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

2023-02-05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赫勒东欧现代性

王 慧 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武汉 430073)

在20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格局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思想的当代阐述和对现代社会全方位批判两个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哲学研究范式。虽然我国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研究的纵向和横向上看,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为: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思想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过于主观,以及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议题剖析得不够全面,常以一种片段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颜岩教授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是一本整体性的问题式研究著作,其以现代性批判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理论创见,一方面揭示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和独特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角度把握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研究范式和理论逻辑。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还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有益建议。

一、耳目一新的内容和观点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在内容和观点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见,具体体现如下。

对于任何一部学术著作来说,其内容本身无疑是最关键的,就该书而言,作者既不是简单孤立地罗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也不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单一角度来阐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而是以现代性批判为基本线索,全面评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在现代性问题上的主要见解,以便使人们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另外,该书同时又尝试厘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逻辑严密的体系。在笔者看来,该书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个思想流派,包括布达佩斯学派、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和捷克新马克思主义,作者对各大流派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不同流派之间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不同侧面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二是非常全面地涉及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中不仅包括学界耳熟能详的一些代表人物,如赫勒、沙夫、科拉科夫斯基、科西克等,还包括一些在现代性问题上有独特理论建树却鲜为人知的理论家,如梅扎罗斯、马尔库什、瓦伊达等。对众多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观点的阐释有益于我们从多个视角反思现代性,进而弥补以往现代性理论研究的不足,以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视角的选择深刻影响着研究本身,国内学界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研究模式,未能充分关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地位和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选取单一维度进行分析,制约了理论研究的全面性,二是依旧按照传统流派或人物研究的模式进行研究,缺乏一种总体性的视野。与目前国内研究偏重单维度的个案研究不同,该书的出发点不是某一特定维度或单一领域,而是依照总体性的原则围绕现代性论题展开论述,即分别从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历史哲学批判、政治哲学批判、道德哲学批判、文化哲学批判等角度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进行解读,全面展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现代性批判主题,进而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况和全面自由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总之,该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域,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也有助于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发展谱系。

该书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论述和挖掘。如在对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现代性批判进行分析时,该书揭示了科拉科夫斯基在论述宗教神圣性、人的有限性和恶的永恒性过程中对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否定态度:一方面赞同科拉科夫斯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即自由主义给人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同时又导致了极权主义;另一方面反对科拉科夫斯基将集体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混为一谈的做法,强调共产主义不是现实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运动。该书虽然肯定科拉科夫斯基的宗教现代性批判为化解现代性的危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认为其宗教现代性批判存在严重的弊病,即未能洞察到资本的逻辑、引导出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无法真正揭示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在对马尔库什现代性理论的解读中,作者认为马尔库什试图调和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其关于科学形象的讨论既详尽地反思了主观主义和客观化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又阐发了卢梭、孔多塞和康德对科学的理解。马尔库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审视既没有走向激进主义,也没有陷入悲观主义,而是辩证地看待启蒙和理性,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现代性,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现代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书作者之所以能提出富有新意的观点,关键在于他不是机械地论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而是一边详细梳理各流派在现代性问题上的主要创见,另一边批判反思其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具体来说,在分析正义问题时,赫勒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判断是: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由于过分强调生产力,进而导致缺乏伦理学基础。在该书的作者看来,赫勒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其根本问题在于武断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狭义的经济决定论。事实上,马克思从未否认伦理价值观念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他之所以重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因为伦理价值观念要以物质生活的生产以及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前提条件。在阐释乌托邦问题时,科拉科夫斯基将乌托邦定义为否认有限性并企图消灭多样性的社会,并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看作是乌托邦之梦。该书指出,科拉科夫斯基的这种错误观点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所描述的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特定类型的乌托邦,并不能代表现实中其他类型的乌托邦;另一方面,他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将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强加给马克思,进而得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结论。针对科拉科夫斯基的错误观点,该书首先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三主旨说”有关;其次重新论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最后表明科拉科夫斯基虽然反对自由主义,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由主义的影响。

二、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不仅在内容和观点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创见,而且在研究和写作方法上也独具特色,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

第一,细致系统的文本分析。从学界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根据研究对象和自己的熟知度选择性地获取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观点,这种做法虽然肯定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够的文本支撑。而该书则十分重视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系统解读。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还原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该书也非常注重对马克思经典原著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解读,有意识地将它们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开比较研究,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这既彰显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承和连续性,又凸显了其理论特质,进而全面把握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方法及其逻辑演进。如在分析赫勒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结构的构想时,作者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中的相关论述,目的是让我们彻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结构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社会重建合理需要结构的迫切性,同时进一步明晰赫勒与马克思在需要理论上的逻辑关联。在探讨法西斯主义的相关问题时,该书援用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历史与阶级意识》《极权主义的起源》《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等著作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因素、意识形态、政权形式、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凸显瓦伊达在分析法西斯主义时所采取的综合性视角,继而说明瓦伊达的理论立场和方法基本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为我们理解现代性提供了新思路。除此之外,该书还引用了大量外文文献,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思想底蕴。

