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泓印学开南宗 一灯相续传无穷

2023-02-02朱琪

中国书法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印学印社印谱

朱琪

编者按:今年,西泠印社迎来建社一百二十年华诞。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西泠印社先后举行社庆大会、社员大会、系列成果展、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回顾历史,西泠印社前辈同仁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传承与开拓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梳理西泠印社创立、壮大以及新世纪以来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社团的定位与组织,社团的机制创新、搭建平台、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编辑期刊等各方面的践行,都有积极的意义。

丁 仁

丁仁(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原名仁友,字子修,一字辅之,以字行,号鹤庐,又号簠叟。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先生出身读书世家,远祖丁国典于梅东里建『八千卷楼』藏书。祖丁申、叔祖丁丙于庚辛浙变后重建文澜阁,收拾丛残,编刊地方文献,又汇集浙地文献、书画、印章,对杭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厥功至伟。父丁立诚在其父辈收集丁敬印章的基础上增收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印章合为『西泠八家』。

家风濡染之下,先生『始成童,即喜阅前人刻印』。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与叶铭于西湖丁家山筑舍读书,过从甚密。又常与王禔等于人倚楼鉴赏藏印,编钤家藏『西泠八家』印谱,众人『慨然有感印之将湮没也』。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先生将数峰阁之侧祖产荒地献出,与叶铭、王禔筹建西泠印社,吴隐则由沪遥通声闻,以张其事。翌年于孤山之阳建仰贤亭,行祀典之风。故『西泠八家』为『浙派』篆刻渊薮,因印派而结印社,丁氏实为主导。

创社之后,先生劬劳社务。一九一二年梓行《西泠印社同人诗》;一九一三年九月西泠印社开社,先生造庐延请吴昌硕,并公推为社长;一九一四年,集二十八印人画像勒石于仰贤亭壁;一九一五年与叶铭、王禔同编《西泠印社志》;一九一六至一九二0年,在印社内整理摹刻丁敬手迹《砚林诗墨》;一九二一年,得人形石于九曜山之阴,乃建造丁敬像;一九二二年,将所得白堤锦带桥旧石栏移架小龙泓洞闲泉、文泉之间,为印社添一胜迹;一九二三年,斥资建鹤庐,永为社产,不私所有;参与赎回汉三老石碑永存印社;建入口半坡石坊并撰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一九二四年,造邓石如像。一九四九年清明,抱病参加西泠印社集会,回沪后病加重,于七月十二日病故于家中。临殁犹心系印社,托王禔关照,并嘱以可献社于共产党之语,足见大义。

先生与弟丁三在创制聚珍仿宋字体,创办聚珍仿宋印书局并自任经理,一九二一年转让于中华书局,监造印行《四部备要》,所印书籍可与明清翻宋精椠媲美,为时称赏。又历任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部主任、古书部主任、中华书局监察。一九三四年协助出版《现代篆刻》九集,为现代印学重要文献。

先生中年后诗、书、画、印全面发展,书宗甲骨文、金文,工致妍美。尤肆力于彼时新发现的甲骨文创作与研究,侧重于艺术运用,尝辑《商卜文集联》,堪称『顶流』。五十岁后壮游雁山、太华、开封、洛阳、金华、宜兴、天台、黄山、白岳等地,广涉十余省,所到必以诗记咏,并以甲骨文写成长卷《游水观山集》。四十六岁始习画梅,又擅绘松柏、蔬果,引入西洋水粉技法和意韵,设色妍雅明丽,所绘必题联句或诗词,独具一格。

先生精研印学,继承先人遗志,辑藏『西泠八家』印章五百余方,详考其受主与流传,又藏古印甚富,勤传于谱。治印远宗秦汉,近师浙派,罗榘赞『奏刀结字,有陈(秋堂)、赵(次闲)遗意』。所作印式多元,刀法精细,风格朴茂整饬,惜极少奏刀,印作存世稀少。入室弟子梁友三,此外汪开年、吴振平、丁机平、丁政平等皆承指授。生前编有《丁氏八家印选》《杭郡印辑》《石刻龙泓遗翰》《丁氏秦汉印绪》《观水游山集》《明清名贤手翰真迹》《悲盦賸墨》《鹤庐诗词稿》《鹤庐题画集》《商卜文集联》,又与俞人萃、葛昌楹、高时敷各出藏印,同编《丁丑劫余印存》。

