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以温州为例

2023-02-03陈逸怀何凤梅

职业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温州院校职业

陈逸怀 ,何凤梅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2.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3.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0 引言

温州是百工之乡,也是制造业大市,2021年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国第30位。高等职业教育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当前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温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温州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就业创业研究、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温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温州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缺乏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整体综合分析和对策研究。

“十三五”期间,温州开始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型,在此过程中,技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因素存在着巨大需求和较严重的供给失衡,即支撑转型的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匹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职业性、技能性、区域性特征,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技能提升的主要依托。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的精神,融合温州区域产业特色和温州教育、人文等区域的特有属性,将助推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温州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以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和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为基础和对照,通过对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对全市在校中职学生、中职教师、高职学生、高职教师、企业HR、高中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并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温州第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正式成立。截至目前,温州高职院校共有5所,其中公办4所,国有民办1所,在校生6.3万余人,其中2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1所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温州高等职业教育把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送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有力地提升了区域人力资源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温州高等职业院校设有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纺织类、农林畜牧类等近七十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1个,基本涵盖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以应用型为基本原理,指引温州高职院校在适应地区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改革和调整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建设了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示范性企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温州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了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温州区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必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二十多年来,温州高等职业院校坚持扎根区域办高校,主动担当地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建设瓯礼文化研究中心、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等一大批文化传承创新载体,致力温州地域文化、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挖掘、传承和发展。通过高峰论坛、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场馆建设、科学研究、展示交流等方法,不断探索传承创新木活字印刷、瓯绣、瓯塑、瓯窑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新路径,擦亮温州文化的名片,凝聚温州发展的力量,有效推进温州文化产业和区域文化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嵌入了文化的灵魂。

2 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就

2.1 深化招生机制,保障生源质量

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试点省份,教育理念注重“选择性”,学生和学校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扩大学生、高校双向自主选择权,促使招生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高职提前招生结合了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单考单招结合了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1],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院校,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培养的学生,突出专业特长,实现多元化和多维度的发展。面对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温州高职院校积极应对,结合不同招生方式合理配置招生计划,精心制作专业宣传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开展招生宣传。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招生宣传,深化生源基地内涵建设,强化招生工作的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充分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拓宽招生合作渠道。

2.2 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技术技能

目前,温州5所高职院校都推行了“五年一贯制”制度,实现中高职衔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统筹培养,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与体系,科学设计中高职合理分段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创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融合协调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高职院校的诸多特色专业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成绩位列全省前茅,同时各院校也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希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3 聚焦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

温州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文化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新时代温州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专业教育和教风学风建设,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把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培育融为一体,在提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工作专注、爱岗敬业和创新精神,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德艺双修”型高技能人才。

2.4 支持创新创业,成就出彩人生

温州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创意类和创业类的技能竞赛及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教育目标要求,构建具有人文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特色培育方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5 对接温州主导产业,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温州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产业转型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的新需求,对接温州市打造的“五大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通过增、调、并、转等方式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持续完善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群”办学架构。

2.6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大国工匠”为主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工作。温州高职院校不断深入拓展校企合作层次,携手政府、企业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温台职业教育联盟建设。

2.7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机制,提高师资队伍能力

积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通过分层分类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造就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分层分类设计教师发展活动,以新教师研习营、青年教师助讲培养、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专业带头人领军计划等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校本培训项目,积极开展跨校交流、线上线下交流和个性化培训,营造“崇尚教学、追求卓越”的教师发展氛围。同时,各高职院校从自身师资队伍实际出发,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力度。

2.8 推进教学诊改,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温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学情况检查,通过自我诊断、专家巡查和反馈整改,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由教学巡回诊断检查逐步提升到教学诊改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水平的提升,全面推进了内部质量诊改,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质量动态监测与保障体系。

2.9 加强经费投入,丰富院校办学资源

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学在温州”,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均比上年有所提升,充足的经费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温州市政府投资1.2亿元支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与服务中心”,按照“一个中心、三大支柱、多点应用”的模式,打造温州乃至全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培育的示范基地。

