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风险、理念与路径

2023-02-03李宗建曾佳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话语工作

李宗建 曾佳子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3)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党的二十大全新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国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将更加艰巨。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但也面临空前复杂环境的挑战,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亟须以全新的理念、全局的视野来思考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风险、理念与路径,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一、多重风险: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当前,我国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在社会分化、全球互联、技术赋能等条件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发生概率大、能级高,风险防控任重道远。

(一)百年变局下西方意识形态强势渗透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西方将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的最大挑战,由此引发对中国道路的偏见性认知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强势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散,极力维护西方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舆论的控制力,制造舆论压制中国和平发展的正当需求,遏制不同文明、不同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美西方刻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抹黑中国道路,鼓吹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论调,炮制“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塔西佗陷阱”等话语陷阱,企图以此来遏制中国发展,使中国的价值理念、话语在世界范围内难以被真正理解和认同。比如,美西方一直试图将台海问题等敏感问题同俄乌局势相关联,并进行恶意解读。境外反华媒体、账号持续为境内不法账号和自媒体营销号“喂料”,曲解热点事件,煽动网民情绪,鼓动网民发泄对党和国家政策、体制的不满,意图搅乱中国国内和平稳定秩序。

(二)国内错误社会思潮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伴随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加剧和国内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多元社会思潮的活跃和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国内多种社会力量谋求发声并意图影响社会发展及民众认知。一方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意图抢占理论高地并弱化主流思想的群众影响力。另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增加了社会“离心力”。一些人在价值观层面上持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立场,拒绝理想、解构崇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世俗观念的冲击。

(三)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传播困境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崛起和传统媒体式微导致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也使人们能够更广泛而便捷地传播和接收信息。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来源分散,增加了公众辨别信息的难度,尤其是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受到良莠不齐且存在价值观偏差的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和反馈具有即时性和扩散性等特征。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一个事件一经网上披露,能够迅速吸引公众注意,在网上形成所谓的“广场效应”和“闹市区”现象。信息的快捷传播和舆论的迅疾扩散,增加了政府掌握舆论主导权的难度,深刻影响了社会力量整合和社会和谐发展。再者,信息化时代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传统模式被突破,互联网具有的分散性和“去中心化”特质使传统政治中心和政治权威面临挑战。与此同时,通过权威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发布的信息,又极容易湮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西方对俄罗斯开展“认知作战”给我国敲响警钟

认知作战的核心是认知塑造,即通过有效说服来影响本国、敌国和第三方民众心理,控制其认知。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围剿”和极限施压,通过选择性释放利己信息,并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矫正与规训,在全球舆论场进行信息操控与认知塑造。特别是美西方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在经济、技术和传播等方面的不对称优势,通过控制信息制作平台和传播渠道等,对俄罗斯实施全面信息服务禁用,全面毁瘫其信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单向度信息流动场域。比如,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背离其一贯标榜的“媒体中立”“客观公正”原则,通过动用行政指令、裹挟国内民意和利用关系网络等,系统性地阻断俄政府及其主流媒体的发声渠道。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相继对“今日俄罗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俄主流媒体进行封杀或限制,克里姆林宫官网等多个俄政府和官方媒体网站也遭到断网攻击。与此同时,谷歌、脸书、推特、优兔等西方控制的网络社交平台也分别通过账号封禁、算法限制、内容审查等手段,对俄社交媒体进行遏制围堵。美西方部分社交媒体还通过修改平台运营规则,让不利于俄罗斯的非合规信息,包括仇恨言论乃至虚假信息等,在平台上获得单向度穿行的权利。脸书公司首次调整仇恨言论限制政策,允许那些违反平台反仇恨言论规定且不利于俄罗斯的消息通过审核并有效发布。通过以上种种手段,美西方在国际社会与俄罗斯之间成功砌起了一道“隔音墙”。当前,随着中美战略博弈不断加剧,美西方也在持续加强对我国的舆论施压。特别是在未来对外重大战略博弈中,我国面临的舆论困境可能更为严峻,亟须提前谋划,做好应对。

二、战略理念: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思想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他立足新时代国家安全风险实际,回应国家安全现实诉求,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并谋划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方略新布局,特别是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凸显前瞻性、把握方向性、强化协同性、增强主动性,力求破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向指引。

(一)明确科学定位: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国之大者”,更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国之重者”。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发生在一夜之间,但思想演化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的长期恶性泛滥是重要内因之一。

