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薰琹文集》订补

2023-02-04阙真喜瞿孜文

湖南包装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央日报文集原文

阙真喜 瞿孜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庞薰琹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大家和中国设计教育开拓者,其绘画、设计作品皆有较为完整的梳理,唯独著述一块因为多种原因,其梳理和研究一直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周爱民先生所编《庞薰琹文集》为“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之一种,从其《编后记》可知,该书除了“敬重历史,更期待它能作用于现在与未来,让后学者从庞薰琹的思想旅程中,领悟到中国艺术未来前行的路”这一编选特色外,还收集了庞薰琹的诗文及部分之前未发现的新内容[1]。不过,《庞薰琹文集》存在着大量明显的舛误和疏漏,显然未能达到上述编者的自我期许,因为“敬重历史”的前提是“史料的真实与完整”而非“删减和不加辨识的史料”。现依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对《庞薰琹文集》中检视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订正和补充,希冀有助于庞薰琹先生著述的深度整理和研究。

庞薰琹先生是一位非常具有“历史意识”的大家,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整理自己过往的文章,一是用于回忆录的写作;二是“想把生平写过的文章汇集成册,留诸后人”[2]。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庞薰琹先生生前并未如愿看到自己文集的问世。1986年出版的《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是第一本汇编庞薰琹工艺美术类文章的著作,所选文章为20世纪50年代至庞薰琹逝世之前,囿于时代和条件,该文集先后有两个版本出现,并有较多错讹之处[3]。1991年,《庞薰琹随笔》出版,第一次将工艺美术方面之外庞薰琹20世纪30年代至生前最后一篇文章编入,但内容颇多舛误。2006年为纪念庞薰琹百年诞辰,庞壔先生重新根据手稿和出版原件反复核对细查之后编选《论艺术、设计、美育:庞薰琹文选》一书,非常细致和全面,尤其是对一些未找到原稿的文字作了标注[4]。应该说,上述文集、随笔、文选的出版为周爱民先生编撰《庞薰琹文集》提供了大量可供辨析的资料。不过,令人遗憾和吃惊的是《庞薰琹文集》有不少收录文章存在明显的讹误。一般而言,学界后来者编撰先贤文集时所选文字应尽可能地尊重原版、原文及作者意愿,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应作改动。《庞薰琹文集》虽然在每篇文章最后注明了来源,遗憾之处在于很多文章并未完全依据“历史原貌”(出版物或手稿)来做考证,或考证亦未做说明,导致所选文章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研究者一旦毫不怀疑地引用和参考,定会导致谬种流传,有违文献收集整理的基本伦理。

1 《庞薰琹文集》存在的舛误举例

1.1 文章名称与署名

庞薰琹先生曾自述改名的原因,是被误认为“女画家”[5]120。在民国时期刊物编辑水平不一、各种印刷条件的限制下,先生所发表的文章中“庞薰琹”“庞薰琴”“薰琴”均有出现。另外,先生还曾采用笔名“虞”“鼓轩”。因此,文集所选文章应该依据发表刊物时的署名做一备注,文章名称则应保留原样或做标注为宜。文集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六:一是依据《艺术旬刊》,《薰琹随笔》应为《薰琴随笔》,署名“庞薰琴”。二是依据《艺术旬刊》,《介绍刘狮》应为《我现在不说刘狮是已成功的作家,但是刘狮确是很有希望》,署名“虞”。三是《蜀中通信:智识阶级的贫困》应为《智识阶级的贫困》,署名“庞薰琴”,《蜀中通信》是《新语》1945年第4期一组文章的栏目名称。除了庞薰琹先生的这篇,还有孙大雨先生的《教书要不得》;叶常青先生的《所闻者悲风,所见者哀黎》。四是《关山月画集序》应为《<关山月纪游画集:南洋旅行写生选>序》,这是因为1948年列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丛书”出版的《关山月纪游画集》分为两辑:第一辑为《关山月纪游画集:西南西北写生选》,由徐悲鸿和陈曙风作序;第二辑为《关山月纪游画集:南洋旅行写生选》,由郭沫若和庞薰琹作序。五是先生1943年9月12日发表于《中央日报(成都)》的《自剖——为自己的展览会写自我的介绍》,文集沿用了众多资料采用错误的《自剖——为自己的展览会写的自我介绍》名称,从语法来说,原标题并没有什么不妥当。六是《同意公开发表有关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封信》标明“原载《艺苑》1986年第2期”,如果按照这个线索去寻找原文是找不到的,因为这是张道一先生所作《愿来者多思——写在庞薰琹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一文的内容,单独作为文章题目是不妥当的,最好做一个标注,否则后来研究者直接引用就不符合学术规范,刊物名称也应该是《艺苑(美术版)》。

