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治基础上的法治:《论语》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

2023-02-02肖新平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德治国德治论语

肖新平

(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论语》作为仁政德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作,蕴含着传统国家治理的丰富智慧与民族经验,亦是古代君臣治国理政与修己安人的重要 “行动指南”。当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它不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构建本土化的治理理论,而且有助于开展中西方理论的对话及中国治理经验与智慧的传播。

一、《论语》中的治理思想研究综述

《论语》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治国、理政、修身、教学、交友、人物品鉴与孔子其人等部分。已有文献对于《论语》这部综合性著作的解读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既有政治学、哲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又有考证、溯源、辨析、文献考据等不同角度的解读。当代关于《论语》治国理政的研究,主要从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德治与法治关系、道德教化、官德、廉政、社会治理、和谐社会等视角展开。

(一)《论语》 中国家治理的主要研究视角

首先是治国理政与行政管理视角。靳浩辉从制度伦理视角总结了孔子 “政者正也” 的治国理政逻辑与 “德、礼、法” 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2]。刘向新总结了孔子的为政以德、以礼、以仁与节俭的定国安邦之道[3]。李文韬、孙柏瑛认为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可以分为德政、仁政与勤政三方面[4]。刘星剖析了儒学思想核心价值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四方面的契合[5]。盛宏干从“修、齐、治、平” 角度分析了《论语》中吏治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意义[6]。杨凤城、付吉佐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孔子认识的变化与演进》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应用,主要体现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的党性与道德修养、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启发与借鉴价值[7]。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继承者的身体力行。

其次是政治、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胡晓地分析了《论语》中蕴含的安民富民、社会和谐,以德为先、用好人才,渐进变革、中道而行等政治智慧[8]。肖绍俊指出,孔子政治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为政以德的基石、行之以仁的内容和约之以礼三个方面[9]。王占通认为,孔子提出了由内而外的理想政治法律进路[10]。栗斌总结了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仁为旨归、以以德率法为原则、以礼为规范、以无讼为价值追求[11],论证了《论语》以德治国思想指导下法治建设的理念。也有研究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如颜士梅、张钢论证了 “仁” 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表征,运用扎根理论对《论语》中出现的109个 “仁” 的内涵进行多级编码,将其归纳为孝悌爱人、持续践行、社会规范、自我修养四个维度,并运用案例分析了三家企业[12]。这篇对《论语》的扎根研究学术性较强,与本文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论语》 中国家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已有研究中,《论语》国家治理思想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德、仁、礼、法、民、和、廉、俭等,主要内容有仁政、德治、法治、官德、廉政、行政管理等。总体而言,德治与法治方面强调德治的基础与主导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礼法合治;而且,大部分研究将孔子或《论语》的为政内容作为传统儒家仁政、德治、礼治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来展开探讨。关于《论语》国家治理内容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六大类:一是研究作为儒家思想组成部分的孔子或《论语》的思想;二是研究专项思想,如廉政、诚信、义利、正义;三是对其进行考证、释义、重新解读与阐发;四是研究其治国思想,如仁政、德治、礼治、法治、政治、哲学、行政管理、中庸、社会管理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五是从公务员素质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研究其中蕴含的官德、职业道德、公务员素质、廉政、勤政、敬业等内容;六是孔子与中外其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此外,近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关系等问题,成为关注和阐发重点”[7]。

从研究趋势看,《论语》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方面的研究总量不多,尤其近五年来,研究总体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且,《论语》中的国家治理研究比较零散,虽然有政治、行政、道德、伦理、哲学、法律、管理等诸多展开视角,但相对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梳理以及专业理论层面的提炼与构建,未见对于《论语》全书国家治理智慧的系统梳理与相关本土理论的构建研究。《论语》已有文献缺乏对于全书所有内容的系统分类、概括与提炼,已有研究方式主要为归纳、推理与引证、例证,关于全书全面的释义或纠正的文献考证、专题研究,以及对国家治理从扎根理论视角的解读也并多见。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尚处于理论 “相对贫困” 的状态,尚未构建出 “与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相适应,可与西方理论对话的话语体系”[13],亟需我们在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上下功夫并提供理论基础。可见,在当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于《论语》国家治理智慧进行现代阐发,发掘其治国智慧,对于国家治理实践以及公共行政学科本土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价值。所以,本文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文本分析、文献考证与阐释研究等方法,分别归纳出《论语》以德治国理念的治理总纲、施政理念、发展理念、领导理念与权威来源这五个维度,以及实践路径的治政、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教治理与军事管理这五个维度,尝试构建以德治国国家治理的结构框架,探讨《论语》以德治国的理念与实践路径的治理体系,发掘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二、扎根分析下《论语》 中以德治国的治理体系

