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3-02-01陈天社

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

陈天社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是基本载体,高校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有针对性地推进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世界史作为本科专业多开设于2011年之后,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教育都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围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开展了研究:如徐蓝[1]、曾金花[2]分别从历史学科和世界史课程角度对思政元素进行了探讨;王鸿斌[3]、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4]、车菲菲[5]等学者,从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评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开展了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并提出了实施路径。上述研究为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世界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仍需要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本研究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对该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指导思想、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育人价值以及实施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1 开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具有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共性要求,而且担负着培育学生政治意识、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的独特使命[6]。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世界史专业的课程不仅是思政教育重要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平台。开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发挥课程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夯实思想根基。互联网时代,在学生信息获取量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其价值塑造也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世界史专业以学习外国历史为主,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而当今西方学者依然主导着世界历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一些研究成果充斥着反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对中国历史、文化、制度存在偏见甚至诋毁,这些思想和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极为必要和迫切。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深化学生对于我国国家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识,坚定自信,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服务国家发展夯实思想根基。

第二,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为深入理解文明的指南和工具。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并产生过不同的文明观:如斯宾格勒提出了文明发展的“春、夏、秋、冬”四季说、汤因比的英雄史观或宗教神秘主义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7]等,这些观点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下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这些观点均没有揭示文明的阶级本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质[8],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其作为指南和工具去分析世界不同文明的属性和发展规律。

第三,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他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9]。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同时也是当前思政教育尤其是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学生能够科学认识文明间的关系,客观认识世界历史上的各种文明,积极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第四,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带动资本主义的崛起,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从封闭、孤立的状态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大规模疫情等,使各国和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国际视野,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及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提升人文情怀,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深化专业认知。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将使学生获得认识人类、事物和世界的科学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广阔的学科视野和丰厚的知识储备,通过汲取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使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以塑造,实现成才和立德的统一。

2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学科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因此,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科学梳理,找到其蕴含的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悟和情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让思想真理、生动史实、英雄人物、伟大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润物无声的效果[11]。

3 世界史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育人价值

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视阈下,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思政元素是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世界史旨在培养具备历史学基本理论素养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成为掌握系统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搜集整理史料和分析研究历史命题的基本技能,有良好外语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国际视野、宽厚知识,有学术创新精神、人文关怀的高层次和高质量世界史专门人才。因此,基于专业培养目标,世界史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1 科学理论与方法

科学的理论是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基石,又是使史学研究走上科学轨道、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基本面貌;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赋予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和彻底性本质要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12]。通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培养世界史专业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批判思维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可以用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这使得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来观察,有助于学生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演变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指导地位,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将其融入世界史专业教学之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论述唯物史观的代表作,它在世界史专业课程“世界史学名著导读”中被深入阐释。同时,“世界史学名著导读”课程以唯物史观分析其他史学名著,为实际运用唯物史观提供了范例。综上可以看出,由于专业课程内容的独特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学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3.2 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3]即主张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关注国家建设,也要具备国际视野。拥有国际视野是世界史专业的基本特色,专业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开拓国际视野的过程。除了专业课程外,世界史专业还设置了研究对象国语言与文化的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融入全球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跨国、全球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矛盾与冲突。在国际视野思政元素挖掘上,要以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立足点,通过教学运用,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学习他国与自我创新、融入国际发展潮流与独立自主、爱我中华与达济天下等关系,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独特性,并可以对不同思潮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通过确立宽广的国际视野,使青年一代能够奠定思想基础,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意识,成为国际间友谊的继承者,发挥纽带联结作用;成为国际合作的参与者,发挥桥梁互通作用;作为人类未来的开拓者,发挥种子生发效应[14]。

3.3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等。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突出价值的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法律等文化成果都在世界史教材中得到体现,同时在国别史和专门史中呈现得更为细致。深入挖掘和运用文化元素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引发他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的深入思考,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事实、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综合而宏观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在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成果的同时,也需要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国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各高校也可根据地方条件进行探索,挖掘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概况,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3.4 价值观念

