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草堂藏回鹘文“七圣财”疏释书研究
2023-02-03张铁山
毛 选 张铁山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一、文献介绍
庐江草堂位于杭州,是何鸿先生的私人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文种的各类文书,其中有数十件回鹘文残片。据何鸿先生介绍,这批回鹘文文献于20世纪40年代收集自敦煌。本文刊布的这一叶残片(庐江草堂临时编号13),高22 厘米,宽20厘米,两面书写,每面存11行。从书写款式上看,两面书写顺序相反。A面系与“七圣财”相关的注疏,B面则是与“三身、四解脱德”相关的注疏。
目前关于庐江草堂所藏回鹘文文献刊布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2017年,张铁山与皮特·茨默合作研究了编号2、23、26、61残片,发表了Old Uighur Fragments Housed in the Lujiang Caotang in Hangzhou。(1)张铁山、皮特·茨默,“Old Uighur Fragments Housed in the Lujiang Caotang in Hangzhou”,《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32,2017,第1-13页。2019年,张铁山对编号16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残片进行了研究,发表有A fragment of an Uighur version of the Abhidharmakoša-bhya at the Lujiang Caotang in Hangzhou。(2)Zekine Özertural,Gökhan ilfeler,Unter dem Bodhi-Baum:Festschrift für Klaus Röhrborn anlässlich des 80, Geburtstags uberreicht von Kollegen,Freunden und Schule,V &R Unipress,2019,pp. 417-426.2022年,阿依达尔和杨富学又对编号6、23两件残片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五件回鹘文〈阿含经〉写本残片及跋文译释》。(3)阿依达尔、杨富学《五件回鹘文〈阿含经〉写本残片及跋文译释》,《西域文史》第16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187—197页。
二、编号13残片的语文学研究
(一)原文转写
A面
01. [ ]bu ikinti äd
02. [tavar ädgü]si t[etir] : qayu-lar ol yiti
03. [tür]lüg aqïγsïz äd tawar-larïγ uqïtmaq
04. tep tesär : q(a)ltï bu sudur ärdini-nïng
09. [?] äd tavar-ïγ uqïtmaqï tetir : azq[ya]
10.[ ]d[ ]lig tïdïγ tutuγ-dïn öngi
B面
02. tolu tükäl tüš ät[’öz] öngi[
03. türlüg b(ä)lgürtmä ät’öz tegmä : bu
07. [šra]vsat känt-ning : tört türlüg
08. ädgü-läringä oγšatï : bu sudur ärdini
09. ymä : tört türlüg ädgü-läringä
11.uz tükäl bilgä t(ä)ngri [burxan]
(二)汉译文
A面:(01-03)……第二财物德,何为七无漏圣财明。(04-05)若此经之生净信心,(06)最初乃信圣财(07)既成,又如是戒(08-09)持也,乃二戒圣财明(10)……离开碍障(11)乃三闻(圣财明)。
A面
B面:(01)……移除,净?(02)满、完备、应身,各种(03)……化身触,此(04-05)三身,具足,第四解脱(06)德,以如是之方式(07-08)若舍婆提城的四德一样,此经宝(09)亦向四德(10)圆满故,因此皆?(11)妙善全智天(佛)……
B面
(三)注释
A面
01-02行:bu ikinti äd [tavar ädgü]si:由上下文可知,此为“四德”之第二德,即财物德,故可补之。
03行:qayu-lar ol yiti [tür]lüg aqïγsïz äd tawar-larïγ:前半句可对应汉文原文“何等为七”,后面系“无漏七圣财”。“无漏七圣财”仅见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原文作“于世财宝能知足,获得无漏七圣财”(4)[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大正藏》第3册,第315页。,而其余诸经多作“七圣财”或“七圣财宝”,其中,äd tawar为“财、财物、财宝”,而aqïγsïz本为“无漏”之意,此处喻指“圣”,概有七圣财者,即由凡夫转为圣贤;uqïtmaq,回鹘文义为“释义、使理解”,此处当作“明”,见于《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卷一:“第四明七种圣财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明七圣财乐分七。一明信圣财。二明戒圣财。三明惭圣财。四明愧圣财。五明闻圣财。六明舍圣财。七明慧圣财。”(5)[唐]法成达,智慧山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卷1,《大正藏》第85册,第830页。该处汉文原典与回鹘文译体例完全一致,然第三为惭圣财,而回鹘文作äšidmäklig“闻”,略有不同,不过该处系回鹘文译者对汉文原文中第二财物德之阐释。
