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北京—东京论坛中方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岸明创新公共外交 助力中日关系前行

2023-02-04王众一

中国报道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北京

文 | 王众一

21世纪以来,总体稳定发展的中日关系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创新公共外交过程中,先后由中国日报社和中国外文局与日本非政府组织言论NPO联合举办的二轨综合对话平台北京—东京论坛横空出世,汇聚两国各重要领域的政要精英、智库学者、商界精英等有识之士,坦诚对话,深入沟通,为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积极建言献策。该论坛2005年启动以来从未间断,逐渐发展成为中日两国间影响力最大的公共外交平台之一。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历经中国日报社和中国外文局主办的主要时期,是对论坛全貌最为知情并最有发言权的关键人物之一。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举办之前,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独家专访了高岸明。让我们一起倾听他讲述北京—东京论坛的前世今生。

问:21世纪初,中日之间还未有过真正意义的二轨综合交流平台,是怎样的机缘催生了北京—东京论坛这个具有公共外交色彩的全新论坛?

高岸明:中日都是大国,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第三,维护发展好双边关系不仅对各自国家发展和两国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而且对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尽管两国关系总体稳定,但时常经历起伏波折,面临冲击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两国关系波动频仍,分歧、误解乃至风险性因素增多。如何促进中日各层面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增进理解互信,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奠定民意基础,既是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课题,也为双方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交流沟通平台提出了客观要求。

在此背景下,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认为,中日关系不同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更像是盆景,非常容易受到干扰,需要多加关照”。基于这样的认识,加大对日公共外交力度得到各方认同。

恰逢此时,经一位旅日学者介绍,日本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找到中国日报社,也拜会了赵启正主任,表明他们希望与中方机构合办一个论坛,推进中日深度交流的想法。赵启正主任认为这正是一个开启两国公共外交的突破点,因而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2005年,当中日关系面临低谷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赵启正主任的支持、指导下,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北京—东京论坛。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北京—东京论坛中方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岸明

2014年9月,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签署合作协议,从第十一届起共同主办北京—东京论坛论坛。

问:那么论坛启动之后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论坛多年来从未中断的探索是否达成了二轨公共外交平台设想的初衷?

高岸明:我是从2007年开始参与论坛的组织筹办工作的。起初,我们只是认识到举办这样一个综合性论坛十分必要,是论坛双方主办者的倾力投入和精诚合作,以及参会嘉宾的热情、坦诚推动着论坛一届届办了下来。

2015年,为了论坛进一步发展,经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的协调指导,中方主办方的接力棒传到了日文人力资源更加雄厚的中国外文局手中。时任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欣然接手,从他开始,在随后历任局长的精心组织下,论坛一路发展至今。可以说,17年来 北京—东京论坛能够在中日关系经历风雨挫折中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壮大发展,其韧性和生命力充分体现出它的初衷和价值。

梳理北京—东京论坛的发展历程,我认为中日双方团队对中日关系始终胸怀使命与情怀,这也深深激励着我一直参与其中并持之以恒。通过双方长期不懈的推动,北京—东京论坛逐步成长为中日之间规模最大、层次最高、领域最广、讨论最为深入、影响力最大的公共外交平台之一。

问:在中日关系受百年变局深刻影响表现出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北京—东京论坛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公共外交模式,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独特作用?

高岸明:北京—东京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逐渐提升,在中日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不开双方政府的重视和它独特的操作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从2005年他担任驻日大使期间举办的第一届论坛开始,就对论坛的发展始终给予关心和支持,近几届论坛他更是坚持出席并发表演讲。在过去17次论坛中,历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都会参加并发表主旨演讲。每届中方参加论坛的副部级以上官员就有十几位。日方同样也有众多高级别官员和重要议员出席。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其担任日本外相期间,也参加过北京—东京论坛并作演讲。大量中日两国政商学界的精英人士也在论坛上为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这些都体现出北京—东京论坛这个交流平台的高等级、高规格与高水平。

同其他类别的两国间论坛不同,北京—东京论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于它背后有两国政府的支持,但采取的是公共外交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双方高层次人员在这个相对灵活宽松的论坛上坦诚对话、深入沟通,为防范危机、解决问题充分交换思想。同时,双方各界精英人士的智慧也可作为论坛成果给两国政府决策层提供参考。

北京—东京论坛多年来坚持的二轨外交模式得到了双方政府的认可,这正是论坛的独特作用与成功之处。

问:北京—东京论坛能够连续17年成功举办,实属不易。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往事,能让我们感受到论坛的活力与魅力?