1.2 文章发表刊物及期数、日期

文集中,一些文章发表时的刊物名称、期数和日期也存在错误,这说明周爱民先生并未认真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考证,因为这是所有历史研究者最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典型例子有四:一是《谈陶瓷美术》标明“原载《美术》1955年第10期”,应该是第11期;二是《看苏联1954年全苏美展》标明“原载《美术》1955年第3期”,应该是第4期;三是《他们为什么这样画》标明“原载《美术丛刊》第14期,1981年4月”,而《美术丛刊》第14期应是5月出版;四是《著述目录》中《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写为“《装饰》,1980年第6期”,实际应是“1980年第3辑”;《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贡献》写为“《装饰》,1992年第3期”,实际应是“1992年第1期”; 《京剧的装饰艺术》写作“《光明日报》,1985年9月”,实际应是“1985年7月7日”。

1.3 文章引用缺漏

文章引用缺漏其实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是特殊原因有意缺漏,也需要进行注明,因为文章的完整性是学者开展研究的基础。这方面典型例子有四:一是《论文人画》这篇文章原载《矛盾月刊》1933年第二卷第二期,是庞薰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进行辨析的重要论文,文集在引用时漏掉了最为关键的结尾部分:“绘画与音乐有关系,明代沈显也说过。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唐人云‘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灵。恍疑画中有物,物中有声’。色彩与音乐更有显着的关系,一样有Gamme(晕色,音阶),一样有Tonalite(色调,音调),一样有Harmonie(调和,和声)。中国没有复杂色彩的绘画,中国也没有大规模合奏。中国的艺术是极端暴露着个人主义的精神”。二是《看苏联1954年全苏美展》也漏掉了最后一段:“全苏美展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它从各种角度上来鼓舞和教育人民:怎样来对待劳动,怎样来对待生活,特使关心孩子和青年一代。我们从参观中间通过了这些作品,也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苏联人民优秀的品质。”三是《谈装饰绘画》,该文原载《工艺美术参考》1983年第4期,《论艺术、设计、美育:庞薰琹文选》在引用时特意于标题上以“摘录”做了说明,即说明与原文不一致,但文集所用此文却删去标题“摘录”二字,所引文章与原文不一致,容易让人理解为这就是全文,非常不严谨。四是《潘天寿的画品人品》是庞薰琹先生参加潘天寿画展座谈会的发言,与原载《新美术》1981年第1期的原文相比遗漏太多。

1.4 对原文进行修改

如前所述,现今整理的学人文集一般都直接引用当时发表的原文,除了一些必须要修改的,大多保持原貌,如果有修正,也需要进行标注。而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很多都存在“对原文进行修改”的问题:一是《“决澜”时代回忆》中“未逾过四十之年怎能说老了”一句,原文中并没有“过”,添加之后显得画蛇添足。“……连卖书的心思都很淡然。……运动是一件事,卖书是另一件事”,这其中的“书”依照原文均是“画”,修正为“书”应该是想与这段话之前的“……在展览时多数朋友典衣卖书以筹经费”相呼应,但通读原文,很明显这是说决澜社诸位同仁一心只为艺术,此处应该为“画”。二是《略谈图案》,添字改字之处颇多,有些虽不妨碍原意,但毕竟不同于原文,有些修改后非常不通畅,例如“过久的精神上的抑伤”应是“抑制”。三是《谈装饰艺术》删去了原文中全部的英文。四是《漫谈美术教育》,第一段删掉了“《美术教育》这个杂志,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和“向从事师范美术教育的同志请教”。五是《我热爱工艺美术教育》,在谈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的经历时,“……所以应该归功于同学”前删掉了“同时我既不懂教学方法,又不会讲普通话。所以这一年中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的由于同学们对这专业很感兴趣,很努力钻研”。六是《与陶行知先生谈工艺美术教育》,与原文相比,首先少了“编辑部按语”:“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庞薰琹教授,不幸于今年3月18日凌晨3时30分逝世。庞薰琹教授早在二十年代留学法国。回国后一直从事工艺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工艺设计人才。去年十月本刊记者谒见庞老,谈及目前有许多地方办起职业美术班和工艺学校时,他交给我们一篇有关办校的回忆文章,认为可给正在创业办学的同志参考。现在公开发表,谨志深切哀悼!”从这段“按语”中,我们才能得知这篇回忆文章产生的原因。其次,文末“总之,当时陶先生和我想了许多办法。由于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没有把所拟计划保留下来”一段原文中并没有。七是《乔十光的漆画》最后一段原文没有。八是《祖国》有多处修改,例如“比如梵童根,他被邀请去评选欧洲美人”,而原文是“他被邀请为评选欧洲小姐的评选委员”;“要给工头送‘高米西’——也就是回扣”应是“高米西翁”;“马古尔是艺术批评者”应是“艺术批评记者”;诗歌部分《篇四·光华路》《篇五·心声》均与原先发表于刊物上的文章差别较大。