挖掘和运用价值观念元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正义、公正、平等等价值观在历史中的体现与演变,并能就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挖掘价值观念元素时,要综合考量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资源: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从立身、崇德、为人、处事等方面影响学生。其次,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运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价值观不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最后,吸收运用人类积极正向的共有价值观念,其中最突出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在整个世界发展进程中影响各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价值观念。在世界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如戚继光、贞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内森·黑尔、安重根、阮文追等,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挖掘中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爱国人士及其事迹,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只有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中,自觉服务于民族与国家进步,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3.5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文”活动即实践在意识中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念[15]。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象世界的理解与把握,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同时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汇集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全部智慧和崇高理想;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历史精神,体现一个时代人的解放和文化自觉[16]。人文精神元素的挖掘中,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思想,将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在历史实践中积淀的精神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追求等进行提炼运用,引导学生重构精神世界,使他们能够形成人文关怀,进而发扬人文精神,尊重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关注人际和谐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可以从全球视角理解国与国之间的平等、自由、独立等价值观念,更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通过人文元素的浸润,使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人类创新精神和创造历史的能动性,进而转化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动力和行动。

4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开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立足专业建设,树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系统有序而又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中师生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4.1 立足专业建设,分类确立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着力点

一方面要立足专业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总体把握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首先,从院系层面确立宏观的专业思政教育内容,如强调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等;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中,注重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公正、平等等价值观念在历史中的体现和演变。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确立各门课程的着力点。如可结合世界历史演变的主题,确立世界断代史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世界上古史”着力点:一是古代国家的形成,剖析国家的本质,确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二是世界早期文明的形成与比较,揭示不同文明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世界中古史”重点解读封建社会,比较东西方封建社会的异同,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世界近代史”着力点:一是解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确立,辨证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二是阐释世界一体化的形成,深刻理解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世界现当代史”着力点:一是解读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发展道路;二是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经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的特色,确立差异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侧重点。如在“世界史通论”中,结合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产生与演变,重点阐释其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以及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学科特色;“世界史学名著导读”重点讲授唯物史观的要义及运用,并以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史学名著;在“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日本史”“欧洲史”几门课程中,重点解读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历程,揭露他们在崛起过程中对亚非拉民族的掠夺;“中东史”侧重解读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东民族主义思潮,阐释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总结中东民族国家建立与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东南亚史”侧重解读越南社会主义道路,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史”侧重阐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

4.2 构建多元课堂,师生协同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优势,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模式。一方面,改进传统的单向度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式,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要求。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等,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加深对世界史专业和课程内蕴价值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多元化课堂的构建,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直观感知,共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4.3 着眼中外历史,以比较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

历史比较是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与中国史不同,世界史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往往不能形成直接效应,而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即世界史往往是作为参照对象而存在的。通过中外历史、文化、发展制度以及道路的对比,能够发现中国文化、制度与道路的优势与特色。如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可从思考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特征出发,鼓励学生对比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异,引导学生反思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礼治与法治、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差异[17];在“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教学中,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揭示中外文化的特色,还可以通过阐释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历程,展现中国文化的融合能力,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中,通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比较,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发展道路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在比较中,不只是发现差异,通过深入解读差异形成的原因,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各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在世界史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与世界历史进行对比和对话的方式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使其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同时,历史比较不仅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自觉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世界史命题。

4.4 利用评价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评价与反馈是检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贯穿于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由于思想教育成果不易量化考察,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反映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如教师通过记录、分析学生课堂讨论,检验学生对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程论文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情况;在考试试题中,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映射点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与不足;不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映射点的实际理解与把握程度,听取教师、学生对各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各种意见与建议反馈给授课教师,督促教师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改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紧扣世界史专业特点,以唯物史观的学习与运用为切入点,以价值观培养为基础,融合知识内容和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郑州大学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与“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识,在校期间积极上进,追求进步。同时,他们对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等有了深入理解,对世界史专业也有了客观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规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有待世界史学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不断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