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旷惠桃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药规律研究
2023-02-04吴伊莹柳玉佳廖亮英郭志华
吴伊莹,柳玉佳,廖亮英,郭志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 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关节滑膜炎症及关节外病变,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影响[1]。 全球患病率为0.5%~1.0%[2],我国大陆地区RA 的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达500 万人[3]。RA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多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晚期可以导致关节畸形、致残。目前,临床仍没有根治办法,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治疗,中医药在改善RA 症状及预后有独特的优势[4]。 RA 属于中医学“痹症”“尪痹”范畴。痹者,闭也,风寒湿、痰瘀皆可壅闭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不通而痛,或素体本虚,气血不通,进一步加重经脉闭塞,产生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正虚、外邪、痰瘀均是尪痹的病因。 不同于多数医家分期论治或分证论治RA, 旷惠桃教授认为应抓住尪痹的关键病机“不通”,治疗RA 则应以温阳化气、养血除痹为基本原则,使机体阳气充足,温通经脉,气血运行流畅,在此基础上逐瘀血、散凝寒、化痰湿,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旷惠桃教授根据多年治疗各类痹症的经验提出“温养治痹”学术思想,影响深远[5]。
旷惠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特聘专家。旷惠桃教授行医50 载,熟谙《金匮要略》,尤善运用“温养”法治疗慢性顽痹及疑难杂症,如RA、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产后风湿等,经验丰富,疗效卓著。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旷惠桃教授门诊RA 患者疗效较好的医案数据,挖掘并分析其证治用药规律,总结“温养治痹”的核心方药,对旷惠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一步传承发展, 并为RA 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20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1 日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旷惠桃教授门诊的237 例RA 患者医案信息,共436 诊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为尪痹,且符合201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发布的RA 分类标准[6],不合并其他疾病;(2)就诊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诊次、临床表现、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则、中药、药物剂量、医师姓名;(3)中药给药途径均为内服;(4)对于多次就诊者,取其初诊以及首次复诊的病历。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收集医案的四诊信息,对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 术语规范参照《中医诊断学》[7]《中药学》[8]《中医内科学》[9]等。 如“游走性关节疼痛”规范为“关节走窜疼痛”;“畏寒”“恶风”“四肢冷”“疼痛遇寒加重”等规范为“畏寒恶风”;“关节冷痛”“关节局部发冷”规范为“关节怕冷怕风”;“怀山”规范为“山药”;“附片”规范为“附子”;“炒芥子”规范为“白芥子”等。 数据的录入及审核由两位专业人员负责,以减少人为误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 数据分析
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软件对医案数据进行统计和挖掘分析[10],主要运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统计分析”“方剂分析”“症状分析”功能,进行症状与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RA 患者237 例,其中男性42 例,占比17.7%;女性195 例,占比82.3%,基本接近我国RA 男女患病比1∶4。 患者年龄范围16~80 岁,统计发现,30~60 岁为RA 的发病高峰期。详见表1。
表1 RA 患者年龄分布
2.2 主要症状分布特征
频次>30 的常见症状有16 个。 居于前3 位的症状依次为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关节肿胀。 出现频次>20 的症状及频率详见表2。
表2 RA 症状分布
2.3 中药统计
436 则医案处方中,涉及191 味中药。其中,>40次的药物有40 味。 居前5 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黄芪、桂枝、牛膝、白芍。RA 的高频用药详见表3。药物的四气以温性最多,详见图1。 五味分布中,苦味最多,辛味、甘味次之,详见图2。 归经分布中,以肝经最多,详见图3。 功效统计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最多,补虚类、祛风湿类次之,详见表4。
表4 RA 医案处方中药物的功效统计
图1 RA 医案处方中药物的四气分布雷达图
图2 RA 医案处方中药物的五味分布雷达图
图3 RA 医案处方中药物的归经分布雷达图
表3 RA 医案处方中的高频药物(频次>40)
