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9年12所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平台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比较
2023-02-01王颜颜查筑红李凌竹
王颜颜,查筑红,林 丹,王 静,姚 尧,曾 妮,李凌竹
(1.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贵州 贵阳 550004; 2.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4; 3. 贵阳市南明区人民医院新华社区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1]。通过分析医院感染监测相关指标,可以反映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的13个指标[2],用于评价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工作。近年来,随着医院感染信息化的发展,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能够提高医院感染监测的效率,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3-4],具有效率高和准确性高等优点。
区域化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收集区域内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通过统计分析了解所在地区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平台收集数据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结果类数据,是由医疗机构自行填写质控指标的分子分母;另一种为过程类数据,是通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导出经过标准化去除个人信息的患者全过程医疗数据,通过向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平台上传数据,由平台统计分析医疗机构质量控制指标。本文对2019年贵州省医疗机构同时上报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结果类数据和过程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这两类数据的区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所通过贵州省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平台上报的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医院感染相关质量控制指标的过程类数据和结果类数据,涉及指标包括: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部分特殊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检出率及其医院感染发病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日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日发病率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日发病率。
1.2 调查方法 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院感质控中心)根据《国家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及质量控制指标集实施指南(2016版)》[5]的要求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定义、统一各类数据的统计方法。各医疗机构通过贵州省区域感染监控结果上报平台的网址(10.207.32.38:7070/nirc)进入平台,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上报结果类和过程类数据,省院感质控中心对上报数据进行统一审核和分析。
1.3 上报指标要求
1.3.1 过程类数据上报要求 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及质量控制指标集实施指南(2016版)》[5]及《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WS/T 547—2017[6]将基本数据集进行标准化,通过加密移动硬盘在每月中旬上传上月数据,上传至贵州省区域性医院感染信息监测(过程类)平台。省院感质控中心每月定期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2 结果类数据上报要求 通过区域医院感染监测(结果类)上报平台,分别填报全年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的分子、分母,省院感质控中心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3 医院感染病例判定 医疗机构按照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7]判定医院感染病例。
1.4 统计分析 数据导出后应用Excel 201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本次上报数据的医疗机构共12所,分别按照医院级别和开放床位数进行分类,从医院开放床位数来看,开放床位数<1 000张的医疗机构7所(58.33%),开放床位数1 000~2 000张的医疗机构3所(25%),开放床位数>2 000张的医疗机构2所(16.67%)。
2.2 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比较 过程类数据中的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CRKP医院感染发病率、CRAB和CREC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CRBSI日发病率和CAUTI日发病率较结果类数据低;而CRPA和CRKP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结果类数据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019年贵州省12所医疗机构过程类和结果类质量控制指标比较
2.3 不同床位数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比较
2.3.1 开放床位数<1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比较 开放床位数<1 000张的医疗机构共7所,MRSA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表现为过程类数据高于结果类数据;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CRPA、CREC及CRKP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CRBSI、VAP及CAUTI日发病率,结果类数据均高于过程类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开放床位数<1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和结果类质量控制指标比较
2.3.2 开放床位数1 000~2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比较 开放床位数为1 000~2 000张的医疗机构共3所,过程类数据中的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MRSA、CRKP及CRAB医院感染发病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均较结果类数据低;而医院感染例次率、CRPA及CREC医院感染发病率、CRPA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较结果类数据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开放床位数为1 000~2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和结果类质量控制指标比较
2.3.3 开放床位数>2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及结果类数据比较 开放床位数>2 000张的医疗机构有2所,过程类数据中CRAB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CRBSI日发病率均较结果类数据低;而过程类数据中的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CRPA检出率及其医院感染发病率、CRKP检出率及其医院感染发病率、CRAB医院感染发病率均高于结果类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开放床位数>2 000张的医疗机构过程类和结果类质量控制指标比较
续表4 (Table 4, Continued)
3 讨论
医院感染监测是获取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主要手段,通过监测可监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类型与严重程度,可发现医院感染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干预。我国医院感染监测起步较晚,但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特别是信息系统在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中的应用,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改善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9-10]。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通过统一的质量控制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质量控制指标数据的比较。
由于医院自身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限制,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发展不一,部分医疗机构利用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软件开展监测工作,而另一部分医疗机构仍然采用手工监测的方式开展监测工作。而采用信息系统监测的医疗机构,其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医疗机构基础信息化建设(如HIS、LIS等系统)的建设情况及医院感染信息监测软件数据的提取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上报数据的医疗机构均使用相同的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系统,从而保证了数据提取规则的统一性。
