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仙都

2023-01-31练云伟

文学港 2023年2期
关键词:仙都缙云缙云县

练云伟

唐天宝七年 (748)六月八日,缙云郡太守苗奉倩来到缙云山劝农扶桑。过鼎湖峰时,他蓦然发现,鼎湖峰祥云缭绕,鸾鹤飞舞,仙乐齐鸣,山呼 “万岁”……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揉了揉眼睛,掐了掐人中,没错,千真万确,而且这一幕整整持续了四个时辰!

“此乃祥瑞也!”苗奉倩不敢拖延,马上将亲眼所见上奏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接报后,龙颜大悦,惊叹道: “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说罢,挥毫写下“仙都”两个字。于是, “缙云山”改名 “仙都山”, “缙云堂”敕改为 “黄帝祠宇”,周围三百里,严禁樵、采、猎、捕!

从此, “北陵南祠”遥相呼应。而仙都,站立成中国黄帝文化的一座高峰。

一日清晨,轩辕黄帝率部众南巡至浙西南。此时,太阳已升高,他的面前出现了一片巨大的山影。黄帝纳闷了,顺着影子寻去,一点点抬头,一柱天然巨石正矗立在他的面前!

黄帝看得目瞪口呆!这巨石四面凌空,一峰独秀,高耸入云,像极了一支天然石笋,而山脚溪流一曲再曲,蜿蜒而去,伟岸与婉约,浑然天成。黄帝移动了几步,这天然石笋瞬间变幻成擎天玉柱,雄伟、壮观。接着,他又挪了几步,这擎天玉柱马上变成了一片被风鼓满的帆。过得河去,黄帝好像突然悟到了什么,迟疑片刻后,猛一个回头,这巨大的石帆变成了一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连指纹、指甲都清晰可辨!

“移步换景!”黄帝脱口而出。当他向峡谷走一小段路后再回首,这独峰又变成了一位身披战袍、傲立苍穹、俯瞰大地的将军!

黄帝彻底惊愕了,他上上下下反复打量着眼前这位 “将军”。他越看,越觉得像自己,越看越激动,他分明听见了胸膛里剧烈的心跳声,看见了自己腥红的血液正在血管里奔腾……

“报——溯流五里,发现一巨大山峡,曰芙蓉峡,间有清泉涌出。附近十里,荆山有黑金!”探子的禀报打断了黄帝的遐思,他登高远望,发现这溪流、田野、村庄、山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八卦图,阳为独峰,阴为芙蓉峡。这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可佑我黎民,固我江山!

于是,黄帝下旨结束南巡,就地安营扎寨。于独峰之顶,铸鼎炼丹。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还有另一位始祖——神农氏炎帝。炎帝尝百草,带领原始部落从采猎时代跨进原始农业,但传至八代榆罔,神农氏逐渐衰落,天下诸侯纷争,轩辕趁势崛起。轩辕黄帝,是有熊国 (今河南新郑)国君少典之子,二十岁继承皇位,致力发展农耕文明,并率部向东扩张,与炎帝、蚩尤部族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不久,黄帝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有史可考的战争——“阪泉之战”,大败炎帝。接着,他又发动 “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各部落纷纷拥戴轩辕为天子。因轩辕有 “土德之瑞”,而土色黄,故称 “黄帝”。

黄帝一统天下后,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陇右,北达燕山,南抵江南,初步奠定了华夏雏形。他将全国分为九州,唯才是举,建宫室,制衣裳,造舟车,驯牛马,植五谷,务农桑,观天文,定历法,兴医药,辨阴阳,造文字,绘图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文明。还将各部落首领召集到涿鹿, “合符釜山”,吸收各部落图腾之长,重新以牛头、马嘴、蛇身、鹿角、虎掌、鹰爪、鱼尾组成新的图腾——“龙”,寓意中华民族大融合。

从此,炎黄子孙成了龙的传人。

天下已定,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黄帝开始南巡,途经庐山、黄山,最后抵达独峰,铸鼎炼丹。他一边炼丹,一边与歧伯谈论延年之道、养生之法,成就了史上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炼丹之余,黄帝频繁外出,饱览山水之胜,凡是他去过的地方,百姓均以他的名号来命名。黄帝车辇驻跸的地方叫黄跸 (黄碧),临时居所叫黄寮,坐过的石头叫轩辕石,五位大臣集中议事的地方叫缙云墟,黄帝正妃叫嫘祖,嫘祖劝民种桑的地方就叫嫘山……

