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高应力环境大硐室施工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2023-02-02杨德源周天贵
杨德源 周天贵
(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
1 工程概况及背景
大红山铁矿机车修理硐室位于5 m 中段运输平巷东北侧,西邻采区斜坡道,东面是通往胶带斜井辅助斜坡道、避灾硐室、5 m 临时泵房及辅助竖井进风平巷,硐室上下无其他工程。
机车修理硐室属井下重要硐室,为后期生产设备进行井下维修保养场所,埋深700 m,处于高应力环境中,硐室掘进尺寸:高11.2 m,宽10 m,长度51 m,设计为双层钢筋C25 混凝土永久支护,支护厚度0.4 m(具体参数详见图1、图2),边掘边支,硐室位于早元古界大红山群红山组(Ptdh)地层中,主要揭露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变钠质熔岩、石榴绿泥片岩、角闪变钠质熔岩夹薄层不纯白云石大理岩,围岩坚硬,中等稳固~稳固,节理裂隙偶见发育,围岩整体性一般。为确保在高应力环境下硐室施工安全、质量,满足施工进度计划要求,须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方案必须满足在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质量上有保障。
图1 机车修理硐室断面图(硐室长51 m)
图2 机车修理硐室平面图
2 硐室工程特点
2.1 硐室基本特点
(1)机车修理硐室的长度长,进出口通道狭窄,通风要求高。
(2)机车修理硐室埋深大(垂直地面埋深700 m),紧邻二道河主要运输通道、进风通道,且与其他硐室(清洗硐室)相连(见图2),围岩受力情况复杂,还伴随轻微岩爆现象,硐室掘进、支护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
(3)机车修理硐室断面大(见图1)、掘进高度高,机械适用性较低。
(4)机车修理硐室围岩坚硬稳固性中等,节理裂隙偶见发育。
2.2 硐室应力分布特点
应力分析:在施加面力的情况下,巷道两帮角会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容易发生破坏。巷道单帮高应力分布深度在7~8 m 左右,该范围Mises 应力为15~30 MPa,当该应力值达到岩体抗压或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破坏,巷道周边围岩最大主应力为40 MPa 左右。采用FLAC 三维模拟计算结果,巷道两帮塑性区(破坏区)深度达4.5 m,不利于巷道自稳(见图3)。
图3 机车修理硐室应力分析图
3 硐室施工方法分析
大断面硐室开挖常见方法分全断面法、导硐法和留矿法三类。
3.1 全断面开挖法
全断面开挖法是沿硐室长度方向对硐室全面开挖,前后可分台阶,该方法对硐室岩石条件、应力分布及地质环境要求较高。优点在于施工方法简单、成本低;缺点在于对地质条件要求高、安全风险高,顶部支护难度大等。
3.2 导硐法
导硐法是在硐室任何位置先施工小巷道,再进行扩刷、扩大至硐室尺寸的方法。优点在于灵活性大、可以根据地质条件、硐室断面大小和支护形式变换导坑的布置方式和开挖顺序;缺点在于施工效率低,施工组织难度大,成本高等[1]。
3.3 留矿法
留矿法施工的前提是下部已形成矿仓或漏斗,通过联络道拉开底槽,使用凿岩机分层上掘,中间采用楔形掏槽,岩碴通过下部放出。优点在于出渣、施工方便快捷;缺点在于受地质条件限制较大,同时要求底部最好有漏斗装矿条件[2]。
3.4 施工方法分析研究及选择
根据上述三类施工方法,结合破碎硐室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分析:
全断面法不适用:由于硐室开挖高度达到11.2 m,搭设工作平台施工安全性不高,开挖断面积接近110 m2,全断面开挖可能会造成应力严重失衡,另若使用台阶法施工无法实现全过程机械撬毛。
留矿法不具备条件:硐室下部未形成矿仓及放矿漏斗。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硐室自身特点(硐室掘进尺寸:高11.2 m,宽10 m,长度51 m),考虑当前矿山施工机械化要求,为确保机车修理硐室安全施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及人员的作业效率,需在上下导硐施工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优化,总体施工依然坚持“先拱后墙”的顺序,利用联道从硐室东锁扣开始起坡,施工斜坡导硐,碴石回填下部巷道做为作业平台,后扩刷东部顶板,再扩刷西部顶板,最后扩刷边帮并依次降低直至到底部。具体实施过程详见如下:
4 “中央斜坡导硐法”施工应用
4.1 施工总体部署
机车修理硐室分为上、下两部分先后进行扩刷和临时支护,从硐室东端沿硐室轴线方向施工导硐至硐室西端设计位置(顶板)。导硐施工自东锁口位置时开始变坡,坡度13 %,施工过程中用碴石回填下部的巷道。导硐施工完成后,开始由硐室中间分东西两个方向扩刷,扩刷至设计顶板及时进行锚喷支护(如遇岩石破碎采用锚网喷联合支护);在临时支护保护下开始硐室上部区域两帮扩刷。硐室扩刷至相对标高+4.1 m 时停止出碴,进行上半部的永久支护施工。永久支护到位后进行硐室下半部自西向东依次扩刷。
4.2 硐室开挖具体步骤
4.2.1 斜坡导硐施工
从硐室东端底板开始沿硐室中轴线掘进至西端,导硐尺寸宽5.2 m*高4.1 m*27 m,与原有巷道的顶板位置贯通,导硐斜坡段坡度13 %,出碴由机车修理硐室联道铲运至装碴点装车运出。
导硐与原有巷道的顶板位置贯通后,导硐的掘进尺寸没有变化,坡度随原巷道的顶板做调整,坡度5 %施工至西端。
4.2.2 +6.9 m 以上西段扩刷
+6.9 m 以上西段扩刷(具体施工见图4)
图4 机车修理硐室掘支图(西段)
4.2.2.1 第I 次刷顶
从硐室中点位置开始挑顶,采用3 m 钎杆斜向挑顶两次后改为由东向西掘进,厚度2.8 m,扩刷宽度为5.2 m,每炮进尺3 m,顶板采用光面爆破的要求控制打眼、装药,保证顶板成型,边掘边支。
4.2.2.2 第Ⅱ次刷帮
第一次刷顶结束后由硐室中部开始刷帮,刷两茬炮至硐室边帮,创造向西刷帮的作业空间,后向西刷至西端,扩刷厚度2.3 m,底部控制相对标高+6.9 m,每炮进尺3 m。
4.2.2.3 碴石清理
硐室西部上段(标高6.9 m 以上部分)碴石清理由西向东沿机车修理硐室联道运出,西部已经全部扩刷并完成锚网喷支护,清运多余碴石,平整压实形成斜坡道,作为硐室东段顶帮扩刷临时斜坡道。
4.2.3 +6.9 m 以上东段扩刷
+6.9 m 以上东段扩刷(具体施工见图5)
图5 机车修理硐室掘支图(东段)
4.2.3.1 第I 次刷顶
从硐室中点位置开始向东刷顶,完成相对标高+8.1 m以下顶板扩刷宽度为5.2 m,每炮进尺3 m,采用光面爆破施工方法,控制顶板成型,边掘边支。
4.2.3.2 第Ⅱ次刷顶
第一次刷顶结束后,由硐室中点位置开始第二次刷顶,刷顶至设计轮廓(相对标高+11.1 m),宽度为5.2 m,进尺3 m,采用光面爆破的要求打眼,控制顶板成型。
4.2.3.3 第Ⅲ次刷帮(标高6.9 m~11.2 m 即设计拱部位置)
第二次刷顶结束后由硐室中部开始刷帮,扩刷厚度2.3 m,本次刷帮严格采用光面爆破的要求打眼,控制边帮成型。
4.2.4 边帮扩刷(标高4.1 m—6.9 m)
待导硐上部东段扩刷和支护结束后,此时硐室标高6.9 m 以上的所有扩刷和支护已经全部结束。下一步进行标高4.1 m—6.9 m 硐室边帮扩刷,首先由硐室中部刷一茬炮至硐室边帮,创造向西刷帮的作业空间,由硐室中间位置向西扩刷至西端,然后由中部先向东侧扩刷至东端,扩刷厚度2.3 m,每炮进尺3 m,边掘边支。
4.2.5 硐室下半部分(标高±0.000 至+4.1 m)
扩刷待相对标高+4.1 m ~+11.1 m 永久支护完成后再进行。扩刷前清运多余碴石,自西向东扩刷,硐室内的旁硐及检修槽同时开挖,边掘边支。
5 实施效果
(1)“中央斜坡导硐法”施工在保障安全施工方面有着最为明显的优势,全过程实现机械撬毛,采用先对拱部进行锚网喷支护,大大降低了“冒顶片帮”的风险,作业过程中实现了“0”事故;
(2)“中央斜坡导硐法”在成本控制上也取得不错效果,采用“短掘短支”能最有效的保护岩石不被破坏,降低硐室塌方,减少混凝土回填成本,该硐室严格控制塌方量<100 m3;
(3)“中央斜坡导硐法”对于保证大硐室质量也有显著效果,从前期的测量放线、到后期的立柱定位,都保证每一茬炮的技术跟进,在整个硐室的掘进过程中,仅存在小部分岩石塌方造成的硐室超挖,硐室扩刷质量良好。
6 结论
(1)“中央斜坡导硐法”施工适用于应力破坏区深度4 m 以上的情况,斜坡导硐、逐步扩刷能有效防止应力集中发生的岩爆等地压事故;
(2)先拱后墙、小断面变大断面能有效保证全过程的机械撬毛,真正实现机械化换人,采用斜坡式导硐,实现了全过程的机械化,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中央斜坡导硐法”的斜坡需要硐室满足一定的长度(一般大于35 m),若硐室过短,斜坡坡度较大,无法实现机械施工且人员上下安全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