1.5 文章并未做校勘

作为一本好的学者文集,编者还需要对原文进行校勘,对其中发现的问题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如此才有益于后来的研究者。文集中并未进行勘误的文章如:《丝绸图案设计的几个问题》在前述几本庞薰琹先生的文集中都被标明“原载《丝绸》1956年第3期”,但是实际上它出自《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第3期。《从汪山谈起》一文中写道:“我写这个计划是有感触的。特别是有一天,震旦同学汪代邀我去汪山,他是在法国学成回国后,就在重庆行医。”“汪代”应是“汪代玺”之误,汪代玺曾就读“震旦大学”,也是“汪山”的创建者[6]。《敦煌壁画有感》是庞薰琹为1944年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会所作,刊于《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会特集》一书,这应是文集需要引用的“原本”,可惜文集并未采用此文本或作校勘,比如“罗佛尔博物馆”而非“卢浮尔博物馆”,倒数第二段“所以朝代更迭而中华民族没有灭亡。反之,原先的对手现在也成为相亲相爱的兄弟”应该是“所以两次亡国而中华民族没有灭亡。反之,原先的侵略者现在也投入中华民族的怀抱,成为相亲相爱的兄弟”[7]。诗文部分《篇一无题》文集中的注释为“记得1939年11月去杭州”是错误的,依照《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应该是“1933年或1934年”[5]138-141,依照《庞薰琹传》,则是“1933年”[8]。另外,《著述目录》中尚未找到原文,但如果编者觉得必须保留的,可在文章后注明“存目”字样。特别注意的是,《著述目录》中部分文章的信源是庞薰琹先生撰写的回忆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囿于多种原因,回忆录中有些记录并不准确,在引用的时候必须核对“原始出版物”,这一点较为突出的例子是《著述目录》中“《中国的民间陶瓷》,《人民中国》(俄文版),1954年”应为“《民间美术工艺的复兴》,《人民中国》(俄文版),1954年第6期”。

2 《庞薰琹文集》疏漏举例兼谈庞薰琹佚文搜集

文集中文章疏漏比较典型的是,周爱民先生只看到了《诗篇月刊》第1期上有庞薰琹先生的诗,却忽视了该刊第2期依然有先生的一首《短诗》。

庞薰琹先生自法国归国之后,其写作就未曾停止,哪怕是1957年至1979年个人受难的22年里,先生被迫收起画笔,也未停止写作。庞薰琹先生自1930年开始,先后在常熟、上海、北京、昆明、成都、重庆、杭州、广州等地生活、工作,因此,在上述地点或多或少都有文章问世,散见于这些地方的报刊或杂志上,这对全面、完整收集先生的文章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这不应该成为文集出现较多疏漏的理由。

笔者自2015年开始就十分留意庞薰琹先生的文献,现不揣简陋,结合搜集到的先生佚文,以文集中《著述目录》为基础,重新编订庞先生的文章目录,以方便研究者使用,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佚文为研究者所挖掘,促进庞先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需要说明的是,本著述目录一律依照文章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只收录公开发表的文章(含诗歌),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手稿均不列入;庞薰琹先生签名参与的若干声明如《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献言》《美术工作者宣言》等不列入;尚未寻得出版物原文的,均标注有“存目”;署名未核对的,也有注明。本著述目录得以完成,除了参考前述庞薰琹先生的相关文集、随笔、文选外,还受益于四川省地方志专家汪毅先生、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刘振宇先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彭冰女士、庞薰琹美术馆汪可女士、国家图书馆王威先生、浙江日报社李茸女士、中国台湾嘉义卢妤璇女士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庞薰琹先生著述目录:文章》