是年九月初九,黄帝炼丹九九八十一天后大功告成。金丹炼成的那一刻,天上忽然飘来五彩祥云,一条五爪金龙腾云驾雾而来,黄帝驭龙升天。黄帝升天后,百姓以黄帝别名 “缙云氏”把此山命名为 “缙云山”,在缙云山建造 “缙云堂”以祭祀黄帝,并把黄帝南巡经过的庐山、黄山、缙云山,称为 “三天子都”。因轩辕黄帝驭龙升天时,一脚踩去,鼎塌成湖,那独峰就称 “鼎湖峰”。

一亿年前,因火山喷发,岩浆大量堆积,后经过流水冲刷和自然风化,仙都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奇峰异洞,拥有了远古火山世界奇观。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将仙都列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赞其 “最号奇秀”。鼎湖峰,相对高度170.8米,享有 “天下第一石” “天下第一笋”“天下第一指”等美誉,是我国规模最大、形态最典型的火山流纹岩柱峰,一柱擎天,令人叹为观止。

在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黄帝 “驭龙升天”的传说故事,因鼎湖峰的天然奇观,轩辕黄帝驭龙升天的传说无疑是最古老、最美丽的。

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

苍龙峡山势绵延,宛如一条卧龙。仿唐风格的黄帝祠宇建筑群就建在苍龙峡谷内,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被誉为 “天下第一祠”。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而 “天下第一陵”黄陵则是坐北朝南,这一南一北,一祠一陵,面对面站立在中国的版图上。

苍龙峡口有一池碧水,称 “龙津池”,龙津池上建有 “驭龙亭”。过 “驭龙亭”,迎面便是 《龙腾中华》大型浮雕。

黄帝祠宇前身是 “缙云堂”,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 (330-334),唐天宝七年敕改为“黄帝祠宇”。宋治平年间 (1064-1067),宋英宗下诏扩建黄帝祠宇,赐名 “玉虚宫”,规模居南方之最。宋宣和二年 (1120),方腊起义军的一把大火,把玉虚宫化为灰烬。宋咸淳三年 (1267)重新扩建,占地三十多亩,殿、堂、祠、宫、轩、廊、亭共计99间,是为黄帝祠宇最鼎盛时期。

黄帝祠宇建筑群主要由轩辕殿、缙云堂和怀祖堂三个大殿组成,匾额上 “黄帝祠宇”四个大字,是唐代著名小篆书法家、时任缙云县令李阳冰的真迹复制,原碑珍藏在缙云博物馆。陕西黄帝陵发现的最早碑刻是北宋嘉佑六年 (1061)的 《栽种松柏圣旨碑》, “黄帝祠宇”比它足足早了300多年!

如果你来到黄帝祠宇,可品楹联,祭轩辕,溯千年,寻根源,穿越华夏五千年文明,感恩我们的人文始祖,感受黄帝文化的无穷魅力。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河南新郑是黄帝出生地,陕西黄陵是黄帝墓葬地,缙云仙都是黄帝飞升地。 “三地”有共祭黄帝的传统,盛况空前。仙都黄帝祭典分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为民祭;秋祭在重阳节,为公祭。

缙云祭祀黄帝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年,历朝历代,经久不息。最不可思议的是,元朝居然 “钦授”主管玉虚宫的赵嗣祺“五品印章”,官品比缙云县令还要高二品!明末诗人奉化戴澳 (约1578-1644)游仙都时,玉虚宫已废,仅存一亭,昔日祭祀轩辕黄帝的建筑群成了一片废墟……

1998年,缙云县重修 “黄帝祠宇”,重新恢复延续了两千年的轩辕祭典。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漂洋过海来到仙都,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穿什么衣服,讲什么语言,他们共认一个始祖,共植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

2011年,缙云轩辕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古刹名寺都有镇馆之宝。黄帝祠宇的镇祠之宝,是一件青田石雕作品——《轩辕黄帝升平巡天图》,由 “龙卵石”雕刻而成。龙卵石长2.65米,高1.68米,厚0.4米,重达4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龙卵夹板冻石。不可思议的是,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竟然与这块龙卵石的纹理不谋而合!

石雕中,黄帝三大行宫清晰可见。迎客松苍翠挺拔,那是黄山;彩云间瀑布飞溅,那是庐山;一峰独秀甲天下,那是仙都。神龙隐约,黄帝南巡,嫘祖缫丝,仓颉造字,百姓耕种……栩栩如生的五十六个人物,代表五十六个民族。

“古籍有记,石刻有字,流传有绪,史脉清晰。”几千年来,仙都积淀了深厚的黄帝文化,声名远播,成为我国南方祭祀轩辕黄帝的唯一场所,成就了中国的黄帝文化名山!

