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生存及预后因素研究
2023-02-01高洋
高 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心胸外科,山东 潍坊,261000)
食管癌发病率较高,食管癌的治疗手段除了传统的开胸术之外,还有近年来被临床广泛选择使用的胸腔镜技术[1-2]。作为微创技术的发展成果,胸腔镜有手术创口小、恢复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帮助食管癌患者在术后尽可能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感染源病菌的侵入,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但据研究报道,食管癌患者在接受胸腔镜治疗后生存及预后情况仍不够理想[3-4]。为了提高食管癌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制订治疗或者预后方案时,需要对患者基础情况和相关疾病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不佳、存活周期较短的不利因素[5-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2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接受了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用以探究在微创胸腔镜下手术方式下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及预后的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接受过食管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其中,胸腔镜组346 例,开胸术组353 例。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向患者和/或其家属告知研究内容,并征得患者和/或其家属同意,能够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已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术后存活期超过1年者;②病历资料齐全者;③年龄≥18 岁者。
排除标准:①术后生存期不足1年者;②病历缺失过多者;③术后随访信息(死亡病因和生存时期)不全者。
1.3 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实施监护,确保患者不会呼吸阻滞,适当调整其卧床体位,避免单个关节部位在长期保持单一姿势后引发痉挛和静脉栓塞。麻醉后,在患者的上肢腹部及肋骨之间确定切口范围,开口,打开胸腔,观察病变细胞是否有扩散和转移,确定病变细胞的区域后,将病变及其相关组织切除,然后逐个清除病变的淋巴细胞,清除完毕后,缝合切口。行胸腔镜手术者麻醉处理后,确定操作孔的范围,打开其腹腔,观察病灶是否存在病变细胞转移和扩散的情况,确定病变区域,切除病变部位,使用静脉弓采用推移方式,到达食管区域,将病变的淋巴进行清除,清除完毕后,从操作孔将该器具传达至体内,接着将病变的食管部分切除,操作完毕取出仪器钳和静脉弓,关闭胸腔。手术后,考虑患者的进食困难,给予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此外,为了避免其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常规抗感染处理。
在收集到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和手术数据后,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并记录死亡患者的病因和生活习性,以及生存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当前伴随的基础疾病、服药种类。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淋巴结消除个数、配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和住院费用。②分别记录接受了胸腔镜和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2年和4年里的死亡和存活人数,并记录死亡患者的原因,确定其是死于基础疾病还是死于食管癌转移和复发。③分析存活2年和4年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情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运动及抽烟频率;对比两组其手术数据,总结分析影响生存及预后的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胸腔镜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淋巴结消除个数、配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和住院费用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s)/n(%)]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s)/n(%)]
指标胸腔镜治疗组(n=346)开胸术治疗组(n=353)t/χ2P术中出血量(mL) 212.21±30.21 278.23±30.11 28.936 <0.001手术时长(min) 170.35±14.23 190.23±15.32 54.624 <0.001淋巴结消除个数11.11±3.1212.13±3.124.321 <0.001配管时间(d)5.34±0.345.64±0.3711.156 <0.001术后住院时长(d)8.12±1.2311.21±1.4330.602 <0.001术后疼痛情况(min) 4.11±0.136.54±0.14237.684 <0.001术后并发症24(6.94)54(15.30) 12.321 <0.001术后不良反应33(9.54)56(15.86)6.194 <0.001住院费用(万元)5.23±0.123.13±0.15204.141 <0.001
2.2 两组患者出院后死亡人数和死亡原因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后2年和4年里的死亡人数及死亡原因见表2。除了疾病复发和癌症转移之外,其他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也能导致其死亡,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脂、肺癌和肝癌以及其他致死率和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由表2可以直接看出,2年后,胸腔镜组存活299 例、存活率为86.42%,死亡47 例、死亡率为13.58%;开胸术组存活303 例、存活率为85.84%,死亡50 例、死亡率为14.16%。4年后,胸腔镜组存活203 例、存活率为58.67%,死亡143 例、死亡率为41.32%,开胸术组存活204 例、存活率为57.79%,死亡149 例、死亡率为42.21%。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后死亡人数和死亡原因情况 [n(%)]
2.3 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术后2年和4年存活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年龄、运动、吸烟频率、分化程度、淋巴是否出现转移、肿瘤大小和是否接受辅助治疗情况不同的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2.4 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年龄、不良习惯、淋巴是否出现转移、肿瘤大小是影响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P<0.05)。
表4 微创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由于症状隐匿,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食管癌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这给后续的治疗和预后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7-9]。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比较常用的是开胸术,该手术方法能够准确地切除食管癌病灶,具有比较显著的手术效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即手术的操作方式对患者的身体创伤较大,切口容易出现感染,在术后和恢复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康复进度。此外,在麻醉药效过后,患者会感受到比较剧烈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会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不利于恢复,且对于本身就存在其他诸如心脏病和肾衰竭等基础疾病者而言,疼痛引发的连锁反应还会导致其基础疾病发作,预后不良[10]。随着科技的进步,微创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该技术原理下的胸腔镜技术,因其有着手术切口小和患者疼痛感轻微的特点,被纳入到食管癌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行列中[11-12]。
回顾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与开胸术相比,胸腔镜手术组患者的出血量更低、疼痛感受比较轻微、且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较低,说明胸腔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观的手术效果。但胸腔镜手术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没有开胸术清除数量多,分析差异原因,可能在于胸腔镜技术存有一定的视野局限,手术过程中不能将患者所有的病变淋巴结均观察到位。此外,对比接受胸腔镜治疗2年和4年后患者的存活和死亡情况,可以看出,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在该组346 例患者中,出院后2年,该组患者存活299 例,存活率为86.41%,出院后4年存活203 例,存活率为58.67%。调查其死亡原因,绝大部分患者都是死于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另外一部分则死于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肝癌等。再对存活了2年和4年的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患者的年龄与病死率的高低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者,其身体健康状况在疾病的折磨下每况愈下,加之自身存在其他疾病,以及食管癌导致的进食障碍,使得其营养水平很难得到充分保证,恢复时间较长,恢复质量堪忧[12]。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患者复发疾病,比如抽烟、不运动等,会降低预后生存质量,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再次分析疾病资料显示,存活2年和存活4年的患者淋巴是否出现转移、肿瘤大小也是影响生存及预后的因素。
综上,通过对既往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得出,患者的年龄过大、肿瘤分化程度较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影响其术后生存周期的显著因素。此外,为了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胸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在术后为患者增加辅助治疗,以求尽可能彻底地清除残留的病变淋巴,来提高其生存率和预后质量。但本研究所回顾的样本量并不多,还需今后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给予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