1.《薰琴随笔》,《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1/2/4/5期,署名“庞薰琴”。

2.《我现在不说刘狮是已成功的作家,但是刘狮确是很有希望》,《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2期,署名“虞”。

3.《献花给我朋友》,《文艺茶话》,1932年第1卷第3期,署名“庞薰琴”。

4.《诗》,《上海画报》1932年第824期,署名“薰琴”。

5.《决澜社小史》,《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署名“庞薰琴”。

6.《诗(二首)》,《艺术》,1933年第1期,署名“薰琴”。

7.《诗(二首)》,《艺术》,1933年第2期,署名“薰琴”。

8.《罗沙》,《矛盾月刊》,1933年第2卷第1期,署名“庞薰琴”。

9.《谈文人画》,《矛盾月刊》,1933年第2卷第2期,署名“庞薰琴”。

10.《薰琹的诗》,《诗篇月刊》,1933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11.《短诗》,《诗篇月刊》,1933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12.《决澜社的抱负》,《大晚报》,1933年10月12日,署名“庞薰琴”。

13.《谈艺术批评》,《时事新报》,1933年11月4日,署名“庞薰琴”。

14.《介绍自己》,《良友》,1934年第84期,署名“薰琴”。

15.《怎样才是一张好画》,《大众画报》,1935年第19期,署名“庞薰琹”。(集体座谈)

16.《谈画》,《六艺》,1936年第1卷第1期,署名“庞薰琴”。

17.《女性的画家》,《天地人》,1936年第8期,署名“庞薰琴”。

18.《像懂音乐的太太》,《天地人》,1936年第8期,署名“庞薰琴”。

19.《几点感想》,《世界日报》,1937年7月5日,署名“庞薰琴”。

20.《纪念几位已死的艺术界朋友》,《中央日报(昆明)》,1939年6月25日,署名“庞薰琹”。

21.《画与诗》,《中央日报(昆明)》,1939年7月5日,署名“庞薰琹”。

22.《谈谈工艺》,《工艺》,1941年第2期,署名“薰琴”。

23.《重论“中国艺术家当前应有的觉悟”》,《现代读物》,1941年第6卷第6期,署名“庞薰琴”。

24.《书鸿的画》,《中央日报(成都)》,1941年12月13日,署名“庞薰琹”。

25.《读画随笔(上)》,《中央日报(成都)》,1942年1月2日,署名“庞薰琹”。

26.《读画随笔(下)》,《中央日报(成都)》,1942年1月3日,署名“庞薰琹”。

27.《技与艺》,《技与艺》,1942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28.《工艺美术集自序》,《技与艺》,1942年第3期,署名“庞薰琹”。

29.《自剖——为自己的展览会写自我的介绍》,《中央日报(成都)》,1943年9月12日,署名“庞薰琴”。

30.《工艺图案》,《高等教育季刊》,1943年第3卷第3期,署名“庞薰琴”。

31.《工艺美术运动的一声号角》,《中央日报(成都)》,1943年12月10日,署名“庞薰琴”。

32.《艺苑》,《华西晚报》,1943年至1945年连载,署名“鼓轩”。

33.《略谈图案》,《中央日报(成都)》,1944年2月13日,署名“庞薰琴”。又刊《中央日报(贵州)》,1944年2月27日,略有删减。

34.《古老的椅子》,《华西晚报》,1944年4月26日,署名“鼓轩”。

35.《巴黎一老人》,《华西晚报》,1944年5月23日,署名不详(暂未找到原文)。

36.《为中华剧艺社打气》,《华西晚报》,1944年11月15日,署名“庞薰琴”。

37.《“决澜”时代回忆》,《华声》,1944年第1卷第4期,署名“庞薰琴”。又以《“决澜”时代》为名载《华侨日报(香港)》,1949年10月13日,署名“庞薰琴”,略有删减。

38.《敦煌壁画有感》,载四川美术协会编《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特集》,成都:西南印书局,1944,署名“庞薰琴”。

