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的诗中愁
——浅谈初中李白诗歌整合教学

2023-01-30安壮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王昌龄愁绪李白

安壮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大亚湾外国语学校 广东惠州 516083)

一、教学背景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在文学长河里熠熠生辉。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开始,直至唐朝,诗歌成就达到了顶峰。唐朝人才辈出,李白作为浪漫诗歌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李白的诗歌都有选择地被编进教材中,且具有传递性和延续性。

说起李白,每位同学都知道这是一位大诗人,和杜甫齐名,是唐朝的“巨星”之一,诗歌很浪漫,又被称为“诗仙”。但是李白的诗歌究竟如何浪漫、他的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诗歌里寄托了他的什么情感,对以上种种几乎一无所知。李白对于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外,主要还是因为老师们通常按照常规的教学设计,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赏析”等角度讲解诗词、讲解诗人,学生接收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再加上广东省中考试题关于诗歌方面的考点,主要为诗句默写,并未涉及诗歌赏析类,导致老师和学生们都会忽视诗歌的教学,缺少创新性研究。

二、教学思路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浓缩了中国文人的智慧。三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诗歌的海洋里获得精神的享受,在李白的浪漫里了解李白、读懂李白。

(一)分类归“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李白的诗歌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虽然仅有六篇,但是仍然可以洞悉李白的精神内涵。纵观李白的一生,他的诗歌大抵可以分为:一、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二、对家乡缠绵不休的思念。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李白的一生虽然是乐观积极、豪放洒脱、浪漫不羁的,但是他也是愁情满怀的,例如“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与尔同销万古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相比他的豪迈积极,“愁”也是他的生命底色,所以诗歌整合教学我想从李白的“愁”入手。结合教材里的六首诗歌内容,也将它们归为三类:离别愁、思乡愁、壮志难酬。第一类离别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友人》两首;第二类思乡愁:《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三首;第三类壮志难酬:《行路难》(其一)。

(二)背景比“愁”

六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大致如下:

《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渡荆门送别》。诗人常年在四川生活,游览峨眉,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送友人》。“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此诗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有人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于金陵所作。

由图5可知,1.2%双氧水间隔20 min投加与1.5%双氧水一次性投加的处理效果基本相同,说明在达到同样去除效果的前提下,间隔20 min投加药剂比一次性投加的药剂用量减少约20%。

《行路难》。公元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 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的三大愁绪跟他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年少时辞亲远游、仗剑天涯、豪情满怀,晚年漂泊流放、郁郁不得志,不同阶段的李白愁绪是不尽相同的。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归纳他不同人生阶段的愁绪:

小结:

通过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李白的生平,可以让学生对李白的一生经历有更清晰的理解,迁移小学时期学过的《静夜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耳熟能详的诗歌,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尽管他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

(三)意象析“愁”

第一类:离别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有“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诗人用“杨花落尽”的意象,比喻王昌龄贬官的遭遇,也是李白与王昌龄遭遇类似的自喻。“子规”的意象,借用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且“归”之同音,表达了李白希望重归朝廷的意愿。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因被贬官而不能受朝廷重用的忧愁和痛苦的心情。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明月”常常被诗人看作“圆满”的象征。把“愁心”寄予“明月”,有因为事实不如意而忧愁之意。同时,把愁心寄明月,表达对王昌龄遭遇的同情,而且也寄予了由王昌龄想到自己的遭遇自怜无奈之情,以此来作为彼此的慰藉,从而更突显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送友人》中诗人选用的意象清新奇丽、不落俗套,“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鸣”,色彩相辉映陈、画面有声有色。一“横”一 “绕”将彼此双方之间那份珍贵而美好的情谊无情地隔绝和阻断了。而且,山川不谙离恨苦,依然是“青” 山自碧,江水自“白”!一 “青”一“白”,色调何等清凉,感受何等冷漠。“孤蓬”意指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最终班马嘶鸣、挥手作别。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李白的惜别诗情真意切,一首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怀念,另一首则是依依不舍的感慨,读起来令人动容。千般钟情、万般愁绪。

第二类:思乡愁

《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可以看出,玉笛吹出的乃是“折柳曲”。另外,“折柳”又是古代春天送别亲友的一种习俗,柳与“留”谐音,临别折柳相赠,含有留念的意思。想来处于春夜良宵,独在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更唤起了离家时执手相别、折柳相送等一系列具体的场景,这怎能不牵动思乡的柔肠!

《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一路上,峨眉山月看似渐行渐远,实则一直浮现在李白的心中,对故乡的眷恋跃然纸上。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浑开阔的画面。黛色的青山,渐渐地躺下了,躺在了一望无际的平旷的原野的怀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奔腾的江水流淌在绿色的原野中,望不到它的边际……皓月升起,月拥江心,江面上雾气升腾,云雾变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的视线由大江平野转移到白云明月后,骤然感到身后的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不免产生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第三类:壮志难酬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杯、箸、剑。这些都是实在的真实的物象。接下来,李白又展开了他那汪洋恣肆的想象力:黄河冰、太行雪这两种物象以展示李白政治路途上的困难失意。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来展示他那崇高地政治理想。当然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打垮我们的诗仙,他用“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来展现出他的信心满满、积极进取。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拔下宝剑,举目四顾,足见其心绪茫然、苦闷抑郁。即便有“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依然心怀期许,希望得到重用,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怀才不遇却又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自信洒脱。纵使一生坎坷不幸,但是李白仍力图挣脱苦闷,他是精神明亮的愁。

小结:

“分类比愁”环节,学生可以针对每一首诗歌把握住相关的意象去体会的李白抒发的情感,窥见他的“愁绪”。纵观六首诗歌,尽管李白的忧愁不尽相同,但是他总能用最浪漫的笔触让我们感知,愁中带着积极向上、有着清新明亮。

(四)自我解“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的忧愁,与杜甫式的忧国忧民之愁不尽相同,更多的是和他个人的人生际遇有关。李白曾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愁苦一生的李白并没有选择撑一叶扁舟,从此隐居避世逍遥游。那么,当漂泊怀乡、友人离别、仕途失意、生命无常等愁绪扑面而来时,该如何排解?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对李白来说是消愁良药。酒可以调节氛围、舒缓情绪、引发情思,所以对于一个浪漫大诗人来说,酒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调节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他无酒不成诗,斗酒诗百篇。李白诗中的愁总是和酒分不开的,当理想不能照进现实,当诗人的抱负得不到实现,壮志难酬,忧国忧民,苦闷不堪,酒便成了李白的人生解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三)。在半醉半醒间,诗仙将这份率性洒脱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有时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尽管饮酒赋诗有时候表现出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狂傲态度,但李白的诗中并没有因为现实与自我的冲突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依然透露出对理想与追求的坚定不移、独立不迁。此时,酒成为一种情感压抑后的宣泄方式,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精神反抗。停杯投箸后仍然仰天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在酒中反省,也在酒中超脱。

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李白排解忧愁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些同学指出,李白的愁绪也会寄托给明月,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月一直都是李白的精神寄托,他望月、思月、邀月、问月、醉月、弄月、梦月。他,“欲上青天揽明月”,最后还有“捉月而亡”的传说。这世间除了李白手中的酒,大抵就是那一轮明月最解他的忧愁了。

猜你喜欢

王昌龄愁绪李白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影 子
爱国情怀永流传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