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ACE风险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2023-01-31尚曼曼
尚曼曼 孟 珂
1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 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属于冠心病关键性阶段,处在急性心肌梗死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且近些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死率与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1]。研究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具备逆转成稳定型心绞痛,还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可引起猝死[2]。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为硫酸皮肤素黏蛋白,可参加新生血管产生、物质交换、血管张力调节等多个生理功能,并能通过调节内皮细胞作用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3]。肌红蛋白(Myoglobin,Myo)仅存在心肌和横纹肌中,为急性心肌梗死产生之后最早可检测的一项标志物,于早期鉴别和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风险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审核。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经冠脉造影、冠脉CT、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生化标志物等检查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均为初诊;病情稳定;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心源性休克、心肌病、心瓣膜病等其他心脏病变;伴有恶性肿瘤;合并急性、慢性感染;伴肾功能、肝功能障碍;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另选同期健康者13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75例,女45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5.81±8.17)岁,体质量指数(BMI)19.4~24.8,平均BMI 22.10±1.27,Braunwald分级为Ⅰ级34例、Ⅱ级51例、Ⅲ级35例。对照组男84例,女51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4.79±7.95)岁,BMI 19.2~24.7,平均BMI 21.93±1.30,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者。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于抽血之前禁食超出8h,抽肘静脉血3ml,放在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内,静置0.5h后,通过3 000r/min转速离心10min,离心半径10cm,取血清置EP管内,置于-80℃冰箱内备用;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ESM-1、Myo血清水平,酶标仪(产自美国贝克曼公司)读取波长490nm位置吸光度,对应试剂盒产自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全部研究对象均随访6个月,了解MACE发生状况,即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梗、心梗再入院等。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2)观察并对比不同分级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3)分析血清ESM-1、Myo水平与Braunwald分级相关性。(4)随访6个月,统计MACE发生率,并对比不同预后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 研究组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对比
2.2 不同分级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 随病情加重,血清ESM-1、Myo水平持续升高,即Ⅲ级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Ⅱ级、Ⅰ级,Ⅱ级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Ⅰ级(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分级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对比
2.3 血清ESM-1、Myo水平与Braunwald分级相关性 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SM-1(r=0.519)、Myo(r=0.603)水平与Braunwald分级呈正相关(P<0.001)。
2.4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 随访6个月,随访率100%。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MACE发生率25.83%(31/120)。MACE者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非MACE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对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起局部心肌血流减少,进而导致冠脉产生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病变,最终引发心肌需求与冠脉供血失调而产生心肌损害[5],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快速进展至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6],故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清ESM-1、Myo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机体中呈高表达状态,故笔者猜测血清ESM-1、Myo水平在反映病情、评估预后中具有一定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对比不同Braunwald分级患者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患者病情进展,血清ESM-1、Myo水平逐渐升高。ESM-1为分布于肺部、血管与肾脏皮肤素黏蛋白,其生物活性广泛,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能经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参加血管生成与炎症反应等过程,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可能具有一定程度血管内皮功紊乱[7]。此外,血管内皮细胞为炎症反应重要效应细胞与靶细胞,ESM-1含量增加和局部内皮细胞活化有关,可进一步活化全身内皮细胞,同时提高微血管通透性与炎症反应,并能进一步活化活性氧家族,加快白细胞迁移与黏附,最后引起微循环出血与微血管阻塞,进而促进炎症反应[8]。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中急性炎性反应的效果明显,有研究显示,不稳定斑块具有纤维帽薄特点,且还能看到大量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故推测ESM-1可能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来参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进展过程[9]。Myo为哺乳动物重要储存与分配样蛋白质,由1个腹肌血红素、1条多肽链组成,在心肌中含量丰富,其属于反映心肌损伤的一种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则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具有一定程度心肌损伤,且Myo为现阶段发现最小分子量心脏标志物,易透过细胞间隙到血液中,一旦骨骼肌或者心肌产生损伤时,能最早在受损肌细胞释放至血液中,而升高持续时间与幅度和心肌梗死程度具有明显关联性[10-11]。本文结果中,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SM-1、Myo水平与Braunwald分级呈正相关(P<0.05),提示病情越严重,血清ESM-1、Myo水平越高,则炎性反应与心肌损伤越严重。
此外,本研究随访6个月显示,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MACE发生率25.83%,且MACE者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非MACE者(P<0.05),提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发生MACE风险,且血清ESM-1、Myo水平较高者MACE发生风险更高。ESM-1和参加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分子具备同源性,可能利用阻滞白细胞经过血管壁随机迁移与白细胞到内皮细胞黏附来参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此外,有研究指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冠脉粥样硬化严重度具有明显关联性,且TNF-α能正向调控ESM-1表达,故ESM-1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来参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进而引发系列MACE[12]。Myo于心血管系统内具备储存与运输氧气以及对于一氧化氮、过氧化亚硝酸盐、过氧化氢毒性保护功能等多个功能,一旦Myo异常分泌时,可打破机体有关运输与心肌保护作用平衡,进而引起心肌损伤,从而引发MACE[13]。
综上所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血清ESM-1、Myo水平呈高水平状况,且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可为MACE发生提供依据,故动态监测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可为早期病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