(一)扎根分析下《论语》 中以德治国的治理理念

表1运用扎根理论对《论语》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后,可以将以德治国理念归纳为治理总纲、施政理念、发展理念、权威来源与领导理念五个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这五个维度的具体内涵贯穿着一条主线——仁德与爱民,即通过为政以德与以上率下的仁德来激发百姓的仁善与自尊自爱。为政以德、礼德共治、内外兼施可谓以德治国的总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是由内而外的治理,诉诸心而约诸行,从而引导百姓做到以不善为耻的自爱及对于道德与法度的认同与遵从。施政理念主要包含对于子民的富之教之、爱之诲之、博施济众与均安之道。发展理念则可以分为民足国富与战略规划两方面。权威来源主要在于名正言顺的合情性、合理性与合法性,亦即在名义、声誉与公众认可基础上的权威,这既来源于宗法制度,又来源于道德仁义,还来源于顺天应人的天意与民意。领导理念主要为以上率下,亦即领导要成为仁德仁政的楷模与为政以德、修己安人、以身作则的典范,从而身正而赢得自愿追随,这也正是名副其实的 “领与导”。

表1 《论语》 以德治国理念的内涵及维度

图1 《论语》 以德治国治理理念

(二)扎根分析下《论语》 中以德治国的实践路径

虽然限于篇幅而无法全面展示具体的扎根研究过程,但通过扎根分析的分类与逐级编码,可以归纳出《论语》以德治国实践路径的五个维度及其主要内容。

一是《论语》的政治治理实践路径。要取信于民:民无信不立、民信之、民敬服。要修己安人:正人正己、修己安人、君子九思。要以身作则:身正而从、上行下效、敬忠劝。要居敬行简:顺时而为、鞠躬尽瘁、恪尽职守。要担当责任:秉公办事、勇于担当、既往不咎、及时补救。要行政之要:尊五美、屏四恶、公宽信敏惠。

二是《论语》的社会治理实践路径。要社会和谐:以和为贵、彬彬有礼、恭慎勇直、以身作则、不患贫而患不安。要国民自律:克己践礼、为仁由己、德学义善、趋善避恶、知行合一。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见义勇为、有勇有义、见得思义、节俭质朴、安仁利仁。

三是《论语》的经济治理实践路径。要富贵守道:守法经营、诚实劳动、富之教之。要舍利取义:依利多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无见小利。要开源节流:远离奢靡、厉行节约、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要有社会保障:扶危济困、赋税有度。

四是《论语》的文教治理实践路径。要有文化市场监管:文教资料思想健康、文化产品杜绝三俗,舆论引导与文化宣传要攻乎异端、正确引导、名正言顺。要国民有素养:知书践礼、仁而礼乐、见义勇为、安贫乐道。要综合培养人才:文行忠信、孝悌仁义、学习历史、勇于实践。要培育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礼乐化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有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不饱食终日游手好闲、积极进取。

五是《论语》的军事治理实践路径。要讲究战略战术:讲求韬略、有勇有谋、敬事谨慎。要强化军事训练与培训:军队训练有素、精兵制胜。情报与军情要权宜处置:军情保密与适度公开相结合。要慎战:出兵作战要慎重、不轻易介入战争。具体如如图2所示:

图2 《论语》 以德治国实践路径

通过前面的扎根分析,还可以构建出《论语》 中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论语》 以德治国治理体系

由图3可知,《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以德治国的治理理念与方略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治理体系,既有治理的理念遵循,也有具体的实践路径。理念与实践有效对应与衔接,体现出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的国家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并且从理念到实践路径都贯穿着仁政与德治的主线,体现与渗透着儒家的为政以德、礼乐教化、以人为本、爱民利民、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富民教民、重义轻利、以上率下等思想,这些仁政德治与以德治国的思想也主导着后世国家的治理方向。即使从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来看,这也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我国“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方面,这也说明古今国家治理领域其内容基本是固定的,只是治理理念、方略、具体技法及治理重点随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所以,构建本土化的公共行政与国家治理理论需要对本国历史上有关内容进行梳理、传承与转化应用。

三、德治基础上的法治:《论语》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14]。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使人们做出符合美德的行为与结果,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及组织的目标与愿景,最终实现社会的文明、秩序、友善、诚信、安定、和谐及人民安居乐业与国家长治久安等‘善治’”[15]。广义的德治涵盖法治,如我国古代的以德治国,实际是仁政德治、礼法并重、礼乐教化,礼法正是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体。“不同国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不同,则形成的社会制度、文化底蕴、治理模式也有所差异”[16],可以肯定的是,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礼法兼治是我国古代国家的主要治理模式。基于传统的治理模式与礼乐教化的治理制度传统,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更适合走德治基础上的法治之路,因而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进一步弘扬、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根据沙因组织文化理论,以德治国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礼乐教化的制度设计是从国家治理文化的制度层面出发,仁政德治则是从组织文化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层面出发,而性善论则是从共享的潜在基本假设出发。总之,从组织文化视角看,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走德治基础上的法治之路。

