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形态句法研究
2023-02-04倪涛
倪 涛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基于形式和意义的类同性,Talmy构建了宏事件(macro-event)。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宏事件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运动(motion),因为其具有原型意义。然而,事实证明,其他框架事件与运动仍存在诸多不同,而且在不同的语言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就状态变化(state change)而言,其不仅可以视为运动的隐喻延伸,还与体相(temporal contouring)存在概念上的连续性。此外,在Talmy看来,实现(realization)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变化[1]。由此可见,状态变化在宏事件的五个概念领域中同样具有代表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研究开始关注状态变化,诸多学者都对状态变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2-11]。同时,针对这一论题,也有学者提出了疑问。在他们看来,只有先阐述状态变化与传统研究的关系,从而明确此类事件的形式鉴别标准,才能对其展开科学考察,启发并指导这一概念领域的后续研究。
由此,本文以形态句法为切入点,拟通过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来比较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句法结构和使役交替,探究状态变化事件与英汉传统语法范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此类事件的进一步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本文还将探析英汉语在表达状态变化时的编码机制,以期对研究英汉宏事件表征的内在规律有所启示。
一、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在宏事件的概念化中,相同的语义内容既可以基于分析型思维表征为复杂句,也可以通过综合型思维被概念化为单一事件,编码成一个单句。所以,状态变化事件实质上是指语言在表达状态变化时所呈现出的形态句法结构。此外,由于人们识解视角有所不同,因此对同一个致使链(causal chain)的截取(profile)也存在差异,由此便可以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Croft的致使链截取图示[12]
由图1可知,致使情景中的状态变化包含两个子事件,句法上又根据致事的隐显分为致使变化和非致使变化。除此之外,自动情景中的状态变化指的是自发的、无直接使因的自变。例如:
(1)a.The storm blew down several trees.——大风吹倒了一些树。(致使状态变化)
b.The plate broke.——盘子摔碎了。(非致使状态变化)
c.The lights went out.——灯灭了。(自变状态变化)
为了定量统计,本文选取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根据状态变化的上述三种类型,共搜集到英汉语料5 088例。其中,英语2 259例,汉语2 829例。
二、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形态句法
本部分着重考察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句法结构和使役交替,旨在探究状态变化事件与英汉传统语法范畴的对应关系。
(一)句法结构
为了直观描述英汉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结构,本文对选取的语料进行了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英汉状态变化的句法结构统计
由表1可见,句法上,英语状态变化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致使事件中占主导的是及物结构和被动结构。其中,除了动词谓语句,结果式(resultatives)作谓语的用例也很普遍。例如:
(2)a.The hot water shrank my pullover.
b.He smothered the baby with a pillow.
(3)a.He was stabbed to death.
b.I was knocked silly by the news.
二是非致使事件主要采用不及物结构。例如:
(4)a.The bomb blew up.
b.The window broke into pieces.
三是自变事件也主要采用不及物结构。例如:
(5)a.That rotten fish stinks.
b.The soup has gone sour.
相较于英语,汉语状态变化事件在句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一些特殊句式。
一是致使事件中最常见的是及物句和“被”字句。例如:
(6)a.她吹灭了煤油灯。
b.他的脸被烈日晒伤了。
同时,语料显示,致使事件中还存在着“把”字句(253例,占21%),“将”字句(27例,占2.3%),“给”字句(15例,占1.3%)和“让”字句(8例,占0.7%)。例如:
(7)a.风把云吹散了。
b.严寒将果树的花冻坏了。
c.山坡一侧给削平了。
d.他的衬衣让钉子挂破了。
其中,除了动结式谓语,动词、动结词组和“V成N”均可充当上述句式的谓语。例如:
(8)a.他们的所有防御工事都被坦克给毁坏了。
b.她把画儿上的一小部分擦干净了。
c.第三颗太阳将行星撕成了两半。
另外,致使事件中还存在少量的不及物句,其谓语主要是动结式。例如:
(9)a.原来嘉丁纳太太因为一上午走累了。
b.然后那女孩轻轻地收回两臂,又坐直了。
二是相较于致使事件,非致使事件的结构主要是不及物句。其中,除了动结式,动词、动结词组和“V成N”均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10)a.我的手全弄脏了。
b.这些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了。
c.旮旮旯旯儿都打扫干净了。
d.他的手在我手里紧紧地握成了拳头。
三是自变事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不及物句,其次是领主属宾句。其中,动结式、动词、形容词和“V成N”作谓语的用例最为常见。例如:
(11)a.我耳朵都发热了。
b.我张大了嘴巴。
c.椅子背已经裂成两半。
d.彩虹在天上弯成拱形。
(二)使役交替
语料显示,英语状态变化事件中,相同的谓语动词不仅可以出现于致使事件中,也可以用于非致使事件中。句法上,前者采用及物结构,而后者则采用不及物结构。这一现象被学界称为使役交替(causative alteration)、去使役化(decausativization)或非宾格化(unaccusativization),因为其间涉及了致使的转换和动词格的变化。例如:
(12)The terrorists exploded a bomb in a store.
