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分析
2023-02-05李雪丹魏子涛罗涵萧肖巧梅张晓宇吕才有
李雪丹,魏子涛,罗涵萧,肖巧梅,张晓宇,吕才有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昆明650201)
为促进“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品质,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推动乡村经济稳健持续发展,我国在全面审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茶人即农人,茶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奔小康的乡村振兴时代进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因茶业的辐射式存在而显得更加重要[1]。云南西双版纳是茶的起源地和重要茶区之一,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对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分析,探究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为主题,叙述了西双版纳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产业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当地茶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希望能对促进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1.1 发展历史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起源地,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根据西双版纳州州志记载[2]:在唐、宋、元、明至清中叶普洱茶鼎盛时代,位于西双版纳东部、中部的“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生产的主产地。南诏国时期的每年农历3月都会有盛大的茶马市交易,西双版纳的茶叶从如今的普洱一带输往中原,也有一些川滇藏的马帮来到市场进行交易,将茶带入西藏制作酥油茶。清代准许达赖喇嘛干都台吉“于州地(北胜州)互市,以马易茶”,当年销至西藏的普洱茶达3万担之多(每担60 kg),其余万担左右销往中原、京城方向。1940年,西双版纳全境茶叶产量上升至4万多担。20世纪20至40年代,州境西部南糯山、布朗山等古茶山的勐海县茶叶产量及出口猛增,成为当时国民政府重点经营的茶区之一。
茶叶种植和制作从古至今都是西双版纳的骨干产业。但在之前的发展中,西双版纳茶产业有繁荣时期,也曾陷入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国人的桎梏,根除了发展生产的障碍,西双版纳茶产业重获生机。1957年,西双版纳茶园面积恢复和发展到7 128 hm2,产干毛茶1 750 t(35 000新担,每担50 kg)。
1.2 发展现状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努力下,目前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产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正成为普洱茶发展示范带动中心、茶企业总部集聚中心和毛茶交易区域中心[3]。
据西双版纳州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州茶叶产量2018年为30.21万t,2019年为30.61万t,2020年为31.20万t,2021年茶叶产量达33.38万t。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内茶叶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21年西双版纳州茶园种植面积9.53万hm2,占全省的19.4%;干毛茶产量6.22万t,同比2020年增长11.7%,其中精制茶产量1.89万t;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45.97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29.05%;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实现产值53.22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42.07亿元,同比增长19.2%;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增大,西双版纳普洱茶在云南省中心产区位置不断提升,西双版纳的茶企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道[4]:2021年西双版纳州取得SC认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的茶叶企业有377个,初制所3 221家,专业合作社567个,加工企业固定用工约1万人,临时用工19 800多人,第三产业用工6.6万多人,全州共有涉茶农民36.2万人。西双版纳也成为普洱茶品牌聚集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6个,州级龙头企业18个,全州茶企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13个;茶产业累计获得地理标志产品14个,有机产品认证29个,绿色食品认证99个。
2 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优异的地理位置与生境
西双版纳位于亚洲大陆向中南半岛过渡地带,北有高原群山屏障,东南距北部湾460 km,西南距孟加拉湾680 km,高温、高湿、静风、多雨、浓雾,日温差大、季温差小,兼具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优点而无其缺点,有利于植物生长。在全州19 124.5 km2的土地中,除4.6%为山间平原外,其余95%的山区、半山区多数为海拔1 800 m以下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土壤多为红壤、黄壤,腐殖层深厚,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尤适宜种茶[2]。优异的地理位置与生境无疑是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
2.1.2 丰富的茶树资源及优良品质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面积达6 000 hm2,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18个乡镇100个村寨。从茶树的资源分布来看,全州普洱茶树品种类别多样、资源丰富,既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之分,也有大叶种和小叶种之别,树型有大乔木古茶树以及小乔木古茶树[3]。丰富的茶树资源及其优良品质是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1.3 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西双版纳拥有悠久的茶史,其最早可追溯到3世纪,兴盛于唐宋时代。悠久的茶叶产销历史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也是当地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之一。
除悠久的历史茶文化外,西双版纳还拥有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种茶历史悠久,如基诺族是当地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栽培及利用茶树已有1 700年的历史。基诺族世代居住在攸乐山中,当地的成年男女以及老人每日的生活饮品都离不开茶,基诺族茶文化就在日常生活习惯的行程中演变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宝藏。除此之外,还有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等,莫不如此。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叠加绚烂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助力着西双版纳茶产业蓬勃发展。
2.1.4 旅游业的成熟发展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旅游强州”的发展战略,今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将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浓的旅游精品景区,促使全州旅游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3]。成熟的旅游业在为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带来更多人流量的同时,也能够为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产业发展,增加茶农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茶产业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茶树资源还是历史文化方面都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良好的优势将予以西双版纳普洱茶产业充足的发展动力。
2.2 劣势分析
2.2.1 古茶树资源开发过度
古茶树资源稀少以及古树茶独特的风味,使其受到了追捧,受到众爱之后的各山头茶叶价格一路飙升。茶叶价格上升对于茶农来说是好事,但也引来部分茶农为了获得更多收入而对古茶树进行过度采摘,致使古茶树生长受到影响、茶品质降低。古茶树资源的过度开发对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原料价格上升,产品成本增加,导致茶叶销售难度增加[4]。
2.2.2 茶叶产品同质化严重
