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助推甘肃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2-04成向东

发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城乡现代化数字化

成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抓住数字化改革浪潮的重大机遇,以“数字赋能”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全方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现实要求和时代使命。

一、“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创新性生产要素变革的客观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是导致城乡隔离和对立的根本原因,“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在于高水平的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与基本公共服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历史过程,任何可以改变乡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因素都会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字”不仅仅是经济要素的“自变量”,也是经济发展的“因变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数字技术已经融入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个产业领域和经济生活之中。“数字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必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塑造全新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强调,“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难题,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客观上需要有效的动力引擎。对于相对落后的省份而言,“赶超进位”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数字要素”必然是破解发展难题,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因素,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数字赋能空间巨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經渗透到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了农业新业态升级。随着农村网络设施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普及延伸,数字红利不断向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扩散,“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三)“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正在重塑乡村社会治理的格局,也日益展现未来乡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数字要素既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治理模式,也从技术上为群众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拓展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理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贴近农民现实需要和基层治理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近年来,乡村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互联网+党建”向农村延伸.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打通了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县乡村三级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也加速推进。乡村信息服务站、网络文化服务站等推动农村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智能平台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能。基层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及时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提升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推动数字经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这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发展数字赋能型经济不仅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大共同富裕“蛋糕”,也有利于做好分配统筹,分好共同富裕“蛋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动力。对于加快构建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至关重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农民通过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节省劳动成本和劳动时间,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多元化便捷化的增收创收。通过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资本要素双向流动,延伸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赋能在完善公共政策服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基层党委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先帮扶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数字交通、数字农业、数字物流,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东西部数字产业协作,实现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促进城乡流通运行和保障体系畅通高效,持续缩小东中西部之间整体上的发展差距,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二、目前甘肃省“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化城乡公共服务效能较弱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政务服务存在不少难点堵点。尽管甘肃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统筹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利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仍存在职责分工不一、分工不明的问题,平台信息的实效性和便利性明显滞后。不同层级、不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数字化协同,“数字壁垒”“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数据共享不足限制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进度。另一方面,由于甘肃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参差不齐,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政务服务水平也差距较大。城镇化较高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较好,而较落后的地区政务平台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制约着公共服务整体性效能的充分发挥。

(二)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较低

一是以数字经济赋能的现代产业偏少,乡村产业附加值较低。目前乡村产业主要体现为在线销售和短视频平台带货等方式,但总体发展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系统化集团化的数字产业管理模式,产品营销成本较高,农户缺乏营销能力和品牌策略,农民所得的收益有限。二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产业协同效应不足。“大数据”对统一大市场形成的作用发挥不够,各地区产业之间的脱节性和封闭性较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较少,以城带乡能力亟待加强。三是数字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影响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要把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就必须牢牢抓住“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把科技创新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当前乡村产业数字化方案存在技术支持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难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比较滞后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石,也是衡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当前甘肃省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是一些偏远山区信息网络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受到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网络信号也很不稳定,网络资费较高,WiFi未全覆盖。二是农村“数字化”人才匮乏。由于大量青壮年向城市流入,留守老人对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存在抵触心理,很多从事农牧业种植养殖的“个体户”面对网络营销和智能支付无所适从。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对数字化服务参与程度不高,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三是乡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领域的数字化进程缓慢,阻碍了全省乡村振兴的整体质效。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智慧化程度不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依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集聚必须的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间载体。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必然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比较而言,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一是在生产领域甘肃省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水平较低。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适应全省多样复杂地形的播种和采集农业设备明显不足。二是在流通领域农产品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尽管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较快,但信息不对称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的弊病逐步凸显,农户与政府、专家、市场等信息缺乏互动,农业种植经营成本较高,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村交通、物流条件、网络服务及加工储存等环节仍然薄弱,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有效利用和发展。三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大数据体系建设滞后。有效数据的集聚整合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要素。运用“大数据”在全省乡村社会治理中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稳定等突发事件和实施应急管理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

三、“数字赋能”助推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

一是发挥数字要素的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基层行政效能。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搭建包括党建、政务和村务一体化的“城乡云平台”,旨在破除甘肃省城乡信息壁垒,逐步整合、共享与利用信息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方便群众生活。加速实现各类便民信息的交互共享和异地在线办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重视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打造区域性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臺,实现居民需求的精确掌握和服务事项的精准办理。城镇化较高的县区可以突破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界限,逐步实现县域内无差别化服务。

二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镇“数字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在远离城镇的村庄建设分布式网络,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优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快乡村公路、电网、水网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升级,创新与应用好数字技术,有效服务于乡村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监管等产业链,有力推动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绿色共享发展模式。

三是以信息现代化重塑城乡关系,推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智能水资源、智能管理电网、智能化控制废物处理和废物循环利用系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绿色智慧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增颜提质”。

(二)“数字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打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进一步促进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中介作用,打破城乡之间传统产业发展边界,降低城乡之间生产主体交易成本。改善城乡之间传统资源配置方式,提升乡村产业流通效率,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乡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建立数字赋能机制促进甘肃省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变化,盘活市场潜力,实现城乡之间的产业要素平行双向流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打造基于数字经济的数字农业产业链。利用“数字”扩散效应,推动即时零售、订单农业、社区团购、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发展。

二是激活和培育乡村产业数字化的内生动力,优化乡村产业布局。通过“强县域”行动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中转点,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地。进一步明确县、乡、村的功能定位,将县城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充分发挥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重塑城乡产业链分工和价值链分配,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突破农产品加工粗放、产业融合层次低等瓶颈。积极打造跨层次、跨区域、跨行业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数字仓储、智能配送、冷链物流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开创城乡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共富模式”。结合甘肃省城乡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创新模式,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互联网+”在农村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乡村旅游等领域快速延伸。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始终保持城乡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三)以智慧党建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一是以智慧党建为引领,推动实现乡村治理“智能化”。农村智慧党建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能。依托数字乡村平台能够及时准确把党的声音和党的政策传递到村、到户、到人。通过“智慧党建”实现线上管理,加强农村流动党员参与理论学习、开展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定期发布工作部署、工作动态等内容,让流动党员“人在外、心在家”;鼓励流动党员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家乡社会治理,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建设贡献家乡的热情。

二是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按照“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方便群众”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网格化治理。利用“大信息系统”连通各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逐步形成“一格一员、一格多员”的格局,构建“精细化”的协同治理体系,及时反馈民情民意,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提供有力支撑。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能力。

三是利用“大数据”全面增强基层应对各种风险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问题的困扰。因此,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的大趋势,依靠数字技术的支撑,全面提升基层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打造“平安乡村”,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四)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农机装备则是智慧农业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调动甘肃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等资源优势,开展数字农业相关研究和项目建设,加快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同时,针对甘肃省农业复杂多样的特點和农机弱项短板,加快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应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积极打造“数字+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与品牌农业转变。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已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而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数字赋能型经济发展模式。要让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发展“数据平台”,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精谁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可利用“农特产品直播”“农特产品展销”等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让“土特产”走出乡村,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

三是按下数字化赋能“快进键”,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加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农村信息员培养力度,壮大农村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利用新媒体功能打造专属微信群和公众号,引导广大村民以及返乡青年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发展,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着力把农民培养成“专家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城乡现代化数字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城乡涌动创业潮
数字化制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