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2023-02-01申利娜
文_申利娜
看到“风”字,脑海里浮现的是凛冽,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雨”字,脑海里想到的是灵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看到“喜”字,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到“悲”字,则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文字,带着人生经历叠加而上的重重印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字,而是故事,是画面,是情绪,是传承和历史。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据传从图形而来,儿时启蒙的“日、月、山、水”都是“依类象形”,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文字才逐渐复杂,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
文字传承的历史也是文明进步的历史,更是与先贤思想碰撞的通道。被称为“大道之源”的《周易》,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引无数人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畅想周文王的风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骑牛西去的老子以五千余言阐释了古老的东方智慧,留下了《道德经》这部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经》,汇聚了无数先民的智慧,从中也折射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不同阶级的生活情状,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还有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一个个方块字在精彩绝伦的排列组合下,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启迪后世的明灯,也立体展现出创作者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操,让后来者“见字如面”,实现古今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除了这些先贤大家,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让人有“见字如面”的感觉。年少时学习生字,老师往往会出一些字谜加强大家的记忆,“王大娘,白大娘,坐在一块石头上”,每每读来,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让人会心一笑。《红楼梦》中,以“萤”字为谜面、“花”字为谜底,林黛玉笑言一句“妙得很,萤是草化的”,就让通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形象跃然纸上、如现眼前。
文字的魅力无处不在,乃至人们出行时遇到的商家招牌,路边随处可见的广告标语,都会引来我们对创作者的学识、性格等方面的判断与猜想。还有伴随我们终身的名字,每一个字都代表着长辈的祝福,代表着一个独立的人格,提起这个名字的人脑海中浮现的肯定不是几个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
见字如面,确实如此,因为文字里饱含了思想、智慧和感情,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读到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