凝聚力,但因此可能掩盖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国家形象构建的焦点变得不真实,忽视了国家内部的困难,导致形象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为了增强情感共同体,国家可能夸大自身的成就和优点,以吸引公众的共鸣和认同,过度的夸大可能导致国家形象不真实,破坏国家形象的可信度。这种国家政府或媒体过于强调情感共同体的情绪共鸣,忽视国家真实状况和问题的情况,导致国家形象不够真实客观,造成或误导国家形象失真。国家也可能为了追求情感共同体,忽视存在的多样性和分歧。国家形象建构应是包容和尊重不同社会群体及观点的过程,过度追求情感共同体可能导致对多元性的忽视,进而导致国家形象可能失去不同声音及意见的容纳,造成国家形象与实际社会脱节。

(四)缺乏实质性行动

数字情感共鸣在虚拟空间产生,容易缺乏实质性行动。虚拟空间中的情感共鸣更重表达和表面上的共鸣,而缺乏直接的身体感受和行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情感共鸣通常是基于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的传达,情感共鸣往往需要更深入的情感体验和身体互动,而虚拟空间无法提供这样的维度。虚拟空间中的情感共鸣往往受到注意力分散和短暂性的影响。即使在虚拟空间产生了共鸣,它们也可能很快被其他话题所取代,难以转化为实质性的行动。虚拟空间中的情感共鸣可能与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和挑战脱节,缺乏实质性的行动和改变,难以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持久的行动,仅在虚拟空间中表达共鸣往往不足以实现实质性的变革,建构的国家形象也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存在的可能。

(五)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障不足

构建数字情感共同体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包括个人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上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滥用,可能导致情感操纵和舆论控制。此外,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可能导致个人和群体受到偏见和歧视。根据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数据,可能形成对个人的偏见或刻板印象,从而对其产生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隐私和尊严可能受到侵犯。因此,这些不当的数据收集和采用都可能会损害公众对国家的信任,并给国家形象的构建造成负面影响。

五、如何发挥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正视它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数字情感共同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不足,提升国家形象的准确性和吸引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保证信息来源全面可靠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以消除数字情感共同体中对国家形象的极端认知。通过发布权威性的数据和事实,以及解释政策和行动的目的与背景,帮助缓解极端化观点的产生。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透明、开放的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公众对政府和权威机构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建立公共信任。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权威性的数据和事实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基础。政府通过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收集并发布具有权威性的数据,以反驳不准确的、极端化的观点。政府在数字平台上主导或参与对国家形象相关话题的讨论,引导公众讨论走向建设性的方向,并通过提供事实、提出问题、促进对话等方式来实现。同时,设立专门的在线平台,鼓励公众就国家形象和政策进行讨论,以了解和回应他们的关注和意见。

(二)鼓励不同立场的平等与理解

政府应鼓励数字情感共同体内不同观点和立场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开放平台以供数字情感共同体中立场不同的各方进行相互交流、表达观点、分享经验,从而营造相互尊重、极具包容性的讨论氛围。此外,政府组织的公共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也为不同观点提供了沟通和对话的机会,促进彼此更好的理解和团结,减少了数字情感共同体的分裂化趋势,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提高了国家形象的一致性。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国家认同感的一致性。通过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手段加强对国家认同的塑造,鼓励公民在国家身份上产生共鸣和凝聚力。同时,采取措施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公正性和包容性,减少社会内部分裂化的可能性,以推动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成。

(三)鼓励科学思考和批判思维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应对负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加强科学教育,推广科学方法和证据驱动的决策等,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情感共同体所传达的信息,避免盲目接受不准确或有误导性的内容。数字平台应改进算法和过滤机制,以减少对情感共同体的过度强调和推崇。政府要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公众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引导公众意识到信息并非总是客观和准确的,提醒他们要审慎地对待数字情感共同体中的信息。保证公众在数字情感共同体的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和客观,减少对极端化观点的盲从,从而更好地参与国家形象构建,并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四)“线上共鸣-线下实践”双线结合

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平衡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与线下产生实质性操作之间的关系。实现线上情感共鸣与线下具体实践,有效应对数字情感共鸣在国家形象建设中无法落实的问题。设定具体目标和制定可操作计划是激励实质性行动的重要手段,并提供明确的路线图和步骤,以便公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其中。鼓励公众从情感共同体的讨论转向实际问题的解决。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实质性行动。这包括经济资助、技术支持、培训和指导等。通过提供支持,帮助个人和组织克服实施行动的障碍。将线上情感共鸣与线下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公众与国家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促使公众在实际行动中表达和实现对国家的情感共鸣。

(五)加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平衡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与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构建数字情感共同体的过程公正透明至关重要。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国家需要采取适当的数据保护和安全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规范数据采集和使用行为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同时,加强技术安全措施和数据加密,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确保公众有知情和选择权,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收集、使用和处理的,并有权控制自己的数据。政府需向公众公示数据收集和使用目的,并提供明确的选择机制,让个人能够选择是否参与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在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时,必须遵循适当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原则,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泄露或操纵。公众和个人也应加强对数据的保护意识,注意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国家都试图通过宣传来建立自己的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无法真正与国家建立联系,形成情感共鸣。数字化发展推动着数字情感共同体的形成。数字化媒介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公众在其中讨论、分享并传播关于国家的情感和体验。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公众交互的多元化,社会公众情感传播的精准化、情感连接的增强化,使社会公众产生情感共鸣、与国家建立强数字情感联系,实现了数字情感共同体的搭建,推动了国家形象构建。

数字情感共同体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使国家能够更直接、即时地与公众互动和沟通。国家多平台与数字情感共同体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了国内外公众对国家的认可,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国内外公众的情感建构。数字情感共同体为国家塑造积极形象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国家也要确保自身形象能够真实、积极地传达给公众,从而建立持久的情感共同体。数字情感共同体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通过数字情感进行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共同体建构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