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心理的解构与重建
2023-02-01杨红丽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
杨红丽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
写作是一种利用潜在思维进行的创造,心理学认为,创造的重要成分在于迷恋和目的性,迷恋和目的性是驱动潜在思维的原动力,人们常常受困于原动力的出现时机,而高考作文有着特殊的创作场景,从何处得到创作的原动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也知道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在考场中临时发挥遇到困难,虽然经过几轮复习和多次考场作文指导,但收效甚微。其实,按照高考要求把作文写好,不外乎聚焦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而这两者都关系到学生内在的写作心理,把写作心理的问题解决了,写作训练就会事半功倍。
一、高中生写作心理的本源探讨
写作心理的核心是思维,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给思维下了这样的定义:思维是由观察到的事物推断出另一种事物,并根据该观察得到根据或证明,最终形成信念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又是思维的桥梁,人类用语言概括事物的特质,又用这些语言进行存储,最终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训练形成自己的信念。
写作是思维结果的逆向表达,是对内在的语言进行外化。写作心理就是在思维逆向表达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控制情绪,调试思维模式,展现创造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完成既定的写作任务时的心理状态。高考作文,乃至任何考场作文,无一不是依循这一思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考核。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海耶斯·弗劳尔模型”就已经诞生,该模型的诞生标志着对写作心理的研究总体上趋于成熟,该模型将写作看作是一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由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三部分组成,任务环境就是写作的具体任务和可供利用的内外部资料,包含高考作文的支撑性材料和学生已经保存在头脑中的已有材料。长时记忆是指与写作有关的三个要素,即主题、对象和文章组织的方法,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而写作的瞬时记忆包含构思、转译(换)和检查三个过程,构思是指对整个文章的架构,即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观念内容的产出和组织,从各方面提取适合于写作任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统合成对任务的回应。转译(换)是将头脑中的写作构思转译成书面文字,由头脑中的语言转译为具体语言,是对观念的高层次输出,也包含低层次的陈述性知识的输出。检查就是对产出内容进行调适与修改,矫正其中的不足,使其趋于完善。
具体的写作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思维活动是交错开展综合运行的,并不会存在单独发生的单一机制。
由写作心理建构而来的写作过程理论着重讨论四个问题:一是写作者的能力结构;二是对写作的认知程度;三是写作评价体系;四是写作的影响因素。就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构而言,学生通过12 年的学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从多个维度达到作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如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就写作认知而言,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写好高考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而高考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也不需要过多的关注。
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影响因素,写作心理直接干扰写作结果的输出,从头至尾对写作产生影响,写作心理积极,写作效果就好,写作心理消极,写作结果就反向发展。积极的写作心理会对写作目标进行高度预设,学生会将自己的作文写得尽可能与高考评价要求吻合;积极心理帮助学生输出多样化的语言,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我;积极心理对低层次陈述性知识的加工实现自动化,如对篇章结构、标点符号的考虑已经完全融入写作,不会再单独花时间进行修改。
二、高中生写作心理的结构
从生理上讲,高中生的大脑结构已经趋于成人,大脑皮层趋于定形,神经纤维的数量接近成人水平,神经细胞的功能也趋于完善,大脑对各种信息的分类和加工处理及时有效,神经活动机制趋于平稳,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输出有物质基础。
(一)从思维特点上讲
高中生的自我心理有强烈的自主性,其言行经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格外关注周遭人事对自己的定位与评价,这种强烈的自主性唤醒学生的元思维能力,更加关注思维与行为的流程和目的,对高考作文来说,则更深入思考高考作文的目的与意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掌控,但因为认知不完善又极具风险性。高中生思维活跃,虽然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但其能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协调和感知,获得海量的感性信息。通过思维加工,开始逐步完善形象思维,对事物的描摹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提升抽象思维,对事理的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增强;锤炼逻辑思维,能基本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能用简单规律进行逐层分析、过程推演和结果论证;激发创造思维,敢于打破常规,对内容和形式进行重组,能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创造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敏锐而独特。
(二)从认知能力来看
高中生依然遵循以感觉为开端的认知路径,通过感觉感受外部环境,接触人与事获得相应的体验,自省内心形成观念,因此,高中生在没有经过系统思维训练前,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其作文能力和水平的起点就是对外部事物进行浅表式描摹或对事件进行简单记录和再现。随着高考到来,考试的各种要求又不断刺激学生的知觉,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更新,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将两者进行融合,自我整理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因此,高中生的作文呈现出一定的写作技巧,内容安排开始注重条理性,情感表达开始渐入内心深处,灵敏而细腻。
(三)从观察能力上考量
观察是高级别的心理知觉,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必备过程,通过观察,会获得比一般感觉更完整、更生动、更细致的事实。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弱于成人,观察点通常在电光石火间的一些现象,以及现象和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但因未受思维定式和偏见的影响,在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能保持观察的纯洁性和视角的独特性,具有初步辨别优劣、鉴别善恶、平稳利弊、区别真假的能力,真诚而宝贵。
(四)从情绪表达上观察
情绪是身心的外在表现,写作情绪影响到知觉的选择和认知的深浅,关乎观察的水平和结果,写作情绪也是高中生作文输出的晴雨表,在情绪保持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通常高中生的作文都会呈现出高昂的激情,学生看问题思维灵敏,文字输出优美、行文流畅,思路清晰,给人向上的力量。但高中生写作情绪极易出现两极分化,在严峻的高考形势下,学生如对高考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扎实的作文知识储备,对相关材料观察不认真仔细,极易在作文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再从写作情感上比较,高中生已经初步获得人类活动的高级情感,道德感和审美感达到较高水平,对家与国的认知,对责任与担当的看法,对进步与落后的评判,以及因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唤起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都散发着道德的光辉。而从审美上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追求、审美结果都能在学生的作文中一一窥探,高中生情感历程随个人的情感状态迁移到写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面貌会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灵动而和谐。
