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2023-02-02彭雅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问卷职业农村

彭雅婷 ,沈 玲 ,阳 晗

(1.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600;2.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战略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逐步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并以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宗旨,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创新[1]。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改革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这迫切需要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和乡情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既是农村职业教育履行社会担当的体现,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紧跟时代脚步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更是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研目的

课题的研究需要通过数据支撑,为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特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职工版,问卷内容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人才培养现状、大学生农村就业意向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梳理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本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1.2 调研对象

本次根据学生和教师现实情况制定两套问卷,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湖南省职业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层面的学生,另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是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务部门负责人等教师和行政人员。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本次调查对象是6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样本发放包括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本次调研借助问卷星平台共回收学生问卷878份,其中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为99.20%;发放教师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为100.00%。

1.3 调查方式及内容

根据研究需求,本次调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分为线上问卷调查以及线下现场访谈两种方式。本次发放的学生调查问卷主要分为3个层面:一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等在内的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二是通过了解乡村振兴的渠道、双向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满意度等来调查大学生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现状;三是从就业意向、工作选择因素等方面来调查大学生的乡村就业意向,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类型题目。本次发放的教师调查问卷主要分为2个层面:一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院校地理位置、担任职务等在内的关于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二是通过是否将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乡村就业政策的培训等来调查教师对农村人才培养的现状。而现场访谈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是随机抽查在校生,调查其所在高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情况;另一方面是与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沟通交流,了解其所在高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特色和制约因素。

1.4 数据分析

问卷星网站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记录与统计,并可按每个答题选项进行数据筛选和查询,保证了本次调研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对问卷进行检查之后,对所有从问卷中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并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和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制问卷统计数据和现场访谈结果,并根据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现状、大学生农村就业意向3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为了增加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笔者特对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进行调研,以期真实反映高职院校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状况。结果显示,男女比例分别为32.95%、67.05%;就读年级分别为大一16.07%、大二34.44%、大三49.48%;被调查者多来自农村,占比83.12%,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比16.88%;自评家庭经济情况时,0.46%自评为高水平,56.72%自评为中等水平,42.82%自评为低水平;31.34%的大学生家庭成员之中有人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如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等工作,68.66%的大学生家庭成员之中没人从事涉农工作,具体见表1。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年龄以 35岁以下为主(50.00%),其次是 35~55岁(35.42%),55岁以上占14.58%;所在院校地理位置城市和农村占比分别为72.92%和27.08%;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情况,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分别为思政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务部门负责人,分别占10.42%、25.00%、29.17%、35.42%。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生)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tudent)

表2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教师)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teacher)

2.2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情况和培养现状

学生和教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可较为真实地反映农村职业教育基本状况。调查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渠道比较多元,分别为新闻媒体(95.87%)、课堂(67.51%)、实践活动(48.34%)、志愿服务(32.61%);据学生反映,学校关于乡村就业政策的培训较少,经常开展的只占17.11%,绝大多数学校偶尔开展相关培训(47.07%),而29.62%的学校很少开展,更有6.20%的学校从不开展此类培训;24.45%的学生表示学校有与乡村企业的双向培养,30.08%的学生表示没有,还有45.46%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关于乡村振兴教育活动开展状况和参与热情的调查中,23.77%的学生表示有很多相关教育,并且积极参与其中,22.62%的学生表示有很多乡村教育活动,但是参与较少,其他学生表示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并不多;63.95%的学生认为目前乡村振兴教育缺乏,36.05%的学生认为不缺乏;40.64%的学生表示满意乡村振兴课程,22.1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还有37.20%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表3 认知情况和培养现状(学生)Table 3 Knowledge ang cultivation(student)

由此看来,目前高校开展乡村就业政策的相关培训不多,有部分学生不了解是否有与乡村企业的双向培养,尽管学校开展了乡村振兴教育活动,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只有40.64%的学生表示满意目前的乡村振兴教育课程。

39.58%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发了符合农村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他教师表示没有或者不确定;大多数(52.08%)教师表示学校偶尔有乡村就业政策培训,经常有培训的仅占25.00%,很少有此类培训的占18.75%,4.17%的教师反映从未开展过此类培训;93.75%的教师表示学校有与乡村企业的双向培养,6.25%的教师表示没有;70.83%的教师表示学校把乡村振兴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而29.17%的教师表示目前没有纳入;而在课堂上经常、偶尔、很少涉及乡村振兴教育的教师分别占35.42%、62.50%、2.08%;学校的乡村振兴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管教师(37.50%)、就业指导课教师(27.08%)、思政课教师(25.00%)、其他教师(8.33%)以及教务部门(2.08%);64.58%的教师认为目前乡村振兴教育缺乏,但也有35.42%认为不缺乏,具体见表4。在深度访谈中,有教师表示目前乡村振兴教育的开展不够多元,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离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可见,大多数高校有农村就业政策培训、有与乡村企业的双向培养,并且将乡村振兴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课堂上涉及乡村振兴教育的内容不多,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管教师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尚未形成合力。

