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2-02林忠华

国际公关 2023年2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水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温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在对温州国家高新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温州国家高新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务院于2020年出台 《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新区要坚持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近年来,温州国家高新区聚焦浙南科创高地、科创新城建设,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10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68位,实现持续 “进等升位”,有效引领温州科创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温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

(一)科创能级跨越提升

1.创新平台提质增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进共建国科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 (温州) 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12家,[1]获批浙江省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带动落地科创企业 (项目) 近200家。

2.孵化平台提档升级。入选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建成各类科技孵化载体35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众创空间)6家。文昌创客小镇获年度省级特色小镇考评优秀等级,温州国家高新区创服中心连续七年获评A类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3.開放平台加速构建。与上海嘉定菊园新区、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前孵化器、飞地实验室等,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和创新券互兑机制,实现两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与龙港、苍南等市内山区县开展战略合作,投用温州国家高新区龙港分园、龙湾—苍南山海协作总部经济园等。

(二)产业结构迭代升级

1.数字经济领域。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级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签约落地DXC Technology、北斗产业基地等项目。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5.6%。

2.智能装备领域。伟明高端环保产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信唐智芯自主研制的高频声波滤波器实现国产芯片替代。2021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37.78亿元,同比增长14.4%。

3.生命健康领域。中国眼谷引入眼健康专项投资基金12亿元,落地眼健康项目115个,入选2021年 “科创中国”浙江创新基地,眼谷特色小镇获批建设省级特色小镇。2021年,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28.69亿元,同比增长22.8%。

4.新能源领域。落地投资300亿元的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瑞浦能源有限公司产值突破20亿元;麦田能源有限公司产值突破5亿元。2021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同比增长14.4%。

(三)企业能级显著增强

1.科技企业加速培育。实施科技企业 “双倍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构建 “孵化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3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 362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18家。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研发机构409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 (研发中心)142家,推动研发机构设置率达64.7%。

3.标志性成果加速产出。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的重点细分领域,发布制造业领域 “卡脖子”科技攻关百项榜单,以揭榜挂帅形式立项 “卡脖子”项目12项、创新联合体项目2项。

(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1.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深化 “510计划”和 “瓯越工匠行动”,布局建设8个海内外人才联络站、5个驻外专班、7个大学生创业园和11个 “家燕归巢”学子联盟。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全球挑战赛和 “双线招才月”活动,近三年累计引入高层次人才896人、青年大学生5.8万人,培育高技能人才1.31万人。

2.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落地。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溯源保护体系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一件事”改革系统集成,争取省市级数字化改革试点21个,形成理论研究成果2篇。“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入选2021年度全国创新改革任务试点。

3.科技服务能力加速提升。依托温州科技大市场、温州知识产权大港湾和科技金融中心三大平台,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科技查新温州分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温州基地落地运营,投用全市首个知识产权大港湾专利馆。

二、温州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引领力不足

温州国家高新区位列全国第68位,远落后于同省份杭州高新区 (第9位)和宁波高新区 (第15位)。部分重点科技指标较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如2020年温州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4.6%,远低于宁波高新区的90%、杭州高新区的95%以上。

(二)动能转换原动力不足

产业整体发展层级偏低,以阀门、不锈钢、制笔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较少,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规模大、品牌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自主创新支撑力不足

近年来,全区虽引进了国科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杭电温州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但多数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在创新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服务等方面成效尚未显现,创新资源优势暂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改革创新突破力不足

虽然已构建起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但缺少对应实施细则、工作指南等,导致部分政策兑现进程缓慢。科技服务业务整体规模偏小,专业化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依然存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温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构建一流平台体系

1.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立足高新区产业发展,按照 “一产业一机构”要求,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瓯江实验室顶层设计,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再生调控和眼脑健康创新平台。用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十个一”工作举措,引导国科温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激发平台活力,转化落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高功率激光智能制造系统、激光精密制造成套装备、高性能激光器与光电器件等三大方向,高质量推进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完善 “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发中心—市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鼓励重点企业独立或联合共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高新区规上企业创新技术与研发设计部门全覆盖。

3.加快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大孵化集群战略,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培育需要,系统构建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孵化育成体系,[3]加速推进中国数安港、中国眼谷等 “一港五谷”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载体。提升孵化器运营管理水平,大力招引专业运营机构参与管理,拓展商业模式概念验证、技术链接等高端孵化服务。优化孵化载体内外公共设施建设,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强化主导产业培育

1.构建多元产业发展体系。深化 “链长制”,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生命健康领域,依托瓯江实验室、中国眼谷等平台,聚焦 “医药”“医械”“优势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浙南闽东赣东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在智能装备领域,依托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新光谷等平台,聚焦精密成型装备、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打造智能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领域,依托光子集成 (温州) 创新研究院、国际云软件谷等平台,加快形成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等三大标志性产业链。

2.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 “森林”计划,重点筛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成为省科技领军 (小巨人) 企业。深入推进 “双迈进”计划,大力扶持规上企业全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上规。深化实施 “雄鹰行动”,对标培育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入落实 “雏鹰行动”,引导企业持续打磨和迭代产品,走 “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3.攻坚 “卡脖子”核心技术。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 “双尖双领”等计划,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 “四张清单”,充分发挥瓯江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等本地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作用,推进原始創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创新载体,以温州新光谷为重要平台,积极推广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推动传统企业转变落后陈旧生产方式。

(三)实施高水平人才招引计划

1.积极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重点在眼视光、激光光电等若干细分领域,研究绘制全球高层次人才地图,精准实施 “瓯越英才”“瓯越鲲鹏计划”等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举措,引进培育一批 “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2]行业领军人才等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全国顶尖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2.培育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全新人才体系等系列青年人才培育壮大专项计划,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校、重点企业等建设一批青年人才培养载体,传帮带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建立青年杰出人才后备库,支持参与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建立赛会招才机制,定期举办全球青年科技英才峰会、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推动开展 “人才+资本”“人才+企业家”“人才+团队”等多形式合作,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团队集聚。

3.引培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布局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面向主要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引进海外工程师。推动重点产业技术骨干人才引育,依托优势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探索 “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建设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名师带徒、拜师学艺等形式,推动技能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引导在温高校院所联合企业打造职业教育集团 (联盟),共培技能人才、共建合作平台、共定技能标准。

(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1.打造最优科技金融环境。按照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规律,系统构建覆盖初创、成长和成熟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实施差异化的授信和考核机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探索适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加快大罗山基金村建设,[3]围绕初创、成长和成熟型科技创新企业不同融资需求,引进培育天使投资人、公司型或合伙型创业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各类民营股权投资群体。

2.打造最优服务环境。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简化办事程序,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政策资源供给。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完善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深化 “三服务”,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提升企业积聚人才、主动创新的力度。

3.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坚持 “三生融合”,完善高新区教育科研、商业服务、文体娱乐、医疗卫生、人才住房等现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以破解东部交通堵点为目标,加快跨园区大通道建设,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具有国际化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环境的韧性智慧园区宜居城区。

四、结束语

温州国家高新区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发展 “高”和 “新”的嘱托,按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推动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推进开放创新与协同合作,打造形成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

参考文献:

[1] 周一富.加快创新资源集聚 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J].今日科技,2022(08):12-13.

[2]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 “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3(06):17-24.

[3]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八大抓手”全面融入省 “315”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J].温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23(04):2-10.

作者简介: 林忠华,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高新区、科创走廊建设。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