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是为了迎来春天和希望

2023-02-03陈博君

中国收藏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鹤农事隐士

陈博君

在历代文人眼中,春耕不仅是一项农事,更代表着播种新的希望,因此是一个永远值得讴歌的主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最经典的春耕画面,应该是在广袤的田野中,辛劳的农人挥鞭赶牛犁田的场景。但有意思的是,若对历朝历代有关春耕的绘画作品进行广泛的研究,你就会意外地发现,有些画作呈现给我们的其实并非大家脑海中最经典的春耕景象。这些出人意料的春耕图,无声地流露着画家们独特的心境和不同的志趣。

元末明初画家王蒙创作的《谷口春耕图》,就是这样一幅别开生面的春耕景象。此图以大篇幅描绘层峦叠嶂的远山和松林茅庐溪岸的近景,乍一看就是一幅意境深幽的山水风光图。但细细观之,又可见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小片平畴,有农人隐约在其间躬耕劳作,因此这显然又不是一幅普通的山水风光。

王蒙在画上题诗曰:“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取貌,只疑黄鹤草堂前。”道明了图中所描绘的,是当年他在杭州临平黄鹤山中隐居的情景。不过,这里的“谷口”应该是一语双关的,除了直指其隐居的黄鹤山谷口外,显然还与另一个“谷口春耕”的典故有关。那则典故说的是西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郑子真的隐士避居于陕西云阳谷口,面对大将军王凤的礼聘不为所动,被世人赞为“谷口子真”,“谷口”也由此成了耕读不仕、修道不屈的象征。毫无疑问,王蒙在这样一幅山水风光图中点缀性地加入春耕的画面,其实是在借谷口春耕的典故,抒发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流连。故此画作虽名为“春耕图”,其实更是一幅隐居生活图。

问题是,生活在有山有水的谷口,用溪畔垂钓或者篱边采菊不是更能反映出恬淡悠然的隐居状态吗?为什么王蒙要专门画出春耕的场面呢?原因很简单,隐居并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即便是身处世外桃源,也得首先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这才是作为隐士的王蒙心目中最真实的隐居生活。

明代书画家沈周也是一位隐世达人,一生过着散淡的田园生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相比前辈王蒙来说,他的隐世姿态显然更加朴实、更接地气,这从他的画作《柳外春耕图》即可见一斑。

在这幅生活气息浓郁的春耕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标志性的耕牛和犁耙,却看到了另一番熟悉而又亲切的画面:蜿蜒曲折的水石岸边,柳树正孕育着新芽;沿岸修筑的木栅栏内,三位菜农正在地里一边劳作一边攀谈。清新而又淳朴的画面,向观者无声地传达着画家的心声:春耕并不仅仅是那种扶犁策牛的火热景象,在自家后院的菜地里静静地除草、施肥,同样是在耕耘春天、播种希望。这就是一种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姿态,只要拥有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必非要避走深山幽谷,即便在乡村田间也一样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除了这些用独辟蹊径的视角来展现春耕主题,并借此抒发自由情怀、表达处世态度的春耕图外,清朝还有不少“人物错位”的春耕图,也比较惹人注目。

按说,春耕的主角理应是农人,但这些出自清朝宫廷画家的春耕图,尽管所展现的春耕场景都很传统、很经典,几乎都有赶牛拉犁耕田的画面,可图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人物,却并不是扶犁赶牛的农人,而是达官贵人甚至帝王将相。如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金廷标的《春野新耕图》,为我们呈现了稻田农事连塍春作的闹忙景象,画面中有人在挥锄翻地,有人在挑粪施肥,有人在躬耕插秧,但图中最醒目的,并非这些正在劳作的农人,而是从小树林中策马缓缓走向农田的官员,以及另一位站在桥上观望农田的权贵。再如清朝版本众多的《耕织图》,均展现了天子亲自下地参与农事耕作的场景,尤其是在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雍正御制耕织图》中,即位前的四王爷爱新觉罗·胤禛更是化身为农夫,亲自下地耘田、播种、插秧、施肥。

尽管这些春耕图都出自宫廷画家之手,难免带有一些歌功颂德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官员乃至帝王介入农事的描绘,这些春耕图也向民众明确地传达了“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样一种重要而朴实理念。

如此看来,无论避居山林的隐士、躬耕田间的乡民,抑或是身份尊贵的官员乃至帝王,在对待春耕这件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事情上,认识都是清醒的,态度也都是积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粮食是生存的基础,只有好好地活着,才能迎来春天和希望。

猜你喜欢

黄鹤农事隐士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Effect of tellurium(Te4+)irradiat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irradiation-induced hardening*
归来兮,远去的黄鹤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黄鹤归来
隐士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