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连云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研究

2023-02-03秦晨晨宣昌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连云港市连云港

秦晨晨,宣昌勇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孕育了人类的思想与文明。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条件优厚,在城市区位、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政策等多个方面具备优势。连云港海岸线总长195.88公里,海域面积7 516 平方公里,汇集了“港、渔、景、岛、涂、能”等各种海洋资源。2021 年,连云港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 047.7 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1%[1]。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随着以石化、冶金、海洋运输和海洋旅游为主导的临港经济迅猛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加。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明确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生态协调共赢的生态背景,又强调了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共生共存的关系。在新发展理念下,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不仅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与向海经济增长、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管理等多方面紧密相关。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连云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结合连云港的实际,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绿色发展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沈宏益(2016)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改变传统的海洋产业,以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保护海洋环境,迈向绿色发展[2]。鲁亚运(2019)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征之一是绿色发展,指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要协调共赢[3]。赵玉杰(2020)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良好环境与经济快速发展双赢的重要途径,其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4]。

关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关系,赵玉杰(2020)指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不能相互隔离,因为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绿色发展系统,贯穿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一是增长型经济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因为前者的物质结构与后者不兼容[4]。盖美等(2021)指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一对辩证关系,一方面向海经济的发展是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向海经济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撑[5]。

关于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关系,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而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增益海洋绿色发展水平。李志伟(2020)认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应建立在不超过海洋自然资源消耗的生态限度的基础上,海洋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海洋生态,这也是支撑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6]。张晓浩(2021)认为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应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7]。

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关系,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为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钟鸣(2021)认为绿色发展理念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8]。王业斌(2022)指出海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源泉。然而,这个“宝库”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9]。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关系,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和进行环境治理,海洋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洪伟东(2016)指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关键所在[10]。姚瑞华(2021)基于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的现状,从加强制度约束力、机制协同效应和政策方向等角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以入海河流和海湾为重点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提高海洋生态保护的水平[11]。

上述文献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见解,且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从海洋经济增长、生态资源等角度评估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潜力,指出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以国家或区域为单位,对连云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而以一个海洋城市为单位的研究更有利于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把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各相关方面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地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近年来,连云港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良好,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从2016 年的708 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 047.7 亿元;2021 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1%。连云港市海洋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国家统计的15 个海洋产业中,除海洋油气业和矿产业外共拥有13 个。2020 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7∶27.6∶57.7[12],产业之间的协调相对薄弱。部分海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海洋产业占比相对较大,海洋经济的发展仍依赖传统产业。

(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连云港近岸海域隶属于南黄海海域,属于开敞性海域,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开发历史悠久。随着连云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但连云港在保护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2021 年,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3.6,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生物丰度指数为27.1。2021年,连云港共调查到生物物种3 673 种,数量处于全省第一梯队,生物种类繁多。水网密度指数为71.1,同比上升9.3。

2021 年,连云港管辖海域符合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6 667 平方千米,占管辖海域面积的88.7%;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管辖海域面积的6.5%;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比1.5%,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比3.3%(见图1)。与2020 年相比,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2021 年,连云港市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为良好,全市14 条入海河流,优Ⅲ类水质比例达87.5%,无劣Ⅴ断面[13]。

图1 2021 年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标准占比情况

(三)陆海综合运输联动发展

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国际枢纽节点,连云港港综合功能日益完善,“一体两翼”组合港基本成型。

一是陆海运输模式创新,关于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以陆桥和港口为基础,完善了多式联运体系,创新开发了物流优化模式,即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国际班列“车船直取”零等待模式,国际班列的数量和海上联合运输能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是陆海联运通道建设,连云港港口集装箱航线达83 条,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要港口,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物流金三角”加快联动发展。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6 年的22 135万吨增长到2021 年27 710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016 年的470.33 万标箱增长到2021 年的503.49 万标箱[1(]见图2),跻身“十四五”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图2 2016—2021 年连云港港口吞吐量变化情况

三、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资源直接利用程度较高

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是连云港市三大主要海洋产业,2020 年,相关产值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4%左右[12]。上述产业以直接开发浅海资源、航道资源等为主,其中航道资源既是战略资源又是稀缺资源。传统产业仍是连云港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具有绿色特质的海洋生物医药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在多年的密集捕捞过程中,连云港沿海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经济鱼类种类大幅减少。2021 年,连云港市渔业总产值达222亿元,中间消耗105 亿元,其中中间物资消耗92 亿元[1]。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新兴产业低效利用海洋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连云港海洋产业的总体发展较为依赖直接低效开发海洋资源,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海洋环境污染压力较大

连云港经济发展一直稍显滞后,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连云港市近几年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导致填海造陆和化工污水的排放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2021 年,连云港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 103 万吨,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 145 吨[1]。尽管近年来连云港市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陆源污染入海的压力仍然存在,流入海洋的河流和排污口水质超标现象时有发生。2021 年,连云港市近岸海域符合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水质比例分别为6.5%、1.5%和3.3%[13]。