2.4 医案处方的关联规则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0,支持度设置为11.5%,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 详见表5。 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详见图4。
图4 RA 医案处方常用药物组合
表5 RA 医案处方中常用药对与组合
2.5 核心组合关联分析
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55 个,支持度为58.5%,置信度为95%,得出旷惠桃教授治疗RA 的基础方:当归、黄芪、桂枝、芍药、牛膝、杜仲、川芎、全蝎、秦艽,共9 味。 详见图5。
图5 旷惠桃教授治疗RA 核心组合关联分析
2.6 基于Kmeans 算法+回归模拟的组合分析
运用软件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可得到6 个核心类方,分别为1 号方:当归、黄芪、威灵仙、细辛、桑枝、白芍、桂枝、小通草;2 号方:当归、黄芪、土鳖虫、杜仲、桂枝、秦艽、虎杖、鳖甲;3 号方:当归、赤芍、黄芪、牛膝、桂枝、红花、桃仁、地龙;4 号方:当归、黄芪、桂枝、白芍、姜黄、络石藤、桑枝、白芥子;5 号方:黄芪、当归、桂枝、桑寄生、杜仲、牛膝、骨碎补、独活;6 号方:当归、黄芪、桂枝、川芎、苍术、附子、麻黄、巴戟天。 详见图6。
图6 治疗RA 药物聚类核心组合分析
3 讨论
3.1 “温养治痹”的学术观点
《素问·逆调论》云:“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多痹痛者,因阳虚而阴自胜,以痹阻而气血不能运,故血凝泣而脉不通,遇寒疼痛加重。 久痹易损伤阳气,气血不得流通,而生痰瘀,随其虚处而停滞,久则必耗损血气。 而无论是痰浊瘀血,还是毒邪凝寒,大都属于阴邪范畴,阴邪阻滞瘀塞,久之既不容易推动,更不容易化除。 痹症主要治疗方法,当是首先改变机体正虚寒凝的状态,温养人体阳气,使气血经络运行流畅,同时化除痰瘀之邪[11]。 陈永前等[1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RA 中医证候均包含虚、邪、瘀等因素,只是不同的证候虚、邪、瘀轻重程度有所不同,故本病治疗时应扶正、祛邪、活血三者兼顾。 沈萍等[13]认为在治疗上当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为先,后期择以滋补肝肾、健脾益气补血之法。 陈霞等[14]认为RA 患者是在脾肾阳气不足基础上,逐渐出现精血亏虚、脏腑失和、外感风寒湿邪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旷惠桃教授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手足处四肢之末,于关节枢转之处,气血趋弱,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寒湿痰瘀凝结于手足关节发为本病。 正如《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谓:“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血气虚是本病基础;邪留日久,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外邪化津为痰,痰瘀阻滞关节经络,故病情反复缠绵,见筋脉拘挛、关节变形。加之RA 病程长,肝肾渐亏,正气不足,且久病长期服用抗风湿药物,多为苦寒之品,易损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水谷精气化生不足,使虚者更虚。 因此,RA 的病因可概括为“正虚、外邪、痰浊瘀阻”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机体[15],治疗应切中正虚痰瘀的基本病机。 旷惠桃教授多个治疗RA 常用临床经验方,如养血通痹汤为当归四逆汤加味,独步汤为独活寄生汤加减,温阳通痹汤的基础方是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演变而来等等,均符合其“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标本兼治。
3.2 “温养治痹”的组方特点
3.2.1 核心药对当归-黄芪 旷惠桃教授治疗RA的436 则医案中,最常用的核心药对为当归-黄芪,两者使用频次均>90%。 黄芪合当归即当归补血汤,旷惠桃教授常使用黄芪20 g,当归10 g,说明RA患者虽有正虚,但并非属于虚劳病症,故无须大剂量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常规剂量配当归养血和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此外,黄芪除补脾益气、利水消肿功效外,其中活性物质黄芪多糖,已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得到验证,具有免疫双向调节功能[16]。研究发现,黄芪多糖的两种主要组分,APS-Ⅰ具有良好抗炎活性,而APS-Ⅱ具有免疫促进作用[17]。 当归除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外,还具有保护软骨、抗过氧化应激损伤、调节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细胞而缓解关节滑膜病变等作用[18]。黄芪-当归药对作为补气生血的气血双补核心配伍,临床适应病症广泛,常用于气血两虚证和风寒湿凝滞筋骨证[19],与旷惠桃教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一致。