吴隐

吴隐(一八六七—一九二二),原名金培,字石潜,号遯庵,五十岁改字潜泉,斋名籑籀簃。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先生性孝友诚笃,少年老成。以家贫,负笈来杭,与叶铭同学于戴以恒碑版铺,并借居叶家,因成莫逆之交。后出游上海,以铁耕置薄产。

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與丁仁、叶铭、王禔发起创设西泠印社,先生同时开设店肆于上海,亦名『西泠印社』,发行印谱及有关印学书籍,为近代首家印学图书出版机构。一九一二年,与丁仁、王禔、叶铭、唐源邺等向杭县知事呈文保护西泠印社。

先生热心印社建设, 十年间捐资近五百洋。一九一四年西泠印社开社,力荐吴昌硕出任社长;一九一五年于丁仁所捐社址左侧新购土地捐与印社扩大规模,建遯庵,凿潜泉,吴昌硕为题铭;一九一九年构鉴亭;一九二四年建华严经塔。又味印亭、岁青岩,皆其不惜斥私财营之。他如还朴精庐、观乐楼等,则谋诸族人出资兴建,并举舍于社而永不私有。一九二一年与印社同人六十余人集资赎回《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安置于西泠印社,与社藏北魏、元明墓志石刻等并筑石室永久保存。

先生性好读书,尝以平生未能多读书而进于学者为憾,乃从缪荃孙习目录之学。毕生购书、编书不辍,创新仿宋活椠排印丛籍。一九二0年网罗顾湘《篆学琐著》失收印学论著及近人所著,辑成《遯盦印学丛书》二十五种;一九二一年辑成《遯盦金石丛书》,收录稀见金石典籍十五种。又大力革新印谱制作方法,倡制锌版钤印,所制仅下原钤印谱一等,为普及传播印艺贡献甚巨,为艺苑所见称。其余钤辑印谱、出版碑帖、画册及各类书籍无算。

先生善于经营联络,以西泠印社书籍、文房经营之便,广交四海名士,在学术与商业两方面奠定深厚基础,为印社之宣传与发展擘画版图。又笃于敬宗睦族之念,春秋必返棹展其祠墓,手辑支谱梓行之。此风延及印社,祭祀、修史,成为『西泠印社中人』职志。

先生嗜金石,工书画,擅篆隶,尤精印学,收藏历代古印及名家篆刻甚富。以所藏及商借印章,分类汇辑钤拓成谱行世。精拓印文,并及旁款,集古今之大成,为未有之巨观。先生篆刻宗秦汉及浙派,以工稳朴茂见长,复得吴昌硕示以钝刀中锋诀,高古苍粹,迥异流俗。吴缶老称许『于秦汉以外,能得三代古玺遗意。』

先生精于调制印色,所制『潜泉印泥』远销海外,吴缶老亲为题名、订润,吴待秋绘图,王国维、叶德辉、郑孝胥、况周颐等题诗赞誉,又著有《印泥阐秘》。夫人孙锦亦工篆刻,子吴熊(幼潜)、吴珑(振平)能传其业。生平辑印谱有《遯庵印存》《周秦古玺》《遯庵秦汉古铜印谱》《遯庵集古印存》《遯庵秦汉印选》《秦汉百寿印聚》《籑籀簃古玺选》《浙西四家印谱》《鸳湖四山印谱》《缶庐印存》《吴石潜印存》《吴石潜摹印集存》等。另辑有《遯盦古陶存》《遯盦古镜存》《遯盦瓦当存》《遯盦古泉存》《印人画像》《古今楹联汇刻》等。

王禔

王禔(一八八0—一九九0),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为禔,号福庵(福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别署锄石农、屈瓠、印傭、罗刹江民、石奴等,七十后自号持默老人、持默居士,斋名游艺室、苦晚斋、春住楼、麋砚斋等。