3 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教二十条”涉及“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7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崭新地位。基于“职教二十条”视域,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剖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3.1 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温州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加快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广泛,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大众依然深受“学而优则仕和重学轻工”观念的影响,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存在片面的理解,多数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读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高职教师和普高学生家长,如果孩子成绩过得去就会选择普通教育。选择本地高职院校就读的意愿偏低(如表1所示),这与访谈获得的数据是一致的,也是温州高职院校很难招收到优秀学生的原因之一。

表1 各层次人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3.2 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温州地区经济发展尚不协调

“专业布局结构不甚合理,同质化比较严重,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行业产业特色缺乏高端、先进、优势的产业集群。”这是访谈中多次出现的关键句,目前温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本覆盖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2019年,随着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各职业院校与之对应的专业设置相对薄弱,或处于“空白”状态。说明温州高等职业院校在新兴专业设置方面对接温州产业转型的前瞻性不足,造成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紧缺人才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同时,政府在引进新兴产业时侧重投资和高级人才引进,忽视了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引进。访谈中也多次出现“温州高职专业应用性不强,不接地气,专业设置没有用开放性思维,需要破除封闭性思维,要与就业市场相联系”的关键句。

专业结构与温州的产业结构也不相符。2018年,温州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数据为2.4∶9.6∶58,温州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在校专业学生数有差异,各专业办学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失衡。院校在开设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科学论证,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如会计、计算机专业在各个院校都有开设,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专业优势不明显,失去办学特色。

3.3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教研”未达到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直接面对企业、岗位和职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新型工业化时代,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面向市场发展,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温州校企合作顶层制度设计尚不健全,2013年虽然出台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但较为宏观,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校企合作的形式仍停留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推荐就业等浅层次的合作,没有真正做到“职教二十条”中提出的“产教研”深度融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4.5%的企业HR和68.4%的高职教师认为校企合作还没有深度融合,多数访谈对象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要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产品研发、学生实习、推荐就业、联合办学、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全面融合。无论从学校领导层面、企业层面,还是高职教师层面都认为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温州本地区产业平台建设水平不高,缺乏千亿产业和前沿科技产业,中高端就业岗位少,毕业生“留温率”不高,调查问卷中体现出选择留温工作的高职学生占比为40.15%,中职学生在高职毕业后留温工作的占比为52.65%,满足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实体经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需要。

3.4 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离不开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当前,温州高职院校的教师主体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硕士学生(博士研究生占整体师资比相对较低,平均不超过全市高职院校师资的3%),来源单一且存在着相当大的结构性问题。此类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但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缺乏实操经验。企业的能工巧匠,操作技能高,深度了解企业运行和技术操作,但学历和教学能力水平不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招聘教师时难以突破年龄、学历等政策条件限制,难以引入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如形象设计、摄影、酒店管理、中西餐制作等专业,企业里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即使学校能聘到能工巧匠,也无法给予相适应的职称和工资待遇,造成能工巧匠“进不来”。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温州高等职业院校体系中缺乏优秀人才的生态圈。优秀教师流动频繁、流失严重,大多数流向了杭州、宁波等条件、待遇和发展平台更好的地方,区域内教师也向待遇和发展平台较好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或本科院校流动。人才存量不足,增量也很难做起来,使得一批适应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不能开设或开设不足。每年各高职院校要花大力气招聘引进人才,各院校师资到编率平均为80%左右,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且“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不到职业教育需求,已严重影响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富有开拓精神和改革魄力的管理队伍缺乏。受访者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院(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长需要深度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具有开阔的办学思路和国际化视野;同时院(校)长还必须具备领导课程教学的能力、优化内部管理的能力、调适外部环境的能力。”因此温州市委、市政府要积极培养具有“领军人物”级的院(校)长,促成开放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办学,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3.5 教学方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充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进步,5G网络、即时翻译、语音助手、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AR和VR等技术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高校已经应用于教学中。但是温州高职院校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传统课堂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践的模式,少量课程引入并应用MOOC、微课等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针对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调查显示:72.6%的高职学生和55.3%的高职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基本上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67.3%的高职学生和60.5%的高职教师反馈,上课除了PPT以外没有使用其他的教学资源。受访学者提出:“在校内,应大力提倡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在校外,应大力开展‘企业课堂’式教学;依托‘产教融合矩阵’中的产业学院,积极推进‘企业课堂’建设。”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高校积极响应“停学不停课”号召,教师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到线上教学,很多教师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尝试,基本掌握了线上教学方式,提出了许多超越传统教学的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趋势,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还在研究基于职业情境和技能操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6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依旧远远不够。职业教育很多课程为了更近似于企业生产,实训教学需要使用各种先进性的设备和耗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高职院校和“双高”入选院校,获得比其他院校更多的财政和资源支持。温州市财政给予市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水平虽已达到12,000元,但与2018年浙江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16,516元,还有一定的差距。所有受访学者都提出,当前职教资源配置失衡,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以促进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温州高职院校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不同属性获得的资源不同,温州5所高职院校有3种属性(市属、省属和国有民办),获得资源不一样;二是层次不同获得的资源不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国家职业教育“双高”入选校,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三是院校领导的攻关能力不同,能力越强获得的资源就越多。