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创立了 “山水诗派”,开辟了瓯江山水诗之路。

发源于磐安境内的好溪,是八百里瓯江的支流。从芙蓉峡到婆媳岩的十里河段,被誉为“九曲练溪、十里画廊”。 “九曲练溪”清澈如碧,曲折如练,两岸散布着柱峰、峰林、峰丛、岩嶂等火山岩地貌景观, “山、水、峰、洞、滩、田、溪”完美契合,尽显桂林山水之秀、雁荡峰峦之韵,堪称江南山水园林之典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有情怀的“九曲练溪”自然成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地”,积累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缙云山旁有孤石,高二百丈,三面临水,顶有湖,生莲花。”谢灵运在 《名山记》中这样描摹鼎湖峰胜境,这也是最早吟诵鼎湖峰的文字。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李白一生好游,他自然不会错过仙都美景,更何况缙云县令李阳冰还是他的族叔呢。

“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击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唐朝诗人白居易为鼎湖峰留下了这样的千古绝唱。

“苔封辇路上青天,鹤驭辽天去不回,惟有银河秋夜月,鼎湖烟浪到人间。”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其对黄帝驭龙升天也是羡慕有加。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南宋大学士、温州籍状元王十朋游仙都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朱熹曾在“独峰书院”讲学,对仙都的感情不一般。

有亭台楼榭,就有楹联。比起历代名人诗词,鼎湖峰的楹联一点也不逊色。

仰止亭,亭名取自 《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内的五副回文联,一联比一联精彩——

好溪九曲九溪好;奇峰万仞万峰奇。

绿谷仙都仙谷绿;清潭石笋石潭清。

水恋山雄山恋水;天惊石势石惊天。

画廊十里十廊画;祠祖千秋千祖祠。

鼎留仙聚仙留鼎;龙驭帝飞帝驭龙。

“驭龙亭”的三副楹联,赞誉黄帝的丰功伟绩——

石笏参天朝始祖,鼎湖激浪散甘霖。

何必问津,一峰直指升天处;谁能忘祖,千古永垂立德功。

绩壮乾坤,三山五岳皆垂首;功昭日月,四海九州共仰恩。

“黄钟大吕丰碑祠雄南北;帝业鸿图华厦宇冠古今”。黄帝祠宇这副门联是一副 “嵌字联”,联中很巧妙地嵌入了 “黄帝祠宇”四个字。

如果只有诗词楹联, “九曲练溪”无疑是单薄的。正是因为有了 “倪翁洞”和 “小赤壁”, “九曲练溪”成了瓯江山水诗之路最厚重的章节,它们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条诗路。

倪翁洞是一个幽静的天然石室,又称初阳谷、阳谷洞。洞中,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称 “阳谷三窍”。倪翁洞因倪翁隐居而得名,倪翁就是计倪,越国八大夫之一,老子的学生,范蠡的老师,曾与范蠡一道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

仙都摩崖石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5处,占了 “瓯江山水诗之路”古代摩崖题刻遗存的三分之一强。而且时间跨度长,自唐朝一直延续到当代,真草隶篆行,诗词歌赋记,名家力作众多,在中国书法史上极为罕见,堪比中国半部书法史。而倪翁洞摩崖石刻,更是上乘之作。

“崇祀名贤”石刻残碑,万历元年 (1573)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记录了谢灵运、陶弘景、李阳冰、朱熹、潜说友等一批大家到访仙都的情况。

“初阳谷”摩崖石刻暗藏玄机,耐人寻味,初步考证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虽然“初”字少了一点,但 “此处无点胜有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时,刚好补上 “初”字的这一点,金光闪闪。

“宋代陈氏父子摩崖石刻”,是缙云县令陈绍若与其父时隔五十多年在同一块石壁上留下的,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李阳冰是缙云有记载的第一任县令,篆书造诣极高, “小篆二李”说的就是他和李斯,后人尊其 “笔虎”。当年,颜真卿所书之碑,非请李阳冰题额不可。 “倪翁洞”三个字就是李阳冰题写,是仙都摩崖石刻最具价值的一处。李阳冰留在缙云的存世真迹仅有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 (宋拓)、忘归台记 (残)四处,处处是国宝。

“旭山”是倪翁洞最大石刻,字径两米以上,笔力雄健,蕴含刚正不阿之气,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为明万历年间樊献科四子樊问德所题。 “旭山”是享有大宋 “黑包公”之誉的缙云人、刑部尚书李鋕名号,晚年曾隐居倪翁洞。