本研究中12所医疗机构上报的过程类和结果类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均有一定差异。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03%、1.15%,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04%、1.25%,与新疆地区报道的结果相近[11],略低于任南等[8]报道的三级医疗机构数据(1.58%),说明该省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可能存在漏报及信息系统漏抓的现象,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维护。本研究中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37%、2.31%,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为1.59%、2.65%,与任南等[8]报道的数据(1.91%、3.28%)有一定差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无论是过程类数据还是结果类数据,均达到了卫生部办公厅要求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60%的要求[12]。但值得注意的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过程类数据为13.90%,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不低于30%的要求,而结果类数据是37.70%,表明该省在提取过程类数据时可能存在数据提取规则不一致的情况。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0.13%、0.29%,远低于任南等[8]报道的1.01%和新疆地区报道的1.71%[11],说明该地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存在漏报现象,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诊断相关知识的学习。“三管”相关数据中,过程类数据和结果类数据略有差异,各医疗机构应该严格遵照“三管”相关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认真落实到临床各科室以降低感染率。
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数据分析显示,无论医院规模如何,结果类数据与过程类数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首先,随着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大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升高,小规模医疗机构(<1 000张开放床位)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2 000~3 000张开放床位)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过程类数据结果与其他省份结果[11]差异不大。其次,在小规模医疗机构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中,上报的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数据有差异,主要表现为结果类数据高于过程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此次调查的结果类数据与全国其他部分省份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较大[13-14],有可能是由于结果类数据来源于全国横断面调查统计时间段内,故与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提取存在误差。
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耐药菌检出率及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均有差异,与某些省份报道的结果一致[15-16]。小规模医疗机构的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在特殊耐药菌检出率这一指标上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是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系统与临床检验系统的对接可能存在问题,导致耐药菌检出数据提取存在误差,在后续调查询问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未使用信息系统开展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而是仍使用手工统计方法完成工作,因此这一指标的结果类数据更为准确。而对于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医疗机构(>3 000张开放床位)而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系统与临床检验系统对接良好,故在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数据上报中差异较小。在特殊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这一指标上,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医疗机构的上报数据在判定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且与医院感染发病率情况相同,过程类数据与结果类数据因统计时间不同可导致误差,且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判断和同期在院人数的统计上均可能存在差异。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指标方面,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的过程类数据高于结果类数据,说明其数据提取更为精确。而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均为结果类数据高于过程类数据,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数据统计规则不同,是否将检测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纳入计算可导致分子数据存在差异;二是过程类数据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存在丢失的可能;三是由于该数据通过人工统计只能采用抽样调查,所以导致结果类数据也存在较大误差。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中等规模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为33.33%,不符合≤30%的要求[12]。提示该省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在执行国家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要求时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加强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联合管理,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规范用药,从而降低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也侧面反映了过程类数据比结果类数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指标方面,小规模医疗机构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的感染率均具有差异性,整体来看,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过程类数据还是结果类数据,均远远低于陈谷等[17]4.26%的研究结果和王鹏等[11]报道的2.53%,可能与该地区医务人员诊断水平、上报积极性、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审核有关,需要警惕发生漏报情况。
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的“三管”相关数据中,CRBSI日发病率和CAUTI日发病率数据有差异,而过程类数据和结果类数据未体现明显的规律性。CRBSI日发病率无论是过程类还是结果类数据,大规模医疗机构均高于小规模医疗机构,而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居中,但与许川等[18]报道的湖北地区的1.45‰结果相比差距较大。VAP日发病率,大规模医疗机构的过程类数据高于小规模医疗机构,而结果类数据则是小规模医疗机构最高,其次是大规模医疗机构,比张秋萍等[19]报道的低。CAUTI日发病率的过程类数据表现为大规模医疗机构高于中等规模医疗机构,而小规模医疗机构居中,低于周宏等[20]报道的2.08‰,而结果类数据表现为小规模医疗机构最高,高于周宏等[20]的报道,其次是大规模医疗机构。可能的原因主要为过程类数据由全院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系统提取,临床医嘱开具时可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数据提取有误,从而造成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而结果类数据上报结果主要源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目标监测,数据来源不同导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已经建立的区域化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上报平台,完全实现结果类数据的信息化上报,部分医疗机构实现过程类数据的上报。通过对不同规模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相关质量控制指标分析发现,该省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过程类数据和结果类数据进行比对时,部分指标差异较大,因此,在收集质量控制指标前,应先了解各医疗机构各项指标信息系统提取的准确性,避免因数据提取不完整导致的误差,确保区域性质量控制指标的真实性。另外,该平台的建立必将推动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建设,促进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实现更多医疗机构参与过程类数据的监控提供了技术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