3.7 双创教育趋于理论,无法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

创新创业是当代温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高校也非常重视在校生的双创教育,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讲座和创新创业大赛,并在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度较低,针对温州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比率为21.72%,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创业核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度不高等。高职院校需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确立教育观念,探索多元教育模式。

3.8 重视专业教育,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温州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开足开全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训课程,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技能训练队,选派优秀教师组成教练团,常年进行训练,备战国家、省市、行业各类比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学院知名度。在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一般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予以实现。调查数据显示,在“您认为高职学生更要注重哪方面的学习”的回答中,企业HR有50%的人选择“职业素养”,40.91%的人选择“技能”,4.55%的人选择“知识”,可见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偏差,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引起重视。

3.9 教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温州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口较大,校内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到企业锻炼机会少,技术技能水平欠缺。同时,教科研平台较少,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复杂,使得教师从事“教科研”研究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温州高职院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的各类课题相对较少,无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10 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国家积极鼓励国内高职院校“走出去,引进来”。当前,只有温州职业学院开展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合作办学国际交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牵头成立了中国—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参与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和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成立柬埔寨—中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并有少量的留学生。因此,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还需提高。

4 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根据“职教二十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现状、人文环境展开了分析讨论,提出温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4.1 政府主导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职教二十条”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2]。企业应关注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晋升和待遇,逐步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积极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都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提升通道,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一样,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相应的学历。

建议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社会氛围,提高专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观念,倡导大众树立新的人才观。企业应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提供发展平台,以职业能力为检验标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而非唯学历。家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观念,与孩子一起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学生也要了解自身的具体情况,清楚自己擅长学术研究,还是技能操作,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高职院校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协助每一位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

4.2 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表明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被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温州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纲要》提出支持温州和台州的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民营经济转型创新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需要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加速提质增效,推动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创新增值赋能,为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从现实发展来看,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温州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短板。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同为长三角省份的江苏还存在一定差距,温州高等职业教育远落后本省的杭州、宁波等城市。因此,明确城市定位,准确研究新时代、新背景下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不同种类人才数量与规格的要求,加大投入,努力打造长三角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是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职业、新岗位对人才规格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温州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重新审视专业设置规划,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专业要整合优势力量集群发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要围绕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3]。要坚持“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研发平台;有什么样的技术研发平台,就培养什么样的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实践[4]。各校之间要开展合理竞争,错位发展,减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资源、教师队伍,集中力量开设自身最擅长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积极助推温州高等职业教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温台职教联盟,并积极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全面助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4.3 实行“政校企行”合作,实现“产教研创”融合发展

“职教二十条”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温州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涉及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参照国内领先企业标准进行“产教研创新”,解决企业难题、开发教学资源和提升师资培养水平等,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政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和信用的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税收政策[2]。