39.《欧洲现代绘画谈感》,《华西晚报》,1945年1月6日,署名“鼓轩”。

40.《中国艺术运动》,《中央日报(成都)》,1945年3月9日,署名“庞薰琹”。

41.《关于战后美术建设》,《艺新画报》,1945年第3期,署名“庞薰琴”。

42.《鼓轩随笔》,《华西晚报》,1945年4月21日,署名“鼓轩”。

43.《智识阶级的贫困》,《新语》,1945年第4期,署名“庞薰琴”。又以《难道还要做狗下去吗?》为名载《大公晚报》,1945年12月5日,署名“庞薰琴”。

44.《随笔》,《自由画报》,1946年第17期,署名“庞薰琹”。

45.《画家书简》,《华北日报》,1947年3月27日,第6版,署名“庞薰琴”。

46.《由庞壔庞均画展来谈儿童教育》,《益世报(天津)》,1948年5月15日,署名“庞薰琹”。又载《新民报》,1948年5月15日,署名“庞薰琹”。复载《中央日报(昆明)》,1948年9月4日,署名“庞薰琴”。

47.《序》,载关山月著《关山月纪游画集:南洋旅行写生选》,广州: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1948,署名“庞薰琴”。又以《关山月南洋纪游画展》载《大公报(香港)》,1949年1月3日,署名“庞薰琹”。

48.《重建中国艺术——介绍上海美作协》,《大公报(上海)》,1949年4月16日,署名“庞薰琹”。

49.《黑暗过去了》,《大公报(上海)》,1949年6月17日,署名“庞薰琹”。

50.《也谈国画的改造》,《浙江日报》,1949年10月3日,署名“庞薰琹”。

51.《巩固民间美术工艺的成就》,《人民日报》,1953年12月7日,署名“庞薰琹”。

52.《学习民间美术》,《文艺报》,1953年第23期,署名“庞薰琹”。

53.《民间工艺美术品》,《人民画报》,1953年12期,署名“庞薰琹”。

54.《民间工艺介绍》,《人民中国》,1953年12期(存目,暂未找到原文)。

55.《介绍工艺美术》,《文学报(苏联)》,1954年(存目,暂未找到原文)。

56.《民间美术工艺的复兴》,《人民中国(日文版)》,1954年第3期,署名“庞薰琴”。又载《人民中国(俄文版)》,1954年第6期。

57.《中国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人民中国》(英文版),1954年第6期,暑名“庞薰琹”。

58.《看苏联1954年全苏美展》,《美术》,1955年第4期,署名“庞薰琹”。

59.《决不允许反革命分子进行破坏活动》,《人民日报》,1955年6月14日,署名“庞薰琹”。

60.《胡风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美术》,1955年第6期,署名“庞薰琹”。

61.《民间染织刺绣工艺》,载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研究室编《民间染织刺绣工艺》,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署名“庞薰琴”。

62.《民间雕塑工艺概述》,载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研究室编《民间雕塑工艺》,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署名“庞薰琴”。

63.《陶瓷生产必须改进》,《人民日报》,1955年10月14日,署名“庞薰琹”。

64.《中国的陶瓷》,《人民中国(中文版)》,1955年第23期,署名“庞薰琹”。又载《人民中国(日文版)》,1956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65.《谈陶瓷美术》,《美术》,1955年11期,署名“庞薰琹”。

66.《一个美丽动人的展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民间创作展览观后》,《人民日报》,1955年11月26日,署名“庞薰琴”。

67.《关于印花布的问题》,《美术》,1956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68.《为生产更经济、实用、美观的印花布而努力》,《美术》,1956年第5期,署名“庞薰琹”。

69.《工艺美术事业中的一些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5期,署名“庞薰琹”。

70.《关于男青年的服装问题》,《中国青年》,1956年第12期,署名“庞薰琴”。

71.《美术家对出国工艺品的意见》,《新观察》,1956年第12期,署名“庞熏琴”。(集体座谈)

72.《关于民间美术调查的一些问题》,庞薰琴撰,顾方松记录整理,1956年7月14日,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专题报告,刻印本(存目)。

73.《我们没有做到的和今后应该做到的——代发刊词》,《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第1期,无署名。

74.《丝绸图案设计的几个问题》,《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第3期,署名“庞薰琴”。

75.《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工艺美术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署名“庞薰琴”。

76.《谈当前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美术》,1957年第4期,署名“庞薰琹”。

