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3-02-04曾明君

发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兰州市科技型高新技术

曾明君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州市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强科技”“强省会”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新篇章。科技型企业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载体,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可观的发展潜力,是兰州市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一、兰州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97家,省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34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71家。全市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户。2023年以来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户,居全省首位。其中,蓝科石化在主板挂牌,海默科技在创业板挂牌,兰州海红、甘肃爽口源、兰州威特焊材等5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甘肃中人通信和万桥信息进入重点后备库。累计培育创建各类产业创新平台260家,备案工业新产品148个,71项产品获评省级工业优秀新产品,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90个。

一是产业结构有特色,分层培育有基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企业最多,共256家,占37.6%,其次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共161家,占23.6%;先进制造与自动化77家,占11.3%;新材料55家,占8.2%;生物与新医药48家,占7%;资源与环境41家,占6%;新能源与节能37家,占5.4%;航空航天6家,占0.9%,并落实《甘肃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全面查清“家底”,对标创建标准摸排,建立由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金字塔”培育模式,开展定制化服务,组织技术专家和服务机构问诊把脉,解决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

二是规模发展有增长,数字转型有进步。截至202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营业收入小于2000万的小微企业数量较多,共计422家,占62.0%;2000万元—5000万元的118家,占17.3%;5000万元—1亿元的59家,占8.7%;1亿元—2亿元的35家,占5 .10.%;2亿元—4亿元的17家,占比2.5%;4亿元以上的30家,占4.4%。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全力开展中小企业“賦值、赋智、赋能”活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德福新材料锂电池用超薄型电解铜箔、中元智能玻璃产线柔性配置和车间智能排产系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融创立方医药制造业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通过工信部试点支持。

三是政策措施有力度,精准服务有强化。兰州市相继制定实施《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兰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23年分三批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首批共向省科技厅推荐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并完成省科技厅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奖补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放一次性奖补资金5605万元,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组织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开展上规入库、“专精特新”相关培训等系列活动,联合甘肃股交中心为企业提供上门诊断服务,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组织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园区、进企业,实施精准化、差异化金融对接服务活动,形成常态化金融支持机制。积极梳理企业融资需求,开展征信筛查、线上对接、实地走访工作。严格落实包抓联、“六必访”企业服务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逐步形成共识,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企业积极性充分释放,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兰州市科技型企业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不大,转型升级有待改进。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偏低,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强,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高附加值的有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对上下游产业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不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不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从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从事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占比达到50.9%,而从事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通信核心技术产品、精密仪器仪表、先进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企业较少。从重点培育企业来看,冶金建材类企业19户,占培育企业的33.3%,而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企业只有9户,仅占培育企业的15.8%。

(二)研发投入不强,企业创新有待改进。兰州市大部分高新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值偏低,总体研发实力不强,没有真正走到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轨道上。同时,企业研发中心数量少、层次低,特别是对进入门槛高、投入资金大、研发周期长、市场风险较高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科技创新链条关键环节贡献度不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兰州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企业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研发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措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创建创新平台方面引导不够,导致部分有研发实力的未及时创建研发机构,研发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

(三)融资支持不力,攻坚克难有待改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长期存在,“专精特新”企业同样面临融资共性难题。科技型企业可享受政策,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和稳岗就业方面,而这方面政策基本是执行国家标准,地方在其他创新型奖励配套方面支持力度有限。同时,受市场、大环境等影响,产品订单、销量以及承担的项目锐减,营业收入大幅度减少,有的企业营业收入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等有较大幅度上涨,导致企业产品利润率降低。项目推进受阻,产业链上下游互相牵制,在采购、工程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延迟,合同签订,资金回笼时间长,有些企业还存在无法收回货款且需缴纳延期交货罚款的情况。

(四)人才用工不足,市场开拓有待改进。大多数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有的项目上员工不能及时到岗复工,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越来越青睐。由于运营困难,一些企业压缩人工成本,一定程度造成人员非正常流失。人才招聘難度大,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技术研发人员、技术工人更加紧缺。因受市场需求疲软、市场预期下降影响,行业需求萎缩、国际形势动荡等使得企业供应链不稳定,下游客户间歇式生产,给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带来不确定性,企业对市场的信心受挫。

三、兰州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科技型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统筹安全发展激发主体活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大财税融资、人才引进就业保障、政策落地服务支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进兰州市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中挑大梁、强引擎、硬核心、显担当。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到2027年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250家,“小巨人”企业25家,上市企业15家。

(一)狠抓梯次培育,聚集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打造产业培育链条。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思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其纳入市级科技项目立项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推荐范围,鼓励其自主开展研发活动。省级创新型企业,将其列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市级财政科技资金引导,持续自主加大科技投入,一对一开展高企申报指导。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开展科技服务,使其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作为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推荐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的主要对象。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链条式孵育模式,通过落实《兰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兰科字〔2022〕45号)的各项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在企业梯次培育、助力企业纾困、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力争将网易(兰州)联合创新中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标杆。三是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制度体系。将各县(区)政府列为责任单位,由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向省科技厅、工信厅等部门的请示汇报,强化与省级部门的纵向协调,以及与市税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形成多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协同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及各县(区)共同开展企业培育工作,强化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全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后备库,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不同潜力的企业实行分类扶持,建立包抓联帮制度。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着力加快固链强链补链延链,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畅通集群协作网络,增强产业化配套能力,构建创新群体优势。

(二)狠抓创新攻关,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聚焦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凝练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扎实推进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二是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常态化征集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凝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并优先支持。优化项目组织方式,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行常态化受理、集中评审,针对不同的技术类型,灵活采取“揭榜挂帅制”“公开竞争”“定向择优”“赛马制”等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的中小企业联合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建立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引导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在兰各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加强交流协作,围绕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多学科交叉共融需求,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申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平台创新开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意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并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

(三)狠抓融资支持,畅通产业发展新命脉。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解读宣传力度,切实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落细。二是强化财政保障。按照《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对县区财政科技投入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将市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并加快研究出台兰州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建议将高新区已有奖补规定,覆盖至全市,在兰均可享受新申报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重新认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三是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科技贷款和投资基金创新引领作用,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联合兰州银行、华龙证券等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自筹资金或与其他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资金池,对孵化企业开展融资担保、持股孵化等业务,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持股孵化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机制。扩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进一步发挥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服务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对兰州市从事技术研发、转移转化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贴息补助。

(四)狠抓人才引育,增强产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搭建重点企业用才对接平台,依托专业化团队开展人才招聘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对接人才,鼓励各类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自主引进所需人才。加大关键人才、紧缺人才、特殊人才引进力度,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采取“专人专班”“一事一议”等方式开展精准化贴心服务。二是系统实施新时代兰州“萃英计划”,打造全市科技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以科技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引进培育,力争通过集聚有限资源,凝练关键任务,为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人才支撑。三是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培养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释放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不设门槛限制,仅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作出要求,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举办“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掘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精尖项目,从资金、平台、项目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最大支持,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在兰落地转化。

(五)狠抓精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新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压缩市本级企业开办环节、开办时间。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加快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视数字公共服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管理+服务+大数据”体系。积极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推动政府政务办公网络受理的常态化。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企业运行监测调度,进一步落实包抓责任制,分行业、分项目、分重点地分析企业运行情况,重点关注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企业。深入重点企业,掌握企业经营情况,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预测研判力度,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不断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规划、融资、用工等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兰州市科技型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