→A bomb exploded.
英语中,有的短语或词组也可以进行使役交替。例如:
(13)The cigars lit up their faces.
→Their faces lit up.
(14)He broke the picture into pieces.
→The picture broke into pieces.
根据《柯林斯高阶英语词典》[13]的词条标注,上述动词和短语均包含了“to become X”和“to make sth become X”的双重语义,属于作格动词或作格短语。
此外,还有一部分英语动词和词组不可以进行使役交替。例如:
(15)I cut my hand on some broken glass.
→*My hand cut.
→My hand was cut.
(16)He painted this tractor red.
→*This tractor painted red.
→This tractor was painted red.
上例中,动词和词组只可以由及物结构变成被动结构,不可以进入不及物结构。这与前一部分的作格动词和作格短语明显不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些动词和词组本身并没有内含致使义,其可以用于及物结构主要是依赖句法结构的致使义。由此,这些动词和词组在句式转换时,内含致使关系的被动句成为了目标句式。
稍有不同,汉语致使状态变化中,可以由及物结构交替转换成不及物结构的主要是动结式谓语句。此外,如果补出事件的外部使因,动结式的不及物结构也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及物结构。例如:
(17)a.他烧断了保险丝。
→保险丝烧断了。
b.绳子拉断了。
→他拉断了绳子。
除了上述动结式谓语句,汉语中能进行使役交替的还可以是动词或动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
(18)a.一场火毁坏了那座房屋。
→那座房屋毁坏了。
b.我把头发上的洗发剂冲洗干净了。
→洗发剂冲洗干净了。
与之不同,“V成N”谓语句不可以进行使役交替,通常采用被动结构。对此,本文认为,“V成N”中的“成”本身并不具有致使义,在其构成的致使表达中,真正的致使力是由特定句式所承载的。因此,在交替过程中,可以承载致使者同时又具有致使义的“把”字句和“被”字句成为了目标句式。例如:
(19)她把袜子卷成一团。
→*袜子卷成一团。
→袜子被她卷成一团。
三、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异同探究
根据前文所述,就状态变化事件的形态句法而言,英汉语在句法结构和使役交替两方面均呈现出多种特征,表现出如下异同。
第一,从句法结构来看,英汉状态变化事件的句式选用均与事件类型密切相关。其中,英语此类事件的句法结构相对单一:致使事件主要集中于及物句和被动句,非致使和自变事件则采用不及物句。与之不同,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结构较为多样,尤其是存在着一些特殊句式。此外,立足于句式的谓语,汉语状态变化事件涉及了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结式谓语句和结果宾语句①汉语的名词谓语句也可以编码状态变化,如“大姑娘了”等。限于语料,本文并未讨论这一句式。,其谓语形式主要有动结式,动词、动结词组和“V成N”等,而英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谓语则集中于动词和结果式。
然而,排除上述句式的个体差异,针对同一场景,英汉状态变化事件在主语和宾语的选择上均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施事为主语,受事为宾语;二是工具为主语,受事为宾语;三是受事为主语,不存在宾语。根据角色原型(role archetype)[14],施事、受事、工具和经验体是最常见的角色。由此可见,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三种主宾选择模式分别是以施事、工具和受事为主语,而且,前两种模式均以受事为宾语。因此,英汉不同的表层形态句法并没有改变状态变化的情景类型,只不过是反映了针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视角,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编码形式。
第二,从使役交替来看,英汉语的自变状态变化事件均不能进行交替。因为,自变事件仅表示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而产生状态的改变,其典型特征就是句子本身不包含事件的外部致使者。与之不同,非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虽在句中没有出现明确的致使者,但其仍可以进行使役交替,因为其谓语与致使事件的谓语具有相同的语义结构。
本文认为,使役交替与事件致使义的分布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动词和动词短语可以进行使役交替,其致使义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的。此外,也有少量英语动词和结果式不可以直接由及物结构交替为不及物结构。因为其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内含致使义,在句式转换时,此类动词和结果式一般只能进入被动结构。不同的是,汉语动结式和动结短语均属于结构致使,因此其使役交替的表现较为一致。另外,个别汉语动词也可以进行使役交替,因为其致使义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的,属于词法致使。与之不同,汉语的“V成N”属于句法致使,不能进行使役交替,因为其致使义是由句法结构显性表达的。