第二,大量运用比较研究。这既是贯穿本书的研究方法,也是本书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通过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纳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格局中加以比较研究,可以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特质概括为:其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旨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强调社会历史的特殊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伦理道德的多样性,反对普遍性、单一性的压制。如在“作为现代性基本预设的偶然性”一节中,当论及现代人如何将偶然性转变为自身命运时,作者将赫勒的看法与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的观点进行比较,尽管两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但都遵循了非同一性的差异逻辑,预设了多元对抗的增殖。赫勒和后现代主义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对待主体的态度上,后现代主义者否认任何主体力量,认为偶然性很难转变为命运,赫勒则强调主体在偶然性境遇中有可能实现自决,并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主体发动的。赫勒对个体性的强调以及对普遍理性逻辑的质疑,表明她反对一切目的论设定以及必然性对自然、社会、个体生存发展的操控,因为这种强制性逻辑不仅会成为压制人的工具,而且其同质性的特征还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最终使整个社会和个人失去批判意识,为文化霸权创造条件。其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是一种道德现代性批判,强调个人责任的重要性。譬如,该书在论述道德现代性理论时比较了康德与赫勒道德哲学的异同,认为康德道德哲学是一种规范伦理学,强调道德律令的绝对性和永恒性,而赫勒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性伦理学,强调道德律令不是静态的,只是指导现代人成为好人的拐杖,这就包含了一种多元化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其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具有一种共同体意识。该书在分析和批判普遍性的操控系统时,围绕虚假意识问题将卢卡奇和科西克进行比较。卢卡奇强调资产阶级具有虚假意识以及无产阶级能够克服虚假意识,科西克则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系统普遍操纵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变成了受制于客体的伪主体,成为被操纵的对象,因此虚假意识并不仅仅存在于资产阶级的意识中,而是充斥和弥漫于整个社会。科西克强调理性和良心的统一,认为现代性的危机在于虚假意识压制了良心,因此要摆脱系统对人的操控就不能进行单一领域的革命,而是应该发起一场总体性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通过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同体。总之,从拒斥必然性和诉诸偶然性的立场看,虽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类似于后现代理论家,但他们始终相信现代性的一切矛盾和危机均源于人们对现代性的误识,因此只要澄清现代性的本质就可以消除矛盾。不难看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还是现代性的守护者,其理论走向和研究方法与后现代理论家有着天壤之别。

第三,匠心独运的文本学解读模式。该书不仅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而且独辟蹊径地运用了文本学的解读模式。首先,该书对文本的解读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字里行间的显性逻辑,而是结合相关的历史语境,在相互交融中把握文本真义。例如,该书在阐述赫勒的个性伦理学时,通过对赫勒特殊人生经历和当时东欧社会环境的考察,发现赫勒不再相信任何总体性事物可以带给人自由,所以她的个性伦理学最终的理论指向是在现代性条件下重建个体道德,唤醒道德良知,以此实现道德的去中心化。其次,该书的文本学解读模式坚持了“症候阅读法”。“症候阅读法”是阿尔都塞的突出理论贡献,也是批判性阅读的科学方法。正是通过阅读这些“症候”,挖掘深藏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内部的“问题式”,作者发现了大量被他人忽略的东西,这也是该书具有较高理论深度和大量原创性观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的有机统一。一部专门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学术著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事实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一方面,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问题域,向人们展现了现代性批判理论时代性和区域性的实践特色,而这一特色又是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况的批判来实现的,批判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扬弃异化,这便为人们通向自由的彼岸世界提供了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它通过借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不同视角,自觉回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新问题,例如,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来说,该书在研究视域上虽然聚焦于赫勒的现代性“三逻辑说”,但却并未止于赫勒的思想本身,而是展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强调不同民族国家可以根据国情作出选择。该书从政治哲学的层面引入科拉科夫斯基和梅扎罗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中梅扎罗斯对资本绝对界限的探讨,提示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将资本的积极面发挥到最大,还应注意资本的消极面,并将之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还意味着,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否则便会跌入粗陋的社会主义或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而该书对沙夫官僚制批判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

三、理论回应现实关切

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学者们的观点存在怎样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还是达成了如下共识:“现代性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既是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后发展国家’特别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2]65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诸多思潮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最大的特色和贡献便是:试图将“现代性”这一纯粹的学术术语同“现代化”这一现实社会的常用语关联起来,进而借助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这就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回应现实关切。“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它可能近十几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作为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却早已存在并为人们所熟知。按照罗荣渠先生的界定,“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3]9,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4]123。就此而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只能是“中国式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各国的现代化模式虽各具特色,却也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全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追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此而言,笔者认同如下观点,即“现代化的概念不是一个民族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性的概念,而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概念”[5]94。可见,现代性研究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对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我们既应该开门搞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同时又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鉴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在“后记”中曾说道:“本书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进行了再反思,偏重于批判而不是阐释其贡献。”[6]286事实上,该书最大的特点便是夹叙夹议,尤其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评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一个庞杂的学术群体,这些理论家虽然拥有相似的理论旨趣和人生经历,但在理论表述和研究侧重上存在差异,该书作者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坚持了辩证的原则,有时为了强调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点的一致性,甚至不得不牺牲某些难以归类的理论观点。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南斯拉夫实践派观点的评介上,可能是出于保持论著整体风格的完整性,作者未对实践派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详加探讨。

总而言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是近年国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通过透彻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深化现代性论题的研究,又通过讨论现代性论题以推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赫勒东欧现代性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丹麦女首相是位“性感时尚女”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