倪翁洞的对面是 “小赤壁”,他们之间隔着 “九曲练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提到 “赤壁”,自然会想到苏轼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股豪情便会涌上心头。

仙都的 “小赤壁”,没有乱石穿空,没有惊涛拍岸,也没有千堆雪。但它有红白相间的悬崖峭壁,像焰火烧过一般,上嵌一条600多米长、狭窄的天然栈道。传说,这条绝壁栈道是巨龙穿过时留下的,称 “龙耕路”,全球罕见。

“小赤壁”因规模不及长江赤壁而得名。

“仙之山兮巍峨,仙之水兮委佗。”宋代景定年间,缙云县令王埴与同僚到黄帝祠宇祭祠,一路泛舟,如入蓬莱,即兴写下 《小蓬莱歌》,并把它刻在绝壁上。因此, “小赤壁”又有 “小蓬莱”之称。

“小赤壁”山崖如挂壁,是记游题刻的最佳选择,现存缙云县令龚庭宾的 “小赤壁”“云关”、袁枚的 《游仙都峰记》等摩崖石刻……它们,与倪翁洞摩崖题刻交相辉映,驻守“九曲练溪”两岸,成为瓯江山水诗之路上一段凝固的历史。

乾隆四十七年 (1782)春,66岁的袁枚游罢雁荡山,意犹未尽,想继续游历永嘉仙岩、缙云仙都。按计划,他要先游仙岩,再游仙都,可船只驶出十里才知走错了路,于是将错就错,一路来到缙云。袁枚向缙云县令说明了来意,不曾想县令却以好溪涨水进不了仙都为由,未予接待,袁枚吃了个闭门羹!傍晚时分,袁枚投宿黄碧塘,巧遇虞启蜀兄弟,兄弟俩不但盛情款待,还陪同袁枚畅游仙都。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 “九曲练溪”两岸的枫杨树,吐着嫩嫩的新绿。而溪中,鸭子成群,鹭鸟轻翔。千顷良田,耕牛哞哞。散落在山脚、溪畔的村舍,白墙黛瓦,炊烟袅袅,一派祥和宁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看着仙都这绝色风光,袁枚想到缙云县令的冷漠、虞氏兄弟的盛情,感慨万分,一口气写了 《游仙都峰记》和 《游仙都诸色》两首诗,发出了 “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的感叹。

袁枚是清代钱塘人 (今杭州),才华出众,诗冠江南,与纪晓岚有 “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做过上元、江宁等地县令,但他崇尚自由,追求淡泊生活。乾隆十四年 (1749),三十四岁的袁枚以照顾老母为由解甲归田,以 “三百金”收购了金陵小仓山北麓荒废已久的隋园,并将 “隋园”更名为 “随园”,自称 “随园居士”。

修建园林时,袁枚几乎把家乡的西湖景色“搬”了过来,在随园植入浓浓的乡愁,寻找“居家如居湖,居他乡如故乡”的感觉。他还拆除了随园四周的围墙,并在门口挂上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的对联广而告之,让游客可以随意进出随园,随意游玩。袁枚的私人庭院成了 “市民公园”,宾客盈门,誉满天下。

也许,袁枚不会料到,他的随园日后会成为 《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他也不会料到,两百多年后,他的故乡杭州会复制他的理念,拆除西湖全景沿湖围墙,免费向游人开放!当然,他更不会想到,当年游览过的仙都会成为中国的顶级景区——国家5A景区!这可是当年的 “处州府”第一个国家5A景区。

或许袁枚应该庆幸,这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尚存这最后的 “人间仙都”!

几千年来,缙云先民在 “九曲练溪”两岸择水而居,刀耕火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九个传统村落。因灌溉和交通需要,每个村落又修筑了堰坝和石桥,最终在 “九曲练溪”精心描绘了一幅 “九曲、九潭、九村、九桥、九堰、九滩、九渡”的人文奇观,使之成为一座天然的 “影视城”。

如今,这 “九曲、九潭、九村、九桥、九堰、九滩、九渡”被一条十多公里长的游憩绿道串成了珠链,挂在了仙都的胸前。你可以骑行,你可以徒步,或者驻足驿站,共享这山水、这乡村、这田园,共享这鸡鸣、这狗吠、这天籁,这傲立烟雨江南的中国黄帝文化名山……

这,不正是没有围墙的 “随园”吗?

猜你喜欢

仙都缙云缙云县
人间仙都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五(6)羲之中队
仙都美照
海上仙都
First Man
TAOBAO TOWN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丽水风物志
缙云:不是相遇而是久别重逢
缙云县团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