先世为琅琊王氏分支,祖王言为嘉庆举人,父王同乃光绪进士。先生自幼在父兄濡染之下笃好金石翰墨,自云:『余年十二即解爱好印章,见汪(启淑)丁(敬身)两氏印谱,辄心仪焉。』先生与丁仁为总角之交,初任教于钱塘县学堂(原崇文书院)。一九0四年与丁仁、叶铭、吴隐筹划创立西泠印社,是年先生二十五岁。先生究心小学,年二十七著《说文部属检异》,三十七岁撰《麋研斋作篆通假》,为日后取得卓然的书法、篆刻艺术成就奠定基础。一九一八年吴昌硕为先生订润例,赞其『博通籀史,精研训诂』。

先生精算术、测绘,早年服务于沪杭铁路局、湘鄂铁路局。一九二0年受聘于北京临时政府印铸局任技正,一九二一年与易孺等人组成冰社。一九二四年应『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聘请,出任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并参与《金薤留珍》的钤拓。这一时期,还应金城之聘为『中国画学研究会』顾问,受庄严之请担任『圆台印社』导师。

一九二七年,先生自北京至武汉,又因『宁汉合流』至南京。在任职于南京政府印铸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之玺』即由先生篆文监制。先生因奔走半生而生退隐之志,于一九三0年冬正式辞职,定居上海,以鬻书鬻印供养家人。其退隐之后的职业书法、篆刻家经历,为近现代篆刻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作品与素材。一九三七年后定居上海四明新村,此际日本侵华,山河破碎,先生忧国忧民,常以篆刻闲章明志遣怀,此际亦为其篆刻艺术最成熟阶段。一九四五年,先生将《福庵印稿》七十八册捐赠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一九四七年,与刘海粟、唐云、贺天健等发起创立上海美术会。此后,由于衰年目力不济等原因,先生篆刻日少,渐而封刀,一九四九年后基本只书不刻,故晚年印作凤毛麟角。

一九四九年后,先生受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受聘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九五九年,先生将毕生篆刻精品三百余方捐赠上海市文管会(转归上海博物馆)。一九六0年三月二日,病逝于四明新村,后安葬于杭州南山公墓。一九六四年,遗孀朱娴秉承先生遗愿,将家藏书画、印章、印谱、碑帖等八百八十七件,悉数捐献给西泠印社。

先生以篆刻享誉,承继浙派遗绪,存亡继绝,有振兴开派之功,堪称一代宗师。他性情平和宽厚,乐于奖掖后学,其弟子有吴仲坰、韩登安、顿立夫、吴朴堂、魏滋康、沈受觉、高式熊、江成之、谈月色、徐植、王京盙、王一羽、汪新士、石学鸿、冒怀苏、万灵蕤、周志蠡等人,次子士增耳濡目染,篆刻亦佳。此外私淑与再传弟子众多,印风开枝散叶,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

先生平生笔耕不辍,书法能综众长,工大小二篆,隶法精严。大篆得力于金文、石鼓文,玉箸篆尤为世称道,篆书《说文部首》流传甚广,为习篆者入门典范。楷法熔铸魏碑而有《龙藏寺碑》风韵,行笔凝涩不滑,于婉劲中见苍浑,书风典雅清隽而具书卷气。篆刻根源浙派,钱塘钟以敬与先生情介师友之间,先生受其启蒙与影响极大,而又能博采古今各家之长,融会新出金石文字,一改浙派篆刻之粗厉,转向工致流美,形成典雅清丽、醇厚蕴藉的艺术风格,多字细朱文印为近世第一,后人有『新浙派』之目。同时,作为文人篆刻最突出的典型,浙派篆刻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与情感内涵,也为先生继承,于印文内容与边款中反映甚明。生前所辑印谱有《福庵藏印》《麋研斋印存》(又重辑本、重辑本续)《福厂印稿》等。

先生系西泠印社创始人中唯一历经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之长老,也是西泠印社继吴昌硕之后篆刻艺术之高峰。创社之初,小盘谷即先生动员至交李庸捐赠而归社产。又多次在印社存亡危急之际,与丁仁、吴隐、叶铭、唐源邺等人呈文地方政府保护西泠印社。新中国成立后居沪遥领,主持修撰《西泠印社志稿》,倡导组织汇刻《西泠印社胜迹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等,对建设西泠印社厥功至伟。