正是基于此,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862014 年,他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2]212016 年,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3]331-3322022 年,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4]43此外,他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并就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了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指明方向。

(二)筑牢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4]43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首次以党代会报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将其确定为根本制度,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又一重大设计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全新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定为根本制度,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的肯定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强化和巩固。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对于在新时代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不能得到长期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不是真正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339的使命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没有坚如磐石的思想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意识形态较量中能不能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思想定力、理论定力和战略定力,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根本制度。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是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重重风险挑战,其主要表现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思潮多样化、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多元化、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的挑战等方面。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呈现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征。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发挥制度威力,更好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波谲云诡的斗争形势,运用根本制度的刚性原则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方可确保变局面前临危不惧、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民族复兴蹄疾步稳。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提升以有效斗争掌握主动的制度保障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问责刚性约束,坚持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弘扬斗争精神、培养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确保意识形态斗争“斗”到要害点、“争”在命脉处、“胜”在根本上,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三)把准基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的辩证统一

从百年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密码。

第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百余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进行党的理论教育,极大提高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和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意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起核心作用。要确保意识形态各条战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能有任何含糊。

第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5]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基。在新时代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想人民之所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教育引导群众,在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中提高群众素养,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所在。

(四)瞄准重点领域:互联网、国际话语权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 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 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目前,ChatGPT 发展迅猛,为其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创造了条件。但其应用中存在难以准确分辨信源真假、不能充分理解语言内涵、难以阻止错误思潮传播、意识形态渗透防不胜防等风险。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如此庞大,如果对ChatGPT 利用不当,将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努力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他还进一步深刻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2]22他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183网络群体多样化、网络内容多样化以及网络传播环境新变化,不仅对网络宣传工作,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4]44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主流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顺势打造出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其受众面广、内容生动、传播迅速等特点,用一套标准建构两个舆论场,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新渠道,多方位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最新技术,研究新技术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产生的规律和特点,化被动为主动,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重塑主流舆论新格局。

争取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实力和媒介掌控能力,在国际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尤其是苏东剧变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甚嚣尘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声渠道长期受西方控制,而且意识形态领域也不免遭受西方渗透,甚至有的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因而,“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159在对外宣传中,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主张“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6]460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中国既坚持开放包容,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也坚持理性批判,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新风貌。中国创新文明话语内容、优化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新的文明话语,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的价值遵循和话语支撑。

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2]375-376,384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主力军。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工作。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2]374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276对于如何坚定信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他提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深厚力量。[2]377对于作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一环的思政课教师,他提出,“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2]382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他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鲜明要求,强调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话语权,要发挥好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坚定立场,积极自觉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战略路径:坚持以系统思维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系统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主动打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总体战,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中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一)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意识形态安全布局

面对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必须从战略高度谋篇布局,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保持战略定力,在战略全局中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安全态势。既要及时感知内部各种矛盾问题,也要时刻关注国际场域的发展动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发生规律、动向和趋势,还要按照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思路,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在破解难题中寻求战略突破,把握应对主动权,保持积极主动态势。要善于从“危”中汲取经验教训,化被动为主动,聚焦重点领域,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棘手难题,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筑牢国家安全基石。要正确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既要清醒认知和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勇于革除弊病,也要在自省和反思中谋篇布局,推进工作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系统性重塑、创造性变革和全面提升,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完善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体制机制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备、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激发各级主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内生动力,制定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体系,将考核督查有机嵌入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全过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决策层面向执行层面转化,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软要求”到“硬约束”的转变。二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高新科技,有效识别“风险点”“风险节点”“风险拐点”等,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识别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等评估力量的作用,科学评估风险等级,为应对和化解风险做好科学准备。四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决策指挥机制。要做到程序严密、科学准确,重点加强并突出“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执行”的风险决策层级与处置原则。要通过确立一系列风险治理决策指挥机制,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化解的全方位治理。五是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回应机制。要消解信息壁垒,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到及时发布、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强化正面情绪的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避免民众受不实信息误导。

在国际舆论应对中,要加强舆情监测预警,防范内外勾连、协同炒作。尤其在当前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要增强对国际涉华舆论特别是负面话语以及涉意识形态内容的监测,加紧规范社交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尤其要加强对音视频内容的审核,防止国外不良言论通过网民搬运回流国内。针对可能出现的炒作议题,要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充分开展舆论引导,加强民众对负面信息的防御能力,强化民众正向认知。此外,还要积极协调地方网信部门,统筹运用现有舆情处置机制,重拳出击,落地查人,有力规制国内“第五纵队”等人群,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勾连聚合、炒作我国意识形态议题的苗头坚决予以打击,不给反华势力可乘之机。