近岸海域污染治理问题是沿海工业化进程加快的附随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是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陆域入海河流携带大量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入海等。陆域直排海中含有较高的氨氮,海水、滩涂渔业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较高的氮、磷及有机物,海上流动船只排放的废水也会使得海水有机污染物增高,产生污染。这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的同时,影响并制约着人类健康和海洋经济发展。

(三)绿色海洋科技能力不强

当前,海洋绿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尽管连云港在建设涉海基地等方面稳步取得进展,但关键技术自给自足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人才匮乏和科技力量分散等因素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偏低,2016 年R&D 经费支出43.95 亿元,占GDP 比重为1.83%,2021 年连云港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也仅为2.37%(见图3),江苏省R&D 经费支出超过百亿元的地市有10 个,连云港市未列其中[14]。2021年,连云港有效发明专利数4 704 件,其中,已被实施的仅为2 066 件[1]。此外,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足,渔业现代化水平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均较低。涉海金融、创新、产业链之间的隔阂急需打破,需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涉海公司的创新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防治污染物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海洋绿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贡献度不高。海洋资源的开发仍然局限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阶段,较难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图3 2016—2021 年连云港全社会R&D 经费情况

(四)绿色海洋环保意识缺乏

连云港海域面积7 516 平方公里,海水养殖品种众多。2021 年,连云港渔业总产值达到2 220 132 万元,渔业增加值117.48 亿元,增长3.4%。其中,海水产品1 321 708 万元,淡水产品898 424 万元[1]。但部分海域因为海水养殖户环保意识缺乏,环保措施比较薄弱,养殖密度不合理,化肥、工业废酸等违禁投入品用于养殖过程,加剧了养殖区内海水富养化。再加上未完全解决陆上养殖性尾水达标排放等问题,部分涉海企业绿色生产意识缺乏,甚至将海洋视为免费、自由排放污染的地方,低效利用海洋资源和污染排放没有节制,缺乏对环境治理和预防的措施。

四、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制定海域资源发展的规划。根据不同海域的资源配置、产业基础和生态容量,按照“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和要求,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建立和完善沿海水域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在相关政策制度制定过程中,建设符合连云港实际、具有特色的海洋生态治理体系。

二是扶持绿色海洋产业成长。加速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从近海养殖转向深海养殖,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建设深海渔业基地,合理规划养殖区。依托赣榆、连云等休闲渔业示范村,整合餐饮、旅游等产业,打造休闲渔业基地;依托赣榆海鲜电商产业园等,创建一个集海鲜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运营和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园,以促进海洋渔业转型。积极开发海洋新药和生物制品,其高附加值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将促进海洋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上风力发电、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海洋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打破数据间壁垒,消除信息的孤岛,促进不同海洋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产业、行业之间的全面合作。

(二)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力度

一是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制度,落实“河长制”“湾长制”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海洋、湿地、水生生物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科学系统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城市海岸带规划编制,以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创新海洋保护措施,加强信息技术赋能海洋保护,建立海洋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污染源、污染企业、污染海域的动态管控。完善污染治理公众投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海洋污染治理监测机制。加快连云港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使法律约束与市场调节协同发力,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二是建设蓝色海州湾,积极开展海湾整治。提高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等级,严格控制受保护海岸和周边地区的开发和使用,控制排放入海的陆地污染物总量,实施全面污染控制系统;开展赣榆、连云自然岸线整治与保护,改善受损海洋岛屿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推进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建设沿海港口、码头等废水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定期清理海滩、岛屿和海漂垃圾。

(三)加强海洋生态技术应用与创新

一是加快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建设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研究基地,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并积极争取在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落户。改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关注海洋生物制药等核心技术的科技研发,鼓励涉海企业和高校在研发方面建立合作联盟,提高对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构建高效开放的绿色科技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确保将绿色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是推进“智慧海洋”工程,搭建海洋大数据云平台,构建海洋大数据资源体系,促进统筹利用与共享信息资源。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海洋高科技领域,与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的加强密切合作,关键核心技术努力突破。依托“三新一高”优势产业,推进海洋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打造高水平海洋创新人才高地,夯实海洋创新平台支撑,重点培养有助于克服海洋药业等领域的高素质、尖端人才。

(四)营造绿色海洋文化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宣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政府调控,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经济的生态水平。积极构建和发展海洋管理体系,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强大而有力的软实力,从而最终促进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朝着全面、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是推广和发展绿色海洋文化理念,推进海岛的环境保护和海上休闲旅游,维护和发展绿色文化理念。通过中国海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公众宣传,积极实施“低碳、绿色、环保”等行动;发展文化媒体产业,大力发掘绿色海洋的文化价值,尽快实现“绿色海洋梦”。研究公众参与海洋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机制体制,根据区域合作和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办法,制定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横向补偿机制,共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连云港市连云港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5.连云港卷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莲年有鱼》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