高岸明:在论坛迄今17年的历程中,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2009年,我们在大连举办第五届北京—东京论坛。记得在欢迎晚宴即将举行的当天,北京突然下起了雪,首都机场陷入瘫痪,航班停飞。中方几乎所有嘉宾都被困在首都机场。我们非常着急,想尽办法联系首都机场,联系华北空管局,甚至电话都打到了机场塔台。直到当天下午5点多,机场才安排航班起飞。在第一架腾空而起的客机上,就坐着中方参会的三四十位嘉宾。晚上7点多,他们终于抵达大连会场,参加欢迎晚宴,论坛也得以顺利举办。更惊险的是,我们聘请的同传是从北京驾车出发,经过一整夜顶风冒雪的奔波,在次日凌晨5点左右才赶到大连,确保了论坛同传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有一件事需要特别提到。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上,赵启正先生邀请中国画家,以成语典故“吴越同舟”为主题绘就丹青,送给出席论坛的日本友人,以此表达中日双方应当同舟共济维护双边关系稳定、携手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这一幕成为一段不断被人提及的中日友好交流佳话。

这些故事充分体现出中日各界友好人士、有识之士坚守共同的初心,为推进论坛发展,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贡献着力量。这是论坛能够持续举办的动力,也是论坛影响力得以提升的根源。可以说,17年来论坛克服困难坚持举办的过程,也是同时期中日关系爬坡过坎、破浪前行的一个缩影。

问:每年论坛举办前夕,都会发布一个在中日两国开展的舆论调查结果。您认为,这份数据是否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中日关系的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民调结果的价值?

高岸明: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首届论坛开始,双方主办方就各自安排专业调查机构,就双方社会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在两国实施舆论调查。调查问卷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题目是延续性的。另外约四分之一的题目,是双方根据当时中日关系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国际关系的一些新动向、新现象来设置的。每次在论坛举办前,双方都会同步公布舆论调查的结果。

17年积累下的调查数据对于研究中日关系极具参考价值。它的完整性、系统性与连续性是反映中日关系变化的一份定量分析,不仅对于两国制定外交政策是重要参考,对于双方开展各种形式的往来也是重要借鉴。同时,民调结果还被双方媒体广泛传播。每年民调中两国民众对于对方的好感度,往往会引发双方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民调结果总体来讲是一个客观的数据,反映了中日双方民众在不同时期对两国关系的看法。虽然在两国政治关系出现起伏的时期,一些数据也会随之波动,但无论中日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多数双方被调查者认为,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应当保持在政治、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民间往来对于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非常重要。

问:据我所知,作为论坛最重要的成果,每年发表的双方共识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达成过程。您能否向我们透露一些其中的艰辛?

高岸明:中日两国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文化传统相近,经济高度互补,拥有共同利益。同时,双方在一些领域也存在分歧。论坛双方组织方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一直以来秉持坦诚对话、深入交流、求同存异、寻找共识的原则,既阐述各自立场,也注意倾听对方意见,从中提出建议,凝聚共识。

2019年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向日方嘉宾赠送国画《吴越同舟》。

北京—东京论坛迄今共发表了十余个共识,每个共识的达成都是来之不易的。双方每次磋商共识少则需要三四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几乎次次都要谈到深夜,令人欣慰的是,最后基本上都能够达成共识。

这些共识本身就是每届论坛的历史记录和成果汇集,既体现了双方嘉宾为推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付出的努力,也记载下大家为实现这个目标贡献出的智慧。

问:作为论坛中方主办方的组织者,您如何评价您的日方合作伙伴?

高岸明:我想谈谈我的日方合作伙伴——日本言论NPO的代表工藤泰志先生。他是一位执着追求目标,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我们在合作中,曾经因为某些工作细节有过不少争执,但事后我发现我们的分歧来自认识的不同,我们的争论为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更多时候,我们是在一起带领双方团队为解决问题群策群力,为办好论坛精诚配合。

17年来,我们从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到相互协助、相互信赖,不仅工作上愈发默契,而且建立起了友谊。工藤先生与我形成了一个共识:只要我们秉持举办论坛的初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做好论坛各项工作。

同样,日方团队的核心成员——如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明石康先生、日本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先生等前辈,为办好论坛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这里,我想感谢以工藤、明石、宫本先生为代表的、认真细致对待每项工作的日本合作伙伴。北京—东京论坛能够持续举办,而且越办越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问:您几乎参与了北京—东京论坛迄今为止的整个历程。17年来,您从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高岸明:北京—东京论坛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7届,我参加了其中14届,并12次具体承担论坛的组织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许多感悟。

第一,我们一旦认准目标,就要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北京—东京论坛的使命是促进中日交流合作、民心相通,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为论坛的主办方,我们会以此为己任,不管面对何种挑战都知难而上,与论坛各相关方一道,采取切实的措施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其中,包括论坛双方指导机构领导的悉心关怀,中日双方实施委员会各位专家的艰苦付出,两国参会嘉宾的大力协助,以及两国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正是因为大家的担当作为与坚持不懈,论坛才得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第二,中日关系错综复杂,涉及两国的历史文化,双方的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等诸多因素,有时会很敏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准确把握这些问题,进而采取妥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推进相关工作。

第三,我们需要采用融通中外的工作方式,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要遵守国际规则,采取灵活、务实、适用的方法,以效果为导向来推进工作。这样才能有助于双方建立起一个相互理解的良好合作关系。

我很高兴地看到,论坛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前进。我想,若干年之后,当我回忆起这段时光,我会因自己同大家一起为推进中日关系平稳健康发展付出过努力而感到欣慰。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北京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