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EI 指数的金沙江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2023-01-30黄晓荣任文辉
张 敏,黄晓荣,2,任文辉,3
(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5;3.中国人民解放军78127部队,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IPCC[1]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在1880-2012 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85 ℃[2]。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加剧了干旱的发生,干旱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具有空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社会影响大、发生频率高的特点[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社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因此,分析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区域的干旱监测和应对旱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干旱指数是一种评估干旱的有效方法,目前较为常用的干旱指数有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比较分析,SPI 指数仅以降水资料为基础,忽略了气温和蒸散量对干旱的影响[5];PDSI 指数只能计算单一尺度,缺乏对多时间尺度干旱特征的表征能力,同时其在空间上比较简单,不能描述大规模的干旱特征变化[6];SPEI指数具有多时间尺度、空间可比性的特征且综合考虑了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弥补了前两者的缺点。因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SPEI 指数更加适用。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SPEI 指数进行了干旱的时空分析。王林[7]等通过对历史干旱事件的刻画及分析SPEI 与SPI、PDSI 指数的相关性,表明SPEI指数在中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熊光洁[8]研究了SPI、SPEI、M 指数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表征能力,结果表明,SPEI指数能够抓住降水和蒸发这两个影响干旱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有好的表征能力。
金沙江在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管理和人类福祉方面是个敏感区域,冰川和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的状态以及可用性[9]。其地理位置不仅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还受到青藏高原水热的影响,导致山地高原气候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整个流域内普遍存在。流域范围内,气候差异较大,季节性较为显著。尤其是金沙江中下部地区为干热河谷,是干旱突发的地带。干旱灾害的频发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目前单独对金沙流域的气象干旱研究仍然较少,且大多数SPEI指数时空分析方法主要为趋势分析[10]、相关分析[11]、经验正交函数[12]。这些方法虽能定量表达SPEI 指数的时空分布规律,但难以定量描述SPEI 指数时空分布的均匀性、稳定性等不确定因素[13]。云模型能够很好的弥补上述研究方法的缺陷。因此,本文基于干旱频率法、云模型等方法,分析金沙江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研究区干旱现状的认识和生态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金沙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面积47.45 万km2,流域全长3 464 km,涉及青海、云南、西藏、四川等省份[14]。流域位于90°30'~105°15'E,24°36'~35°44'(见图1),流域内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5.8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4 mm。流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十分显著[15]。本文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服务网(http://data.cma.cn/),选择金沙江流域1961-2020 年28 个站点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进行补充。
图1 研究区域及气象站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study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1.2 研究方法
1.2.1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降水量与蒸散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代表区域的干旱状况[16],对气象干旱有着良好的表征性。本文采用Thornthwaite 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具体计算过程见文献[17]。各干旱指数等级划分见表1。
表1 SPEI值干旱等级划分Tab.1 Drough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SPEI
1.2.2 云模型
云模型算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正向云算法和逆向云算法。其中正向云算法的计算步骤见文献[18]。逆向云模型的算法主要包括:SBCT-1stm、SBCT-4stm 以及MBCT-SR 三种,后者相较于前两者而言,能够保证在计算过程中超熵的估计不会出现小于0 的情形,同时稳定性较强。因此,选择基于MBCTSR 算法的逆向云发生器。具体计算过程见文献[19]。在逆向云发生器算法中,随机选取28 组样本,每组4 个,循环该过程1 000 次。
1.2.3 干旱频率法
