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质量提升对策
2023-02-04冉宪宇胡天宝
□冉宪宇 胡天宝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我国发展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高职学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将在各领域承担发展与建设的重任,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关系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就业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一直备受关注。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越来越重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使得传统的高职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为高职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设置培养方案时,一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不全面,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社会以及学校往往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中失利的学生,能力和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逊色一些,在高职中只是追求学习一项生存技能即可。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会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未将太多精力投入到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中,而且注重就业率,并不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分配名额和指标时,往往将当下学生认为好的专业分配的名额多,导致部分专业人数少。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将学生学会一技之长作为目标,缺乏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出现了重“量”不重“质”现象。一个学院下设的几个相关联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或者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重叠性和相似性高,没有太大区别度。与此同时,设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一定区别,会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专业性不强,没有优势。
3.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作基础,
但部分院校教师学历没达到一定要求,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会兼任多门课程,同时还有科研压力、教学辅助任务等,导致教授课程质量大打折扣。更有甚者,缺乏经验的教师教学时采用照搬书本的方法,理论和实践指导达不到教学要求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4.校企合作不足。虽然设置了校企合作的环节,但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并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效果,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具体,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因此,学生毕业时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面对国内外各领域、各行业冲击,202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076 万人,2023 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 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高职学生占毕业生总量的一半,且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1.就业基数逐年递增,企业需求逐年减少。
受到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基数逐年增长;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原本打算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留在国内就业,高职学生又要面临与本科生等高学历的学生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用工需求逐年减少,裁员企业增多,失业的毕业生重新回流到市场中,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待遇降低。
2.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竞争增加。高职学生在入学选专业时,往往扎堆选择就业待遇高等较为轻松的工作。高职院校为保证生源,为了生存,开设专业时并未较多考虑就业问题,往往给予当下较为火热的专业更多招生名额,导致个别专业扎堆,人数较多。但高职毕业生进入学校后对当初选择的专业缺乏基础性认知,兴趣不浓,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较弱,市场竞争力差。因此,就业转向专业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如工厂或者企业基层,就业落差很大,频繁跳槽,而少数专业就业时人数较多,竞争难度进一步增大。
3.就业能力薄弱,企业要求提升。00 后高职学生较为个性,非常自由和自我,选择也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不愿意吃苦。在入学时对于就业考虑较多的因素分别是工作待遇、就职环境及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业上升空间及专业晋升等考虑较少。因此,在实际求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只是一味填鸭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过多进行分析与思考,导致专业技能不足、动手能力薄弱、工作中缺乏积极性。相反,企业为了生存,一般会最大化经济效益,更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转化效益,在招聘过程中,会提高需求,往往倾向选择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丰富、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而大部分高职学生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就业难度增加,这就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现象凸显。
二、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在充分调研社会、企业需求为主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最终实现为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要前瞻性地预判就业市场,开设满足就业市场的专业,并根据实际需求,设立不同专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服务社会,服务就业市场,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构建“主体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期望引领体系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兼顾,认真分析研判,科学精准施策,构建“主体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期望引领体系。主体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就业工作,对毕业生求职期望需求的精准把脉,更有利于就业工作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内化目标,进一步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在学生就业目标确立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确定高素能人才的需求类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就业培养规划,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2.回归人才培养本质,进一步培育职业成熟度。明确人才培养的本质,引领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培育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决策能力,合理调整职业期望,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努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指导学生转变更新就业观念,不断适应调整自我,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就业取向,同时要摆正就业心态,开展挫折教育和心理教育,理性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挑战和变化,要用乐观的心态不断调试自我,不断培育职业成熟度。
3.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发掘学生就业潜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发掘学生就业潜力,发挥专业优势或者个人才能,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最适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地方建功立业。比如,除了建立校企就业双向平台外,可以响应国家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参军入伍、参加国家的西部计划等。
(三)构建“三全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三全式”(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深刻地推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探索人才培养中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实践路径。
1.全员参与,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思政引领的优势,构建为学生服务的格局,重点研究,广泛动员,发挥二级学院主导性,调动教师积极性,积极构建学院、二级学院和教师“三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格局。积极出台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方案,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学院领导班子分别包干负责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含建档立卡)、心理问题毕业生及女生就业,做到就业工作精细化。二级学院通过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本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未就业学生座谈会、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等途径,了解毕业生动态,积极推进工作;立足专业,通过成立及管理创业社团(协会),借助社团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在业界的影响力,定期向专业教师通报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专业教师的影响力向校友企业推荐未就业学生,对促进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中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格局,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2.全过程进行,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成效。坚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突出思政引领下的“全过程育人”就业理念,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连续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在学生入学后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订就业指导工作方案,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列入各年级教学计划,通过专兼结合、优势互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富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教学水平,指导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明确自我认知和形成初步就业定位,让新生从入校开始就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大二阶段,结合学校创新创业大赛、简历比赛等职业规划和就业类比赛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就业指导,充分明晰其目标需求和准备的职业定位,同时也可以指导其在校期间考取必备的专业技能证书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学院举办“职场模拟工作坊”“创就业政策宣讲”“面试指导”“求职心理疏导”等创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在毕业生顶岗实习提前上岗前,对每一批学生从适应能力培养、角色转换、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帮助学生顺利上岗,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3.全方位覆盖,完善就业工作满意度。就业工作要贯穿高校教学、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通过“建设宣传平台、校企联动、健全就业思政体系”,实现全方位开展就业服务,保证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完善就业工作满意度。建设宣传平台,努力形成“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学生”多级联动的宣传和信息发布模式,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向社会、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信息,向学生发布推送就业招聘信息、就业创业政策,进行就业创业工作的全程动态管理,及时为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指导。加强校企联动,要主动赴全国各地开拓就业市场,特别加强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圈、西南地区的就业市场的拓展,加大中国500 强企业的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结构,加强校企联动。多措并举,健全就业思政体系,从思想政治引领、就业第二课堂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推动就业工作与课程思政互通有无,搭建起育人新格局,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业是衡量高职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提升就业工作质量为高职学生助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思想认识、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职业素养,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工匠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