叶铭

叶铭(一八六七—一九四八) , 原名为鑫,又名铭,字品三,号盘新、叶舟,室名铁华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新州村)。父希培,江苏候补巡检,能诗善画。先生自幼失怙,无力读书,早年与吴隐同学于戴以恒碑版铺,乃习镌碑、篆刻,艺成,以铁笔润资藉供菽水。早年与吴隐摹刻《小长芦馆集帖》于上海。其刻碑尚存《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记》《龙游知县高英实政记碑》《重铸岳鄂王墓前四铁像记》《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等。

清末新学盛行,先生有感印学之将湮没,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与吴隐、丁仁、王禔创立西泠印社。长年居杭主持西泠印社日常事务,如监造平厅、仰贤亭石桌、汉三老石室等,又倡议构建石交亭,为建设西泠印社隐闲楼、题襟馆等处捐资捐物,不遗余力。一九一五年,先生出个人三十余年积蓄,购杭州紫城巷宅地,改建旅杭叶氏家庙,并『呈县立案,以杜变更』,撰《紫城家庙记》,子良材、良本双钩上石。所得书画、典籍多贮于此,钤以『泉唐紫城叶氏家庙为铭所藏金石书画印』,供族人阅览。

一九一六年早期社员李叔同欲行断食实验,即与叶铭、丁仁等商定借居虎跑寺。李叔同一九一八年出家,捐自用印于西泠印社,叶铭于鸿雪径石壁凿窟庋藏,识以『印藏』并纪其事。一九二九年浙江省举办『西湖博览会』,西泠印社被列为西博会卫生馆,先生任金石部主任。先生又重印社史料保存与祭祀传承,倡议春、秋雅集,与丁仁、王禔同编《西泠印社志》,编纂《西泠印社小志》《西泠印社同人录》《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纪念刊》等。

抗战中,藏身余杭仁和,暗中与叶氏一族保护印社。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重修印社,与丁仁、王禔等商议邀请马衡出任西泠印社社长。次年,以耄耋之龄筹划补行西泠印社创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一九四八年卒于杭州。一生爱社、护社、存史,功德无量。

先生平生醉心金石文字之学,注重金石文献收集。尝手录王禔藏唐《拪先茔记》拓本释文,讨论考释『拪』字及碑文甚详。又于一九二六年、一九三四年两度返里扫墓访碑,仿黄易访碑纪事体例,撰《徽州访碑记》,又广邀名家绘《歙县访碑图》,吴昌硕为题诗。先生精传拓,丁仁辑《杭郡印辑》、王禔辑《福庵藏印》,皆由其钤拓,王世《治印杂说》曾传其法。又精印学,尝撰《赵撝叔印谱序》,首倡『印中求印,尤必印外求印』之论,为印学理论中继『印宗秦汉』『印从书出』之后又一圭臬。此说非精研金石之学者不能得出。

先生书擅篆隶,结体平实谨严,用笔浑厚凝练,得淳古风貌。治印宗法秦汉,于古玺、汉印、元朱文及皖、浙诸家,皆悉心摹习,融会贯通。晚年治元朱文、战国小玺,朴雅自然,富金石气。书印遗迹今藏于西泠印社者,如仰贤亭『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后山石坊『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联句尤脍炙人口。后世能学其印者有陈兼善(达夫)等。

生平著有《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歙县金石志》《叶氏印谱存目》《金石书目》《说文书目》《浙江石刻石师录》(《五朝镌刻墓志碑铭石师姓氏录》)《西泠印社小志》等,辑有《国朝画家书小传》《铁华庵印选》《铁华庵印集》《松石庐印汇》《红楼梦人名西厢记词句印玩》《列仙印玩》《叶舟所见印偶存》《西泠四家印谱》(摹刻本)等印谱。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印学印社印谱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金石为谊
——北大校友书画协会·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古意盎然说印谱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李澍周
特殊的“古籍”
李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