04行:ärdini:即“宝”,来自粟特语rtny,后者又借自梵语ratna“宝”,此处与sudur“经”并用,系“三宝”之“经宝”,bu sudur ärdini“此经”。回鹘文译文很明显是对某经文的注释,并以类比方式阐明“生信”之重要性,即信为一切之始。
07行:bolγay:“既成”,结合语义,当指“(一信)既成,而后(持戒)”之意。
10-11行:tïdïγ tutuγ-dïn [ödrülmäki:其中tïdïγ tutuγ义为“碍障”,-dïn为名词的从格,搭配后之öngi(异、不同),表示“从碍障…”,由此11行首可补 [ödrülmäki],即“远离碍障”(7)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回鹘文诗体注疏和新发现敦煌本韵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2页。。
B面
01行:ar[ïγ?]:原件破损严重,仅可见词首a、r二字母,据形似应为arïγ“清净”。
02行:tolu tükäl tüš:其中tolu为“圆满”之意,tükäl为“完备、足”之意,tüš,义为 “果”。与后之ät[’öz]搭配,应指“三身”中之“应身”,三身系佛教术语,即化身、应身、法身。
03行:b(ä)lgürtmä ät’öz:应指“三身”中之“化身”。
09行:tört türlüg ädgü-lär:即舍婆提城的四德,《阿弥陀经通赞疏》作:一、具财物;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12)[唐]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疏》卷1,《大正藏》第37册,第333页。然《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言四德与之略异,作“一者尘境德、二财物德、三圣法德、四解脱德”,其第二、四之财物德、解脱德与回鹘文译文äd tavar ädgüsi、qutrulmaql(ï)γ ädgüsi完全相符。
11行:uz tükäl bilgä t(ä)ngri:其中uz有“妙、善”之意。tükäl bilgä即“全智”之意,皆为修饰后之t(ä)ngri“天、神”。
三、相关问题探讨
1.汉文本来源。该回鹘文残叶的内容与诸多文本均有相似处,然并未有完全对应者。其中与A面回鹘文最接近者,系《瑜伽师地论》和《瑜伽师地论分门记》,且后者中提及“诸论虽复次第不同,七名皆等”,可见诸论中的次序不同,但是七个圣财之名是一致的;而内容最接近者,为《法华经玄赞要集》《仁王经疏法衡钞》及《阿弥陀经通赞疏》,前二者主要侧重逐条阐释“七圣财”,后者则采用摘译的手法,对于术语精准翻译,其余部分则采用意译。B面的回鹘文内容则主要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阿弥陀经通赞疏》,对于“四德”之第四解脱德作了阐释。
基于对上述汉文文本的比对,本文认为,该回鹘文残叶是以汉文本为底本,并再加工的疏释类文献。故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与《阿弥陀经通赞疏》为辨,而前者“四德”体例与回鹘文译本同,后者则有偏差,故而取前者:即唐澄观对其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的疏释书,两件残页保留内容主要是阐释“四德”中之第二财物德与第四解脱德,回鹘文在摘译的基础上,对“七圣财”“三身”等具体条目作了注释与补充,可能参考了上述所列文献,或是依据回鹘文本的教义书,因为类似的疏释书也见于其他回鹘文文献。(13)吐送江·依明《P.T.1292古藏文音写回鹘语佛教教义简答手册研究》,《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第52-61页。
2.文字特点。该残叶回鹘文的书写基本符合10-11世纪的文字特点,q、γ字母已作加点区分;d、t字母未混用;s、š字母尚未作加点区别;且w、y字母未混用,w字母在左上方带一小钩,表示n的字母左侧未作加一点区分,写法与a、ä同。另外,动名词形式-maq/-mäk在文本中大量使用。
3.版本问题。该残叶回鹘文书写精美而工整,笔画圆润,棱角不分明,粗细变化不大,整体布局较为紧凑,且两面文序上下倒置,由是可见,应为软笔楷书体(即写经体);再结合内容,若是以《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为底本,则应系梵夹装,穿绳圆孔当在左侧,右侧系其边界,囿于左侧阙处较大,故而两面内容中有空缺(应是“七圣财”之舍、慧、惭、愧四财及“四德”之第三圣法德部分)。当然,因回鹘文残损严重,内容缺失较多,这仅是笔者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