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办厂或制作、销售茶叶,众多从业者的涌入导致茶叶产品同质化,这已经是西双版纳茶产业广泛存在的问题。一款产品,无论是从包装、设计还是形状,一旦成为热点,必然会有无数的人跟随推出相似的产品,以致消费者无法正确的辨识产品,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难度,拉低了价格。不利的价格走向也影响了茶产业的整体发展。
2.2.3 茶旅融合程度相对较低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以茶资源、茶文化和旅游交叉结合的新兴旅游模式,是茶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之一。西双版纳茶区拥有丰富的茶资源、茶文化,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热带雨林自然景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茶产业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程度较低,尤其是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普洱茶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不够,茶旅融合开发滞后,没有形成一批知名的茶旅融合项目。
2.2.4 劳动力和专业技术指导缺乏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员的付出以及专业性技术人员的指导。西双版纳茶区大多在山区,生产条件差、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基本上是人力采摘和手工制作,其过程辛苦且产率低下。劳动力相对缺乏,加之山区茶农的文化素养及专业知识普遍薄弱、专业性指导欠缺,导致了版纳茶区大多数茶园管理不完善,影响了茶产业发展的水平及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3 机遇分析
2.3.1 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稳固脱贫结果的根本之策。云南是产茶大省,茶叶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经济来源,当地许多人因茶脱贫、因茶致富。乡村振兴战略给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3.2 中老铁路开通带来更多贸易往来和发展机会
西双版纳作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正逐渐承载着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迎来送往、互通有无、促进合作的重要使命。中老铁路开通后,澜湄经济圈将会有更多的贸易往来,西双版纳的经济贸易地位也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必将更加引人瞩目。这有助于促进西双版纳旅游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也为西双版纳乃至中国的茶产业走向东南亚及世界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2.3.3普洱茶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饮食健康、生活健康,绿色消费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消费观念。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已被认为是健康饮品之一,不仅止渴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当地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制作普洱茶以及发展普洱茶产业的最大保障,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3.4 茶旅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感,更希望能得到精神方面的熏陶。西双版纳茶文化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及其茶文化绚烂多姿,发展茶旅融合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西双版纳体验茶文化和生活,爱上茶。茶旅融合发展有望成为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
2.4 威胁分析
2.4.1 国内茶产业竞争激烈
中国地大物博,茶叶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茶叶由于天然无添加的健康保健功效受到大众的喜爱,各产茶地顺应形势积极发展,这也导致了国内茶产业的竞争逐渐增大。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更有效地减轻竞争压力。
2.4.2 茶产业市场秩序不规范
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名山名茶资源和闻名的普洱茶。但是,为谋取高额利润,有商家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尽力抢占市场,以致出现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行为,如经营主体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价格虚标,茶叶市场上茶叶明码实价率低等[5]。若茶产业市场秩序长期不规范,就会导致消费者对西双版纳茶叶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茶产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3 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古茶园的保护
古茶树资源是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之基石,古茶园的保护对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要加大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切实落实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产地宣讲培训古茶树科学管理方法。做到采摘有度、管理有方,才能让古茶树更好地休养生息,茶叶原料产量及其品质得到保证,有了好的原料才能制作出好的茶叶。
3.2 加快创新步伐,拒绝产品同质化发展
茶叶产品同质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这也导致茶叶市场的很多茶产品缺乏自己的特色,对消费者来说辨识度不高,产品竞争无优势,销量难以提升。产品同质化是由创新缓慢以及众厂商过于追求眼前利润所造成的,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产品同质化的发生,商家应加快创新的步伐,找准市场定位;打造独属自己的特色产品,加强产品产权保护,这样才能在产业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3.3 加大茶旅融合开发
因茶文化旅游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保健养生性质,人们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6]。茶文化旅游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西双版纳茶旅融合开发较晚,且茶文化旅游大多仅停留于表面的茶园风景观光和一般产品售卖。为此,应加大茶文化旅游中以茶为主体的各种茶文化活动,以游客的体验感为导向,开发特色茶旅产品;同时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培训相关专业人才进行茶旅的讲解和茶文化的宣传,增加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使之念念不忘才能更好的对外宣传。
3.4 重视人才培引
乡村振兴,产业要兴旺,人才是关键。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进入西双版纳茶产业。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时间,为此,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一线生产基地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先行培养一批可用的一线乡土人才。
3.5 找准定位,加强营销,巩固市场地位
普洱茶和古树茶是西双版纳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内茶叶市场竞争激烈,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位置,找到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且无可替代的亮点,抓住机遇多样化、多渠道营销,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占有率,让国内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西双版纳的好茶,巩固市场地位。
3.6 加强监管,维护好茶叶市场秩序
茶叶市场发展的不良行为会导致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给茶产业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针对市场乱象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严查假冒伪劣、违法违规生产、非法印制商标等乱象,做到有违必处置,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市场秩序,让不良商家无机可乘。
4 结语
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普洱茶和丰富的古茶树资源,目前虽仍存在一定问题和威胁,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双版纳是云南省重要的茶区之一,茶区的大多数人因茶脱贫,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也将因茶促振兴而实现共同富裕。期待乡村振兴战略给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带来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