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控管理中对高频不良事件归因分析与管理对策
2023-02-01张俞华于华季淑娟
张俞华,于华,季淑娟
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中心卫生院护理部,江苏南通 226141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者死亡,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等,可分为预防性不良事件、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能分为7 级,第一级是护理不良事件未发生受到阻止;第二级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但患者并未受到伤害[1];第三级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产生了轻微伤害;第四级为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生中度伤害;以此类推,第七级为死亡。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各个国家医疗工作均会受到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2]。为明确护理人员发生不良事件的根因所在,本研究选取2022 年1—12 月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中心卫生院护理人员40 名作为研究对象,2022 年7—12 月采取护理质控管理模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护理人员40 名,2022 年1—6 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2022 年7—12 月采取护理质控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年龄23~42 岁,平均(31.25±4.36)岁;工作时间0.8~10 年,平均(3.85±0.68)年。管理前后均选择1 000 例患者作为本研究评价的一项基础条件,管理前患者男538 例,女462 例;年龄19~74岁,平均(42.34±4.3)岁;管理后患者男529 例,女471 例;年龄18~73 岁,平均(43.11±2.9)岁。实施护理质控管理前后的护理人员没有变动,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管理模式: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定期组织规范化的专科技能培训并制定好考核计划,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并对应急预案及时补充和完善。
护理质控管理模式:先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并实施护理质控管理措施。(1)归因:①核心制度执行不严谨,护理人员并未按照护理管理制度执行工作,出现发错药、抽错血等情况。②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并未按照护理标准巡视病房,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不够,有坠床、脱管及压力性损伤、意外拔管事件发生。③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业务能力差。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对意外事件的预见性不足,科室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在用药、文书书写等方面出现错误。④人文素养差: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差,法律意识薄弱,抢救患者期间语言不当,家属与护理人员产生纠纷。⑤管理工作不到位。医院每年都会新进护士,在培养年轻护士上力度不足,以常规一对一带教为主,加之科室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⑥患者因素。患者因与护理人员沟通不够,导致负面情绪或不良遵医行为。⑦环境设备因素。科室的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设备在投入使用期间发生故障。(2)护理质控管理措施:①建立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及主管护士负责统筹管理,对过往护理管理不到位问题进行总结,自归因基础上,实施质控管理措施。②健全制度,明确各个岗位护士的责任,比如,护士工作责任、护师责任、实习护士责任等,每个等级的护理人员有对应的管理要求,发放各个层级的管理规范、技术操作要求、常见病护理知识、高风险患者的管理要求,并下发《医院员工培养手册》《护患沟通手册》等。③培训安全知识:护理部组织培训,其中包括法律规定、护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院内外的护理预警。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每个月总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对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护理人员进行处罚,对工作效率高,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进行鼓励。④强化年轻护士的培训指导,提升其应急处理能力。针对不同学历的护士,有的放矢实施持续性教育计划,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学历培训中,强化对护理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结合科室实际工作情况,积极消除护理风险。⑤实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部分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紧张,导致操作失误,新进医院≤1 年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此类护士的心理状态差,尤其是操作失误后,心理有负罪感。为此,在质控管理中,针对新进护士发生操作失误等问题,护理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失误小,并未发生伤害事件,则注意关心护士,说明日后工作的要点,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及认真的态度,以免挫伤新进护士的工作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护理质控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率,以管理前后的各1 000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不良事件进行统计。②观察质控管理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包括文书书写、工作态度、安全管理、疾病知识,每个项目为25 分,共计100 分,分值高代表护理质量良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护理质控不良事件比较
经过归因分析后,采用相关护理质控管理后的不良事件率为0.30%,低于管理前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经过归因分析后,采用相关护理质控管理后的工作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s),分]
时间管理后(n=40)管理前(n=40)t 值P 值文书书写22.21±1.36 18.65±1.66 4.236<0.001工作态度23.54±1.02 18.45±1.36 5.284<0.001安全管理22.85±1.65 18.51±2.33 4.321<0.001疾病知识22.42±1.23 18.24±1.46 4.158<0.001
3 讨论
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保证护理质量极为重要,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几率是体现护理质量的其中一项数据,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较多,高频发生的不良事件是给药错误、文书书写错误、意外拔管等。其中,给药错误占据比例最高,在40%左右,包括药物的用法及用量错误,意外拔管占据20%左右,包括引流管、气管插管、各类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等,文书书写错误是护理人员在记录过程中,错误记录用药或者剂量等,导致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后,查询护理记录,由于记录错误,会发生严重的护患纠纷[3]。有研究中指出,发生不良事件与护理评估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及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因素相关,护理缺乏风险意识、安全管理意识,因沟通不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比率较高,作为护理人员应明确不良事件的归因,从而积极解决各类不良事件[4-5]。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明确高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还应制定出以后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相关错略,才能更好地消除高频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认为护理不良事件与核心制度执行不严谨、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差、管理工作不到位、患者因素、环境设备因素相关。护理制度执行不严谨与医院的管理及考核制度相关,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各个层级护士中均能发生,其原因是护理工作繁琐,长期工作出现职业倦怠,护理经验不足多出现在新进护士,此类护士所积累的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本职工作[6]。管理不到位则是安全管理意识不足,风险因素分析不够,加之操作不严谨而发生不良事件[7]。患者因素则是因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与健康宣教不足,导致不良事件发生,设备因素则是一项比较重点因素,由于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一旦忽视对设备的维护,则会有不良事件的风险存在[8]。为此,在护理质控管理中,应基于根因问题为护理人员实施制度管理及培训教育、安全培训等干预措施,提升每个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有诸多护理研究中均指出,采取多种护理质控管理措施可降低高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在各信息平台进行日安全分享将不良事件加以沟通,可降低发生率并能降低严重程度,将目标管理理念贯彻于护理高频不良事件的管理中,促进护理流程的规范化,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对发生不良事件的掌控力,护理风险管理也能有效降低工作中发生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几率,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整体水平,保障患者安全[9-12]。在护理质控管理中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设定预警控制标准并实时监测,有利于对护理安全质量管控且能对系统性问题进行预判,有效促进护理过程中对不良事件管理的规范化[13-15]。
综上所述,在护理质控管理中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诱因展开归因分析,明确高频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可提升护理工作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