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内在构成与主客体因素探究
2023-02-03伍晓飞
伍晓飞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网络空间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为重点,极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兼具引领性、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强大网络精神高地[1]。在当前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维变化特征,并以其所蕴涵的时代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层面上得到立体式延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活跃群体,是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的“数字原住民”,其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都受到网络空间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作为“数字移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熟悉网络空间社交模式,用贴近教育对象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深入夯实群众基础,是促进自身网络空间引领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网络空间引领力,实质上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集强大影响力、广泛号召力、话语控制力以及高效行动力于一体的的多重作用力。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引领力,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积极、正向投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占领舆论宣传主阵地等。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引领力,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嵌入、融合与配置,不仅能使其中的多元主体身份获得认同,净化网络空间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打造综合协同机制,在网络空间中建构有机开放式的网络思政共同体,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合力式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内在构成
为了深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内涵,应从理论层面入手,具体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内在构成,即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行为引领力以及文化引领力五个构成部分,重点阐述每种引领力所对应的机理关系,为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发展现状奠定基础。
(一)政治引领力
政治引领力,是指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政治方向引领层面的作用力。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方向的引领是构成网络空间引领力的首要前提,引领高校师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前,高等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高校师生加强政治方向引领力度,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政治方向引领在于,一是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三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高校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领师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发挥政治引领力,促使高校师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跟党走。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有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高校师生要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树立伟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自身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第二,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实际上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前高等学校具备的五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都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科学研究中的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需要明确,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高校的办学方向,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2]55。
第三,高校要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将青年人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加强高校师生政治方向引领,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努力奋斗。
(二)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是指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思想观念引领层面的作用力。高校师生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思想观念层面的引领,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师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网络空间中多样化思潮不断涌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关键作用,科学引导师生准确把握自身意识形态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顽疾,净化网络空间中的不良风气。
第二,高校师生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能只局限于党员群体,所有高校师生都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在网络空间中,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是每一位高校师生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在当代中国,理想信念就是相信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坚信不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拥护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不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3]122
(三)价值引领力
价值引领力,是指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价值选择引领层面的作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空间引领力的核心任务在于实现对高校师生价值观念、价值选择的正向引领。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406价值是指价值主体实现满足价值客体的效用;价值观实际上是指价值主体对满足价值客体效用所持的观点、态度以及立场的总和[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强化师生思想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力的作用,能促使高校师生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
第一,高校师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化思潮是重要影响因素。实现网络空间价值引领力的核心环节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上,也集中体现在个人层面上。高校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义,不断加强高校师生的价值引领力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积极的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师生应具备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意识和能力,把握好价值选择。网络空间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导致了多种价值观共存。高校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重点关注。“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分析、比较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关系以求价值最优化的过程。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自主自觉的活动,是主体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手段。”[6]107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价值引领力度,提高高校师生辨别价值观的能力,树立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意识,避免错误价值观的渗透。其次,高校在网络空间中应积极、正向投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进行价值引领,促使高校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四)行为引领力
行为引领力,是指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行为方式引领层面的作用力。政治方向、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层面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不仅需要内化于心,还需要外化于行。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促进高校师生将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行为引领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在行为方式层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并且其行为方式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更深层次而言,充分发挥网络空间行为引领力,要最终能促成高校师生形成行为认同、行为自觉,即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第一,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师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认同,并且主动指导自身实践,这是行为引领力发挥作用的重要一步。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行为引领力主要在于促进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整合、统摄高校师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的多元价值观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更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此外,高校师生要将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转化至具体实践活动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第二,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师生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后,要积极投身于自觉实践,充分发挥个体力量,主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行为引领力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行为引领并不是用强制性的手段要求、灌输甚至逼迫,而是通过民主方式促使被引领者主动接受,进而认同,最后支持[7]。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上升至支持弘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行为引领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五)文化引领力