77.《跟着党走,真理总会见太阳》,《人民日报》,1957年5月12日,署名“庞熏琴”。

78.《认识工艺美术,爱护工艺美术》,《文汇报(上海)》,1957年6月7日,署名“庞薰琹”。

79.《牢记总理教导,完成总理嘱托》,《美术》,1979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80.《心在祖国——介绍<美国檀香山铁花禅艺术中心师生联合书画展>》,《北京日报》,1980年11月11日,署名“庞熏琴”。

81.《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装饰》,1980年第1辑,署名“庞薰琹”。

82.《祖国》,《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署名“庞薰琹”。

83.《潘天寿画展座谈会》,《新美术》,1981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集体座谈)

84.《学画》,《美术》,1981年第4期,署名“庞薰琹”。

85.《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装饰》,1981年第3辑,署名“庞薰琹”(目录写为《应该从全面看问题》)。

86.《他们为什么这样画》,《美术丛刊》,1981年第14期。

87.《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81届毕业生成绩汇报展引起的感想》,《美术》,1982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88.《他带来了延安作风》,《美术家通讯》,1982年第4期,署名“庞熏琹”。又载《江丰美术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89.《动物图案座谈会》,《工艺美术论丛》,1982年第2辑,署名“庞薰琹”。(集体座谈)

90.《动物图案座谈会(二)》,《工艺美术论丛》,1982年第2辑,署名“庞薰琹”。(集体座谈)

91.《我的建议》,《工艺美术参考》,1982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92.《经济·实用·美观》,《实用美术》,1982年第11期,署名“庞薰琹”。

93.《序言》,载张福昌编著《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署名“庞薰琹”。

94.《谈装饰绘画》,《工艺美术参考》,1983年第4期,署名“庞薰琹”。

95.《我所知道的潘(张)玉良》,《新观察》,1983年第9期,署名“庞薰琴”。(集体座谈)

96.《谈实用美术》,《实用美术》,1983年第14期,署名“庞薰琹”。

97.《漫谈流行色》,《流行色》,1983年第4期,署名“庞薰琴”。

98.《论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参考》,1983年第6期,署名“庞薰琹”。又载《北京工艺美术》,1984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99.《线描》,《美术》,1984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100.《色彩》,《美术》,1984年第5期,署名“庞薰琹”。

101.《漫谈美术教育》,《美术教育》,1984年第3期,署名“庞薰琹”。

102.《庞薰琹教授谈美术教育》,《美术教育》,1983年第3期。(采访记录稿,经庞薰琹先生审阅)

103.《平静的湖水,不平静的回忆》,《浙江画报》,1984年第9期,署名“庞薰琹”。

104.《<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载傅雷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署名“庞薰琹”。

105.《民间美术》,《民间工艺》,1984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106.《画论四题》,《美术家》(香港),1984年第41期,署名“庞薰琹”。

107.《序》,载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署名“庞薰琹”。

108.《我热爱工艺美术教育》,《艺术教育》,1985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109.《对龙门阵有感》,《龙门阵》,1985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110.《我的感受》,载唐振铎绘《黑白装饰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署名“庞薰琹”。

111.《光华路》,《装饰》,1985年第3期,署名“庞薰琹”。

112.《与陶行知先生谈工艺美术教育》,《美术教育》,1985年第3期,署名“庞薰琹”。

113.《京剧的装饰艺术》,《光明日报》,1985年7月7日,署名“庞熏琴”。

114.《序言》,载李贤、时彩舟著《装饰图案构成》,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6,署名“庞薰琹”。

115.《乔十光的漆画》,《人民画报》,1987年第8期,署名“庞薰琹”。

116.《汉代装饰画》,《艺术家》,1987年第24卷第4期,署名“庞薰琹”。

117.《我的自述》,《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16期至51期,署名“庞薰琹”。

118.《西北之行——敦煌考察日记》,《工艺美术参考》,1988年第2期,署名“庞薰琹”。

119.《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贡献》,《装饰》,1992年第1期,署名“庞薰琹”。

120.《谈装饰艺术》,《装饰》,1997年第5期,署名“庞薰琹”。

121.《谈商业美术的色彩》,《装饰》,2001年第4期,署名“庞薰琹”。

猜你喜欢

中央日报文集原文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中央日报》对战后南京审判的报道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资本论》广告登上《中央日报》
韩国《中央日报》:韩商如何在中国创业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