利用干旱频率对金沙江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评价。干旱频率指的是评价某站点有资料年份内发生干旱频率的程度[20],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某站点有气象资料的年数;n为该站发生干旱的总年数,按照SPEI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年数计算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频率时间分布特征
SPEI指数具有多时间尺度的特征,通过计算得到金沙江流域28 个站点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 值,并利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研究区的面SPEI值。由于研究区域范围较大,且流域内的气温和降水季节性差异和年际差异较大。因此,本文主要选择季尺度(SPEI-3)和年尺度(SPEI-12)的SPEI 值来进行干旱频率分析。5 月、8 月、11 月、次年2 月的SPEI-3 值分别表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干旱以及SPEI12值表示年尺度干旱。
由图2 可知,在年尺度和季尺度上,研究区60 年内发生干旱的频率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由高到低分别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说明研究区主要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和特旱的频率较低。春季的轻旱频率随年代变化趋势不明显,中旱等级以上干旱频率有减少趋势;夏季除重旱频率减少以外,其余等级干旱均为增加趋势;秋季、冬季及年尺度4个等级干旱频率随年代均有增加的趋势 。
图2 不同年代不同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时间分布特征Fig.2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frequency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different decades
不同年代各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时间分布特征表明(表2),1960 年代,研究区年尺度干旱频率为29.76%;1970 年代,干旱频率相对于前一个年代有所增加(31.79%);1980 年代,干旱频率是60年来最低的一个阶段;1990年代,干旱频率较1980年代有所增加(30.36%)。2000 年代,干旱频率为38.57%,相较于1990 的干旱频率又有所升高。2010 年代,干旱频率达到了近60 年以来的最高值,为40.26%,这可能归因于2000 年代后,金沙江流域降水量在减少[21],且流域内气温在1990年代后加速上升[22]。1960 年代至2010 年代,年尺度和夏、秋、冬三季的干旱频率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春季干旱频率有下降的趋势,气象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表2 研究区不同年代干旱频率 %Tab.2 Drought frequency in different years in the study area
2.2 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2.2.1 年尺度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在ArcGIS 软件中采用IDW 方法进行不同等级干旱频率的空间分析。图3(a)表明金沙江流域年尺度干旱的发生频率在27%~40%之间,其中,丽江干旱频率在40%以上,干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为更充分反映金沙江流域内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根据SPEI 等级的划分标准,本文采用四种不同的干旱等级进一步分析。金沙江流域年尺度轻旱频率介于7%~23%之间,金沙江上游沱沱河、五道梁地区以及中下游丽江、宜宾一带轻旱情况更加明显;中旱频率介于3%~18%之间,其中曲麻莱以及金沙江下游丽江一带中旱发生频率较高;重旱的频率介于2%~10%之间,主要发生在金沙江源区及干流地区;特旱频率介于1%~3%之间,多发生于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流域。总体而言,金沙江流域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但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并不显著,呈现轻旱高频、重旱低频的特点。
图3 年尺度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frequency at annual scale
2.2.2 季节尺度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图4为季尺度不同等级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春季干旱频率在28%~38%之间,平均值约为33.21%。由图4(b1)~(e1)可知,春季轻旱频率在12%~20%之间,大致呈现由北到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流域下部存在一个明显的极值中心(华坪),其干旱频率为15%。中旱频率在5%~18%之间,呈现北到南低—高—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新龙,为18.33%。重旱发生频率在0~8%之间,呈现从北到南高—低—高的趋势。最高值位于盐源及丽江一带,最低值位于昭觉。特旱的发生频率在0~5%,昭觉发生特旱的频率最高。综上,研究区春季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对于易发生重旱和特旱的盐源、昭觉地区,应密切关注。
图4 季尺度不同等级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frequency at seasonal scales
夏季[图4(a2)~(e2)]干旱发生频率在27%~40%之间,上游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高于中下游地区。轻旱的发生频率在10%~23%之间,中游地区的轻旱频率最低。中旱的发生频率在5%~20%之间,中上游的地区高于下游地区。
秋季 [图4(a3)~(e3)]发生干旱的频率在25%~40%之间,流域以轻旱、中旱以及重旱为主。轻旱频率在10%~25%之间,最高的地区在九龙。中旱频率在4%~18%之间,上游五道梁以及下游华坪一带中旱发生频率较高。秋季重旱发生频率要高于其他3 个季节,在0~12%之间,其中,昭通重旱频率最高,为11.67%。特旱频率较低,但在中游地区仍有发生。