文化引领力,是指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文化导向引领层面的作用力。对于高校而言,文化导向引领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层面。校园文化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等产生重大影响。打造好高校校园文化这一重要阵地,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重要保障。
文化引领力,重点在于文化导向层面上的指向性作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文化引领即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民众,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与服务,增强社会主义共同体意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文化本身来看,文化引领在于大力发挥文化本身的功能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助力[8]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是推动文化引领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文化引领力发挥功用的绝佳场域,主要体现在党团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团委学生会活动以及教职工的工会活动等各类活动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主客体因素
当前,网络空间以信息流动和流动信息为主要存在方式,本质上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虚拟场域,但也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现实空间向网络虚拟空间发生转变。人们实践活动场域呈现出跨时空性、匿名性、开放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但这其中所承载的依旧是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在这一网络空间中,多元主体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不同个体化、差异化的网络主体。不同主体所产生的信息内容在空间交互过程中塑造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价值意义。在意义生成的同时,因其主观层面要素的不同会不断分割网络空间,形成许多集群式的次级空间。这些次级空间拥有一定的价值聚集或价值排斥功能,通过不断的价值筛选来聚合网络群体或组织,从而达到整合、引领的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网络空间引领力主要依靠引领主体、引领客体、引领途径、引领环境这些主客体因素发挥作用,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与网络空间新生态的相互契合。其中,引领主体、引领客体为主体因素,引领途径、引领环境为客体因素,主客体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引领主体
引领主体,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发挥意识形态引领的工作主体。高校意识形态引领的工作主体,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网络宣传工作人员”[9]。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需要与网络空间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高校师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相匹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引领主体,首先要拥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深入了解网络空间多样化思潮的性质、内容以及主要表现形式。当前高校网络空间场域形势较为复杂,各种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特征,更迭繁复。一旦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跟不上,就无法发挥其引领作用力。其次,高校师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一大活跃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受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特征、认知水平以及自身心理特点等因素影响,导致高校师生在思想观念层面的需求表现较为多样。这一现象也在一定意义上要求引领主体要着眼于高校师生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与高校校园文化相契合,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最后,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造就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流动性以及去中心化,进而导致网络空间内部权力结构呈现扁平化特征。引领主体要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必须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手段来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形塑网络价值结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新生态相契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
(二)引领客体
引领客体,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发挥意识形态引领的工作对象。这一对象是基于网络空间引领力概念基础上,从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客体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领域引领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该客体对象即为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中以及网络空间中所存在的多样化社会思潮。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目前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无法判断他们在学习选择上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接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如何,是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作用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空间是集多样信息于一体的流动场域,这就导致教育资源从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严重威胁着教育者的权威性、话语权。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模糊不清、民族观以及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网络空间的冗杂信息对他们有着巨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加以仔细鉴别、辨认与筛选,高校大学生就会被无边际的海量信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最终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引领途径
引领途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发挥意识形态引领的工作手段、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引领途径是发挥其引领力的重要武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引领途径较为单一、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网络空间引领力,与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用力点”反向而行,致使引领途径的具体指向出现偏颇,最终造成引领作用力的“逆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引领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专题讲座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宣传等,且集中在理论知识宣传方面,实践形式表现不明显,引领途径缺乏多样化、层次性,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引领系统。单一的引领途径容易引起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如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引领途径,增强其凝聚力、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引领途径之所以单一,缺乏多样性,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多样化的引领途径不是多种手段、方式的简单组合、堆积,而是要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现多元互补、系统性的整体效应。
(四)引领环境
引领环境,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发挥意识形态引领的工作环境。“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思想和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10]99对于网络空间这一巨大的社会空间环境来说,高校领域则是其中一处微观环境。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高校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比较严峻的挑战。网络空间文化是一种在信息技术中衍生出来的新型产物,即为一种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网络空间的角色作用越来越大,以思想政治理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空间大环境,是当今时代面临的现实状况。在信息技术催生下的网络空间环境中,流动的信息、信息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就形成了个体化、碎片化的多元主体或组织。不同主体因价值观念、立场观点等因素不断地聚拢、排斥,形成许许多多的集群。一旦网络空间出现重大事件,这些集群式的主体或组织就会产生网络舆论,进而造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舆论导向。网络空间上的舆论导向大多具有不可控性,也就导致引领环境的复杂多变,甚至出现与引领作用悖行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引领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即引领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引领力提升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内在构成与主客体因素的机理关系
机理关系,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系统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行规则和原理。机理包含内在形成的各个要素以及各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形成要素既需要自身内在构成的架设,也需要引领主体、客体、途径以及环境等主客体因素的凝合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内在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政治方向、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以及文化导向等方面发挥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在主客体因素的作用效应下,在政治方向、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及文化导向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网络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主体、引领客体、引领途径以及引领环境出现一定转向性调整。如何在网络空间中牢牢把握主导地位,精准掌控引领航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重点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主要在引领环境中,由引领主体通过一定的引领途径对引领客体施加显性或隐性的正向引领作用。这一形式集中表现在政治方向、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及文化导向方面的多元联结效应,即内在构成的外环之形上(如图1)。因此,实现引领客体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起理念认同,并有效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内在构成与主客体因素之间循环运行的根本动力之源。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内在构成与主客体因素的机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