四、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内在机制
如前所述,英汉状态变化事件在形态句法上具有鲜明特征。对此,本文认为,概念的形式表征不仅受制于经济性和象似性等普遍的语言编码原则,还与具体语言的类型特质密切相关。
(一)字母与汉字
从形式上看,英语是线条型字母和单词,而汉语是方块形汉字。在某种意义上,英语是字母语言,而汉语则属于字语言。首先,字母和字分别影响着英汉词汇的生成。对于字母语言来说,无论是临时之用,还是永久命名,创造新词较为便捷。然而,汉语中的字则既可单独成词,又可与别的字组合成词或词组。因此,对于新的概念,汉语利用已有的字进行“合成”编码显然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此,状态变化表征中,英语的状态变化动词较为常见,而汉语的动结式和动补结构较为丰富。其次,字母和字也各自影响着英汉词义的容量。就语义编码而言,英语主要依附于字母,因此英语词汇在词面上所提供的语义信息比较少,而汉字的重组特点虽然使汉语词汇的结构较为松散,但使其词汇系统具有较强的理据性,多数情况下可以“望文生义”。同时,字母语言由于形式相对固定,增加的语义往往是内化到已有的形式实体中,而对字语言来说,意义的增加往往来自于字的组合。所以,英语词汇常常是多种意义融于一体,而汉字所词化的语义则较为单一。
(二)综合与分析
现代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总体上仍属于屈折语的范畴。受形态变化的制约,英语动词的运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一,英语的时态变化必须以动词为核心;其二,英语的时态变化不能连用其他形态成分。与之不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和对动词的形态要求。因此,汉语动词不需与其他成分在形态上相互照应,使用起来灵活自由。
此外,从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来看,意义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因此,承载语义的结构框架可以分为综合型和分析型两类。其中,综合型指的是词义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其在结构上不能进一步划分,而分析型是指词义以分析的形式存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更小的概念成分。正因为如此,状态变化事件中,英语的单词素动词在汉语中大都对应于双词素动结式或多语素动结结构。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这一点起源于英汉民族在感知方式上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将动作和结果进行总括扫描(summary scanning),从而在编码方式上呈现出综合型特征,而后者更倾向于把动作和结果进行次第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从而在编码方式上呈现出分析型特征。
(三)形合与意合
结构类型上,英语是主语突显型语言,而汉语则属于话题突显型语言,这一点正是形合与意合在两种语言中的突出体现。就本文的论题而言,这直接影响了英汉状态变化表征的句法结构。其中,英语动词后的成分必须前移才能获得主语的地位,从而在句法上形成隐性非宾格结构。与之不同,汉语允许句子的主语空位,动词后的名词即使不移入该空位也不影响整个结构的成立。也就是说,汉语受话题突显的类型规约,动词后的成分可以在原位上获得主语的地位。由此,领主属宾结构中,经历变化的论元仍可以保留在内论元位置上,句法上呈现为显性非宾格结构。
此外,语序上,英汉语也存在着形合和意合之分。从概念化方式来看,“施事→动作→对象→结果”既符合致使链的力量传递,又遵循着深层次的时间顺序。因此,在实际表达中,英语在事件的形式表征上严格遵循着这一象似性原则,即在致使状态变化中,致使者作为事件的起点,在句法分布上不仅优先于受使者,还优先于焦点事物及其结果状态。与之不同,汉语致使状态变化事件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语序。因为,汉语的动结式可以整体用于宾语之前,而且汉语还可以根据表意的需要灵活采用有标记句式。
结语
由于概念上的类推性,状态变化在跨语言研究中常常面临着概念界定和事实鉴别等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状态变化事件与传统研究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所不同。故而,本文以形态句法为切入点,系统比较了英汉状态变化的句法结构和使役交替,进一步明确了此类事件与英汉传统研究的对应关系,从而为这一概念领域的深入实证研究提供了参考。
总体来看,在认知语义研究中,状态变化事件指的是语言在表达状态变化这一语义内涵时所呈现出的形态句法结构。就英汉语而言,英语状态变化事件的编码形式主要是动词谓语句和结果式谓语句,而汉语此类事件则涉及了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结式谓语句和结果宾语句。究其原因,状态变化的形式表征不仅受制于语言编码的普遍规律,还受到语言个性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