受访企业家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要提质增效,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产教融合难在“真融真合”,每个院校办学传统和路径、专业和学科设置、各地产业布局结构都不一样,且每个院校的做法、经验不同,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可循。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

一是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汇聚产教融合“驱动力”。树立“紧靠行业,服务企业”“产教协同,研创合一”“开放包容,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解决“依靠谁,服务谁”“做什么,怎么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

二是需要搭建平台和载体,下好产教融合“先手棋”。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组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作为合作平台和载体,构建形成以特色产业学院为主元的“产教融合矩阵”。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和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组建“浙南产教融合联盟”,占领产教融合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三是需要构建好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打好政策制度“组合拳”。开展产教融合改革,研制出台院校内部政策,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与政府合作,共同研制出台外部政策,支持产教融合改革与创新。

4.4 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结构

“职教二十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加强教师素质培育并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推动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温州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养和技能必须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脚步,紧紧抓住高职师资的能力建设,精准引才、育才、用才,着力提升双师双能,打造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强化“双师型”队伍,支持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是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体现产业与专业特色的教师分类培养与管理制度,完善契合高职教育特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赴国(境)外培训和培育。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四是坚持“四有”教师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作为大国工匠的培养者,温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理想信念要向“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看齐,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等,提高“双师型”教师内涵质量和技术服务创新能力。

近几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温州高等职业院校承接横向课题的数量、技术服务到款金额、授权发明专利等指标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内涵质量不高、创新服务能力偏弱,在匠心传承、应用研发、技术革新与转化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5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好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学生成为立志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高技能人才。温州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开设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同时,利用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4.6 多方举措,提高教学质量

“职教二十条”提出,推动实施“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抓手[5]。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高水平的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以实用性、创造性为原则推进课堂革命。温州高等职业院校应参照“准员工”的标准,推行项目化、情景化教学[6],将现有的实训车间、教学工厂改造为创新创业工场,将原来的“做中学”“探中学”向“做中创”“探中创”延伸。激发学生思考应用,把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应用到工作场景中,实现专业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结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完善“互联网+职场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VR等技术,推广虚拟工厂、慕课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6],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课堂逐步推进转变为“智慧课堂”。

三是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切入点实现人人成才。要实现高职高专生源多样化,2019年高职扩招 100 万人,针对不同生源的实际状况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开展小班化教学和特长生培养,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实际出发,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评价方法侧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4.7 引进来,走出去,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职教二十条”指出:“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温州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合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行模式,引进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合作帮助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温州高职院校要以“一带一路”合作为契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互补有无,共同进步,并利用“中国与东盟”“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机制,实现“走出去”。

4.8 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温州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职教二十条”指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2]。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组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工程等,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逐步提高拨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根据温州自身的发展特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财力条件允许下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建立相应的减免税政策,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府相关部门在分配资源方面可以专业为单位,倾向于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服务于温州产业转型发展的专业,而不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

4.9 提供平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温州特色,发扬温州精神,受访者提出:“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金银领’‘金蓝领’,或者称为‘现代工匠’‘现代产业工人’,因此创业教育重点应培养就业岗位导向的创业人才,主要定位为‘创客’,培养‘文创’‘技创’‘管创’等产业岗位创业人才。”“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契合且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其培养路径是:以需求为导向,摸清‘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外在需求;以兴趣为动力,激发‘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以课程为依托,夯实‘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教学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丰富‘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高职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学校要帮助和教导高职毕业生开展创业,利用校企合作机制搭建相应的创业平台,创造创业机会;企业要积极参与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经验和资金支持,将高职毕业生的发明创造、创业模式转化为产品和经营模式,做到互惠互利,使得“1(政府)+1(学校)+1(企业)+1(创业者)>4”。

5 结语

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新职教法”的要求助推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整合教育和产业资源,展开校企融通、专业与创新融通,从而惠及温州本地产业发展,助力温州经济发展,实现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温州院校职业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温州,诗意的黄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