表4 认知情况和培养现状(教师)Table 4 Knowledge ang cultivation(teacher)

2.3 大学生工作选择和就业意向

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意向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能反映高职院校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实效性[2]。高职院校大学生工作选择和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5。有50.29%与25.03%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本地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只有16.53%的大学生希望去农村发展,其他学生表示不确定;而选择工作的因素基于专业基础、政策因素、发展因素、爱好因素、其他因素的学生分别占77.38%、50.75%、69.69%、54.99%、21.81%;在调查学生乡村就业意愿时,17.3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4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还有39.15%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而不愿意到乡村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按照不愿意程度依次为可选择岗位少、薪酬低、其他、家庭不支持、无法适应乡村生活、没有成就感,分别占62.91%、55.63%、19.21%、17.88%、14.57%、12.58%。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愿意去乡村发展的较少,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不确定,比较迷茫。大学生不愿意去乡村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岗位少、薪酬低和其他多种因素。

表5 大学生工作选择和就业意向Table 5 Students' choice and empbyed intention

3 讨论

3.1 乡村振兴教育活动实效性不强

乡村振兴系列教育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根植文化、明确认识,但是76.23%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的乡村振兴活动不多或者自己意愿不强所以参与较少。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后发现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乡村振兴教育活动的宣传较少、创新性不够。高职院校设计的乡村振兴活动注重形式政策的教授,未深入挖掘乡村元素并进行引导和细化,且较少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门针对乡村振兴教育系列活动的宣传,难以在高校形成良好的乡村振兴教育氛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教育内容相对落后。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住房、交通、电力、能源、产业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这就要求乡村振兴教育要及时、科学、全面地更新内容。但是现行的乡村振兴教育内容比较陈旧,学生还停留在乡村落后、封闭的刻板印象中,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

3.2 乡村振兴教育未形成合力

加强乡村振兴教育校内校外合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调研显示,乡村振兴教育主要依靠学管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尚未形成教育合力。主要体现在校内校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内的乡村振兴教育队伍明显薄弱,没有制定相应的乡村振兴教师编制标准,也没有相关的后勤保障,专项经费较少,尚未形成“校—院—班”逐级落实的队伍合力。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仍未很好地融入学校的乡村振兴教育,三者之间未形成合作、联动的关系,导致乡村振兴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3 大学生乡村就业意向偏低

只有增加大学生乡村服务的意愿,才能提升乡村振兴的“生命力”。56.4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或者不确定去乡村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乡村仍然存在偏见,有些家长不愿意学生去乡村就业,大学生乡村就业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二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乡村就业的正确理解,不愿意去乡村或者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跳板,缺乏扎根乡村的意愿;三是大学生对于乡村就业政策不够了解,深度访谈显示大学生对于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准入门槛等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导致就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吸引力不够。

4 建议

4.1 凝聚教育合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战斗力”

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只有凝聚校内、校外教育合力,才能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力”[3]。一方面,要凝聚校内合力,建立一支以就业指导教师、思政教师、学管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为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为补充的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还要发挥兼职队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要利用大数据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效进行分析和指导。另一方面,不仅要在校内汇聚合力,还要在校外汇聚合力。从调研结果可知,有部分家长不支持大学生去乡村就业,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时进行,而且目标、方向一致,从而产生同一方向的教育作用。此外,从调研结果可了解到,学生参加乡村振兴教育活动的比例较低,所以高职院校要与社会搭建服务乡村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受到启发。

4.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精准度

从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入手,注重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培养高质量农村职业教育人才。一方面,立足乡村需求与特色,优化课程目标[4]。高职院校通过田野调查法实时了解农村劳动力供需情况,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需求,与政府、基层、乡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确保课程目标设定可靠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农村实际需求,还要彰显专业特色,实现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共赢。另一方面,均衡与自主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将农村职业教育目标转化为社会成果,因此,要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与隐性课的均衡发展,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

4.3 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

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5]。首先,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育与引导”“大学生与职业农民的碰撞”等线上征文、研讨活动,以此来实现高校农村职业教育由虚到实、由线下到线上、由群体到个人的有效转变;其次,通过积极建立相关网站、公众号、抖音号等方式构建新媒体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平台体系,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需求,实现新媒体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再其次,通过积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推广制度、建立新媒体监管队伍来对高校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导向、质量的全面监管;最后,通过制定系统新媒体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方案,从高校党委层面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教学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责任分工,从“人、财、物”上充分保障高校线上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行。

4.4 校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联动性

高职院校要从乡村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出发,深刻了解校乡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乡村人才上发挥的作用。其一,职业院校应多汲取农村专家的意见,由学校与合作乡村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践安排、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二,要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应本着“诚信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好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让这些基地真正成为学校师生深入农村、熟知乡情、培养技能的重要平台。其三,农村要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校乡合作的理想境界是学校和农村的积极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学校提供师资、科研、校舍、师资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学;农村则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和技术指导,并由专家、基层人才负责专业课的教学。

猜你喜欢

问卷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