三、影响写作心理的关键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写作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性,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在高考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通过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观察的结果
观察是一切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高考考场中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非常优秀的考场作文,就要求学生平时要进行大量的观察。通过观察,积累起能够支撑自己进行清晰表达的素材,通过观察,对纷繁芜杂的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加工,有意识地过滤干扰性材料,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和鉴别能力。无数知名作家的创作都验证了观察的重要性。黑格尔说,“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这个明确的内容就是对生活进行大量反复的观察。
(二)学生的思维品质
不同的思维品质影响对观察材料进行加工的结果,也影响学生考场作文的质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即思维要深刻、敏捷、灵活、批判和独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灵活地处理观察材料,能根据考试要求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增强自我意识,挣脱固有的藩篱,见别人所不见,在合乎规则的前提下写别人所不写。另外,还要关注由独特的个体而产生的写作认知的差异,低认知导致低水平,学生的低认知导致学生在复习备考阶段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寻找高分捷径和投机取巧上,没把高考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清楚和全面。
(三)学生的写作情绪
消极的写作情绪会压抑学生的心情,增添无限的焦虑,干扰学生投入写作的进程,助长学生的畏难心理和侥幸心理,致使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愿意对文题进行深度审视,不愿意有效组织已有材料对题目要求进行回应,也不愿意探寻实现清晰表达的路径,而且,由于考试作文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存在经常性习得性无助,缺乏创造的激情,更没有保持深入提高作文水平的热情,最终结果,要么是将以前已经写熟的材料生搬硬套地用于高考作文,要么是蜻蜓点水式地对写作要求进行回应,更有甚者,抄袭现代文阅读中的材料,作文效果可想而知。
(四)考试的具体情境
受考试特殊性的影响,考生进考场本身就带着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而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耳濡目染关于考场种种言论,内外因素的叠加,更加剧这些情绪,这类情形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看到,这里的情境还包括具体的考试内容,也就是考试的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深,处理能力强,能搭建起文本与个体内部语言的桥梁,学生就能在输出环节流畅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考试任务。
四、学生写作心理的重建策略
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重建学生写作心理,对学生参加高考会有很大的裨益,以下提供几条策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多角度进行观察
我们的学习环境决定高考作文写作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先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我们可以采取间接的观察方式进行观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对高考作文写作训练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推进,要对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还原和再现。对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整理出五本书中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素材,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素材;对学生来说,将老师整理的素材进行分类,重点把控文学类和思辨类,特别是思辨类素材中的论据选择,推理过程和辨析方法,要应知应会。进入高考冲刺阶段,要利用晚自习后半段了解当前的热点事件,补充新鲜的写作素材,重点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事件,要对观察到的事件进行深度加工,便于开阔视野,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采用关键词的方法对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借助关键词法熟练掌握素材的提取和还原。
(二)训练思维方式
训练思维方式的策略有很多,在高考作文复习的全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大致有几个方向。独立思考,独立地对本阶段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发散思维,进行多义联想,在人云亦云中发现别人所不见,得出独到的见解。连续追问,对逻辑思维能力稍弱的同学来说,对相似的观察材料进行连续追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事理的枝叶,直指事理的本源,找到事件的逻辑起点,针对起点得出解决办法,一般来讲,能写到解决办法的程度,已经非常出色了,比如,2022 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其逻辑起点就是“在情境中独创”的问题,在写作时可以参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对独创(创新)进行连续追问,联系现实谈独创之难和解决独创之难的办法。变换说法,对观察到的文学类材料改变叙事角度,或者变换叙述主体叙述,常规的看法或许就会瞬间坍塌,也许会产生新意。
(三)调试写作情绪
对教师来讲,在复习备考阶段除开正常的复习教学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写作情绪进行调适,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支持,改变学生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种种消极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繁重的复习和即将到来的事关人生道路的高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引导,以正面评价为主,可以采用分层分步的思路推进写作教学,重在写作思路分析和篇章结构引领,帮助学生建立考试信心。对学生来说,适当降低对考试和作文写作的预期,紧跟老师的步伐,在老师的指引下加强对高考写作的认识,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建构起写作的知识体系,将写作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逐步适应高考作文的写作节奏,对广大中间水平的同学来说,现阶段的可行方案就是模仿和再创造,模仿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方法,有意识地在每次训练中使用,达到提振信心的目的。
(四)创设写作情境
随着复习节奏的加快和高考的到来,师生都要重视每一次写作训练,要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高考考场写作,珍视练习的体验和结果,并对体验和结果进行必要的反思,认真记录每一次写作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并提出解决办法。重视考试情境中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新高考以来几类试题的作文题目进行梳理,探析新高考背景下作文题目的内在机理,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提纲式写作,形成适应高考作文的肌肉记忆。教师也可以尝试下水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成文过程,给学生积极的引领和示范。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和互评,参照高考作文的评阅方式,模拟阅卷心理对作文进行发展性评价。
总之,要鼓励学生多深入生活,培养超强的观察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升感知和审美能力。教师要明了高考作文的写作心理和干扰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激活并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借助相应的策略对写作心理进行干预,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多方式表达,强化学生的写作获得感,相信,在明年的高考中学生的考试表现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