(三)着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度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尤为显著,对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影响深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键是提升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效度。一是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注重舆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官方信息、专家话语、媒体言论应保持内核和导向的一致性。同时,要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合理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最大程度地宣扬中国正能量。二是要坚持“内容为王”。要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以主旋律、正能量疏导负面情绪,涤荡负面声音,壮大主流舆论,牢牢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三是要讲究策略方法。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技术支撑和内容建设相统一、提升防御能力和强化威慑能力相统一。要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对思想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根据现实形势需要,在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时、度、效的基础上,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及时消除反动杂音,加大境内舆情监管力度。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建立应急管控机制,发现舆情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防止负面舆论进一步扩散。要完善网络舆情预判机制,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监控,提高风险预警水平,强化网络舆情精准引导能力。要以网络空间的治理实效,增强治国理政的底气,维护网上网下意识形态安全。

(四)优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只有建立科学和创新的话语体系,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顺理成章’、以‘理’服人。”[7]优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最根本的指向就是掌握话语权。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有话语表达的权利,才能有选择话语表达内容的权利,才能有选择话语表达方式的权利,也才能有通过话语表达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权利。简言之,优化话语体系就是要处理好“说什么”“怎么说”“为谁说”的问题。

一是“说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3]341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种奉西方的理论为真理、西方的标准为正统,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却被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在教材编写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被不良意识形态渗透的现象,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优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学术理论上的独立自主意识,纠正教育领域内的偏离倾向。二是“为谁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话语体系的背后是政治立场,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表达。优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是要坚定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进而关注全人类共同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优化话语体系,要把握好学术话语同群众话语的关系。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生涩难懂的话语会阻碍话语体系构建、疏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应坚决摒弃。要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聆听人民心声,从群众话语中汲取智慧,从群众创造中总结经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说人民能够听得懂、记得住、乐于听的话。三是“怎么说”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话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凭借话语的魅力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佳话,如烛之武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等,可谓不胜枚举。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不仅让中国人民觉得接地气,也让世界各国人民耳目一新,产生共鸣。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在讲话中引用典故、谚语以及网络流行语。这些话语既通俗易懂又意蕴深远,为我们创新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启迪。优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方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蕴含其中的思想智慧;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立足新实践,研究新形势,提出新概念,创造新风格,表达新话语。要努力讲好文化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讲好政策故事,诠释政策意图;讲好人物故事,架起沟通桥梁;讲好价值观故事,树立中国好形象。

(五)有效整合各类传播资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官方和民间、国内和国外、机构和个人、党员和群众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唱响外宣“大合唱”。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复杂、舆论“围剿”情势更严峻,更需要系统发力,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整合军地、国家、海外等多方力量,一体联动,形成合力。应在国家战略传播框架下,探索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军民融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推进各级各类传播资源有效整合,特别是抓好军队与地方、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统筹协调,抓好预案制定和体系建设,平时通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和演习演训进行检验改进,确保“战时”现有体制机制高效顺畅运行。

特别是,要打赢极端状态下的舆论战,必须基于一系列常态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支撑系统、能力系统,需要立足长远、提前布局、缜密规划、持续建设。比如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苦心经营多年的“今日俄罗斯”等数字媒体遭遇了美西方大型平台公司的技术封禁,陷入难以发声的困境。有鉴于此,我国应加大对诸如TikTok 社交平台、《原神》游戏平台、SHEIN 购物平台等在国外具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媒体平台的扶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推进微博、微信等本土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化,提升其公共讨论水平和国际传播影响力。同时,要持续加大对信息传播技术的投入,瞄准媒体平台迭代风口,在新一代社交媒体平台研发和使用上抢占先机。要提前筹划有助于多样化展现我方立场和行动的内容生产,用重磅权威产品支撑全球新闻供给,撬动更多外力平台转载引用;要主动运用战略伙伴、中立国家的传媒力量、账号资源,推动其协同联动表达支援立场,动态维护国际舆论场上的挺华声量;要积极与各国政要、商界名流、文体明星、科学巨匠等意见领袖交朋友、建联系、增友谊,多层次地开展沟通交流,加强培养和资助,借助其专业知识、社会名望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信息加工、阐释、扩散与传播,主动阐述中国立场,形成国际舆论场上的强大声势。

猜你喜欢

话语工作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