冬季[图4(a4)~(e4)]发生干旱的频率在25%~41%之间,约80%以上的站点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轻旱频率在7%~24%之间,从北到南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中旱发生频率在5%~19%之间,流域源区及下游发生中旱的频率较高。
2.3 云模型干旱时空分布
2.3.1 SPEI指数时间分布特征
云模型中Ex(期望)表示SPEI 指数序列的平均值,其值越小,干旱程度越重;En表示SPEI 指数相对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其值越大,干旱波动程度越大,干旱程度越不均匀;He表示熵的离散程度,体现了确定度的不确定性,其值越大,干旱程度的不均匀性越不稳定。
以28 个站点每年的SPEI 值作为时间分布的样本,按照MBCT-SR 算法计算云模型特征值(图5)。1961-2020年的期望值以0.04/10 a 的速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干旱程度在加剧。其中2006 年的期望值最小,为-1.2,达到了中旱水平。究其原因,2006 年降水量较小且年均气温相对较高。1961-2020年,En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站点间的干旱程度差异变大。其中,1983 年熵值最大,为1.15,表明该年各站点间干旱程度差异最大,1969年熵值最小,为0.516 1,表明该年各站点间干旱程度差异最小。He以不显著的趋势上升,表明研究区各站点间的干旱程度的不均匀性越不稳定,其中2009 年,超熵值最大(0.489 7),离散程度最不稳定;1991年超熵值为0.196 6,超熵值较小,离散程度最稳定。云模型特征值的变化趋势表明,各站点整体干旱程度加剧,各站点随年际变化熵值和超熵值增大,即各站点间干旱程度差异增大,且不均匀性更不稳定。
图5 年尺度云模型时间分布云模型特征值Fig.5 Time distribution cloud model feature values of the year scale cloud model
2.3.2 SPEI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分别以每个站点60 年SPEI 值作为空间分布的样本,计算单站点云模型特征值(表3)。研究区各站点多年平均Ex值差异不大,即各站点多年平均干旱程度基本相同;从熵值空间分布来看,玉树(西昌)的En值最大(小),表明玉树站(西昌站)在1961-2020 年干旱程度与多年平均的干旱程度相比较为分散(集中),年际间的干旱波动程度大(小);从超熵值的空间分布来看,玉树站He值最小,说明该站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更加稳定,西昌站He值最大,说明西昌站年际间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的稳定性更差。云模型特征参数表明,En和He在空间上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说明随着熵值的增大,超熵值减小,期望越低的站点相对该站点多年平均干旱程度波动越大,其干旱程度的不均匀性越稳定。
表3 年尺度各个站点空间分布云模型特征值Tab.3 Spatial distribution cloud model characteristic values for each site at the year scale
通过上面的分析,选择玉树和西昌站作为空间分布的典型站点进行分析,采用正向云算法绘制其云模型隶属云图(图6)。玉树站对论域中有贡献的云滴集中在[-2.81,2.80]中,与西昌站云模型隶属云图相比,玉树站云滴较为分散且云滴分布的范围较宽,同时He值较小,云层的厚度较小,表明玉树站随机性和离散程度较大,稳定性较强。即表明在60 年期间,玉树站干旱发生较为分散,干旱程度波动大,干旱程度的不均匀性更稳定。
图6 SPEI指数典型站点Fig.6 Typical sites of the SPEI index
2.3.3 SPEI指数时空分布比较
由表4 可知,时间分布上,SPEI 值期望从1960 年代至2010年代,呈现下降的趋势(趋于干旱化),并于2010 年代达到最小值,同时该研究时段的熵值和超熵值均最小,表明在该阶段干旱程度波动较小,干旱化趋势稳定。SPEI指数的空间分布期望值呈减小趋势,离散程度呈现交替减小-增加的趋势;除2010年代以外,其余各个年代SPEI值的空间分布熵值和超熵值均小于时间分布的熵值和超熵值,表明SPEI 在空间分布上更集中,随机性更弱,其不均匀性更加稳定。
表4 不同年代年尺度时空分布云模型特征值Tab.4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loud model feature values at different decades scale
从1961-2020 年多年平均来看,时间分布的熵值和超熵值分别为0.381 1 和0.216 2,远大于空间分布的云模型特征值,结合图7 可知,时间分布隶属云的云滴分布更分散,云层厚度更薄,表明年SPEI 时间分布的干湿情况更分散,不均匀性的稳定性更差。
图7 年尺度云模型时空分布隶属云Fig.7 The membership cloud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annual scales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金沙江流域28个站点的气象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SPEI 指数,采用干旱频率、云模型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尺度各个年代干旱频率时间分布表明,研究区呈现干旱化的趋势,这与李帅[23]等的结论:长江上游总体有变干旱的趋势一致;同时研究区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且在季尺度上,主要发生春季和夏季干旱且夏、秋、冬季干旱频率呈增加趋势。
(2)年尺度上,SPEI 指数空间上主要以轻旱(频率:7%~23%)和中旱(频率:3%~18%)为主,全流域重旱、特旱频率较低;四季干旱频率都较高,春、夏、秋、冬平均干旱频率分别为33.21%、32.56%、31.49%、32.20%,整体呈现轻旱高频、重旱低频的特点,其中云南境内的丽江一带干旱发生频率略高于其他地区。
(3)年尺度SPEI序列的云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各站点SPEI呈现干旱化的趋势,各站点干旱程度差异随年际变化增大,且不均匀性趋于不稳定;空间分布上,随着熵值的增大,超熵值减小,期望越低的站点相对多年平均干旱程度波动越大,其干旱程度的不均匀性越稳定。时间分布比空间分布的熵值和超熵值更大,离散程度更大,不均匀性的稳定性更差。
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研究区域范围过大,气象站点过少,尤其是金沙江下游云南省境内昆明一带,其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②采用了Thornth⁃waite 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只考虑了降水和气温以及经纬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蒸散发,以便取得新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