(一)“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的历史基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7]。这两句堪是为政以德的纲领、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它们常常被历代国家治理所遵循与传承,如历代帝王强调的爱民如子、以孝治天下,以及崇尚的清正廉洁、修己安人、以上率下等为官之道。权威在于接受,法律的权威同样在于人民对于法治的认可,而非仅仅在于畏惧与服从,因为畏惧与免罚是外在的压力,而认可与接受源于内心的自觉。只有理解法治对于人自身、人类社会的工具价值,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体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更好地在认可道德的基础上去遵循法度。此外,国家文化视角下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隐忍贵和、温良恭俭、礼义廉耻、爱惜名誉、精忠报国、见义勇为、讲信修睦等特质,既是我国的民族特性与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世代沿袭的国家文化与价值观,充分利用这一民族心理与传统基因更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

(二)“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的时代底蕴

以德治国的核心要素是仁、德、礼、义、信,故以德治国理念更强调国家治理中人的作用与价值,更具人本倾向与人文色彩,如性善论、政者正也、以上率下等,力图通过人性、仁义、道德与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与约束作用的礼乐制度来激发人民的善心与善念,实现人的自觉与自律,自尊与自爱,自我管理与人际之间的和谐、友善、互助以及社会的均平与安和。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治国理想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国民与较强治理能力的领导者,故这样的治国理念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较难实现。而当今,随着科技、教育与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成员整体的素质与能力水平达到了较高的阶段,而且随着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与规模的增长,具有自我实现价值追求的知识型工作者更加广泛,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便具有了实现的时代基础。此外,“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18],勇于自我革命源于自我省思的传统,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道德治理的重要内容,故勇于自我革命的自我管理与从严管党治党,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治基础上法治的体现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特色。

(三)“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的认知基础

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对于行为起着调控和指引作用,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成年人,尤其是位高权重者却可能心存侥幸、目无法纪、明知故犯,如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于志刚与北方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沈志莉,二者都是高校的领导者,本应为人师表、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尤其前者作为政法大学领导者,更应是知法守法的典范,然而现实是他们无视党规党纪与国法,道德滑坡而走向犯罪。因此道德治理有助于提升党政干部的思想与认知进而预防其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所以,贪腐的根治除了需严厉的刑罚,更需人们的自我的道德认知与内心自律,作为公职人员与领导者、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与党和国家的干部,他们更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以及高尚情操与强烈党性、尊严感与名誉感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荣誉、爱惜名誉,抵制诱惑、管制欲望,积极作为、淡泊名利,真正为国为民。对于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受贿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涉及 “四风”、违犯八项规定等违纪行为依法依规处置虽然必要,但这只是表层的,追究行为背后的认知与动机、挖掘思想根源才是根治的关键。此外,组织文化是 “将这一组织中的成员与其他组织成员区分开来的集体的心理编程”[19],国家文化或传统文化可被理解为某国或某民族的心理编程或者心智与认知模式,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历史传承性,传统文化作为宏观层面的组织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治基础上的法治具有相应认知传统作为心理基础。

(四)“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的现实需要

当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而很大程度上,单纯的立法与法律惩罚对于国民的引导与约束、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力与效果都是有限的。再者,法律规定有其适用范围与界限,不是所有的违规或对于国家、人民、社会、他人不利的事项或行为都需要或能够靠法律来进行约束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能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又能降低治理的成本。单纯强调法治建设或者割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可能导致机械、教条或片面的法治。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基于道德中国的建设。基于认知对于行为的决定作用,从国家文化、文化传统、组织文化建设与传承的角度,也应该坚持与充分利用和发挥以德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党建等领域的价值作用,激发与提升人的存在感、价值感与尊严感,激发每一位国民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征程中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与自我价值感作用,激励每一位国民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从而更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实现人民富裕生活与幸福快乐的共同愿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坚持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四、结语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先有内心的道德认知与自律才有更好的法律维护与遵循。道德治理可以提升全社会的人文氛围与文明温度,促进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友善、信任,弥补法律的不足与空缺,促进社会和谐,降低治理成本。因此,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既需要法纪的约束,也需要道德的引领,而且相对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具有预防与根治的双重功效。在一定意义上,“德治基础上的法治” 是更加适合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之路。文化是血脉相连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20]中国当今的国家治理是从民族的历史走来,携带着国家文化的基因,需要在传承以德治国理念与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而非全然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建设、全盘否定古代的仁政德治与礼法制度,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更适合走传统德治基础上的现代法治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德治国德治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如何读懂《论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