3.2.2 核心基础方 运用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255,支持度58.5%,置信度0.95,得出旷惠桃教授治疗RA 的核心基础方:当归、黄芪、桂枝、芍药、牛膝、杜仲、川芎、全蝎、秦艽。 该方以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剂[20]。《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云:“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 ”黄芪补气健脾,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调和营卫而和表里,不论痹病、虚证,皆可选用。 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有效治疗RA,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 信号通路发挥作用[21]。 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又入血分,祛风燥湿,活血止痛。 秦艽苦辛微温,主寒湿风痹,肢节痛,对于风湿寒痹型与风热湿痹型RA,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风寒湿三痹要药之称。现代研究发现,秦艽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22]。 杜仲、牛膝相须使用,为补肝肾、强筋骨之要药,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全蝎通络止痛,祛风散结,搜剔脉络中风寒湿邪,攻坚破积力著。 本方药味精简,功效周全,寒温并用,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攻而不峻,四季寒热型RA 均可配伍使用,为旷惠桃教授治疗RA 的基础方。 此方充分体现了旷惠桃教授“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
3.2.3 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核心类方。 1 号方为当归四逆汤加减。 功效: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适宜血虚寒凝者。 2 号方为基础方加虎杖、鳖甲。功效:清热除湿、温经活血。适宜湿热痹阻者。 3 号方为基础方加桃仁、红花、地龙。 功效:行气活血。 适宜瘀血阻滞者。 4 号方为基础方加姜黄、桑枝、白芥子、络石藤。 功效:活血化痰、祛风消肿。 适宜上肢肿痛者。 5 号方为基础方加骨碎补、独活、桑寄生。功效:补气活血、补肾强骨。适宜肝肾亏虚者。6 号方为当归补血汤合麻黄加术汤加附子、巴戟天。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适宜阳虚寒湿证者。通过软件聚类分析发现的核心类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临床中验证和调整。
3.3 “温养治痹”的用药特色
3.3.1 辨证温养 根据RA 症状、用药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知,旷惠桃教授治疗RA 的特色是在经验基础方上,根据寒热虚实偏向进行加减。如关节发热关联虎杖、鳖甲、知母等,关节肿胀伴发热关联泽兰、泽泻、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纳少关联藿香、紫苏梗、神曲等;麻木关联天麻、白芥子、虫类药等;畏风恶寒、关节怕冷怕风关联麻黄、附子、巴戟天、仙茅等。 旷惠桃教授常用高频药物为以下六类:祛风湿药如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活血药如桃仁、红花、乳香等;虫类药如土鳖虫、地龙、僵蚕等;藤类药如络石藤、鸡血藤等;补益药如骨碎补、天麻、党参等;通络药如小通草、白芥子、伸筋草等。 补气活血、祛风除痹药物贯彻治疗始终,清湿热药物使用频率较低,主要与湖南地区阴雨潮湿气候相关。
3.3.2 善用虫药 旷惠桃教授方药中虫类药使用较多,有全蝎(65.1%)、土鳖虫(53.4%)、地龙(18.6%)、鳖甲(18.6%)、乌梢蛇(14.4%)、僵蚕(9.7%)、蜈蚣、蜂房等。 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的特性,祛风寒湿顽邪,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土鳖虫能破瘀血,续筋骨;地龙长于通行经络,兼利湿热;僵蚕燥湿化痰,温行血脉;鳖甲清热养阴,善能攻坚,又不损气;乌梢蛇搜风通络,可治顽痹。 临床辨证选用,对风湿肿痛效果确切,可提升方药的疗效,也反映旷惠桃教授治疗RA 对中药的选择灵活变通,而且重点突出。
3.3.3 固护脾胃 RA 患者除疼痛症状外,饮食异常非常普遍,如食欲不佳、胃脘痛、恶心呕吐、脘痞、腹胀等,一方面由于长期服用中药、西药不良反应较大,损伤脾胃,致脾胃不和,水谷运化失常,故旷惠桃教授方药中苦寒祛风湿之品占比不多,多以性平味甘、微温药物为主,以减少胃肠刺激,长期服用亦不会损伤脾胃,在治疗风湿痹病的同时不造成机体额外的伤害。 另一方面,痹病的发病与寒湿之邪密切相关,症状多遇冷加重、阴雨天加重,寒湿亦阻滞中焦气化,故见食少纳呆,当佐以辛温芬香的藿香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助脾胃正气,促进饮食。 旷惠桃教授使用藿香常与紫苏梗、神曲、麦芽等合用行气消食,加用四君子汤健脾化湿开胃,固护后天之本。
3.3.4 妙用天麻 数据分析发现旷惠桃教授常用药物中有天麻(79 次)。天麻息风止痉,平肝通络,主治肝风内动、头晕头痛等症,治疗风湿痹病较为少见。然而李杲曰:“肝虚不足者,宜天麻、川芎劳以补之。其用有四……诸风麻痹不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四斤丸天麻、木瓜、牛膝、肉苁蓉、附子等主治肝肾不足、风寒挟湿外侵,腰膝筋骨酸痛,脚弱少力,筋脉拘挛,不能屈伸。 旷惠桃教授认为天麻性平可助阳气,久服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合补肝肾祛风湿药用于治疗肢体疼痛、麻木乏力,与川芎合用治疗颈项、肩背拘急等症,适宜久痹虚证,现代药理表明天麻素还有镇痛、镇静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旷惠桃教授治疗RA 以温养气血为根本,祛风除痹并重,再根据临床兼症、寒热虚实进行灵活加减,疾病各期均重视固护脾胃和善用虫类药是其用药特色。 本研究客观整理挖掘旷惠桃教授临床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真实地反映旷惠桃教授温养论治RA的方药经验,验证了既往的经验总结,进一步传承研究其“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发现其临床用药核心处方及类方,深入分析了其遣方用药的特点、规律。但数据挖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期有待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证实与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