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高校理科课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2023-01-30

高校地质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科思政课程

姚 静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国间的博弈日益尖锐,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落实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征程(苏明等,2021)。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服务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新形势下大学的教育教学除“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任务外,必须加强爱国敬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舒良树等,2021),全面落实并实现新时代“四个融通”的要求 (李向东, 2019) (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培养一大批能肩负国家使命、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与创业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国家建设的蓬勃发展(王博等,2012)。

1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保障(潘懋元等,1993)。我国一贯重视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的思政问题。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6 年12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理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应该把习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和前进指南。作为综合性高校的理科课程教学,教师如何在坚守科学知识传授、科研能力训练职责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建设,实现学生正确学问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是历史赋予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理科课程如能成功实施思政内容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就能合理地对大学思政必修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进行有效的补充,两者的同向同行,必能产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效应,圆满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这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要求,历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实现大学理科立德树人的目标(包括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需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深度挖掘和凝练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育人要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内容。要使思政教育既有针对性又有亲和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努力满足学生日益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2 新时代高校理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大学理科教育教学的改革经历了长时间的反复摸索与实践,到近年才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学习成长端”与“教书育人端”齐头并进的教育方针,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然而,近年来受社会上急功近利与理想信念迷失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高校理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诸多教师对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尚存在认识薄弱、经验不足,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推动力度不够等等。

2.1 理念认识薄弱

近年教育领域出现的理想信念迷失,致使大学在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上走了弯路,出现了思想认识误区。作为理科教师,往往认为教好广博的知识技能、培养好创新创造才干是正业,是硬功夫,而认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人生观培养是项长期工作,是软任务。一些教师认为大学已经有专门的思政必修课,理科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就行;少数教师则认为让理科课程做思政教育是不务正业、画蛇添足。凡此种种,是不了解当下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肤浅理解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结果。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的不深入,必然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的敷衍了事、走过场,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理科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与发展。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教育和培养出的尖端人才头脑中没有国家、没有人民、敌我不分、精致利己,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长远来说,缺乏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将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影响人民的幸福。

2.2 教育经验不足

理科课程的思政教育犹如食物中加盐,无盐则无味,盐多则败味。理科教育的本体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授业解惑,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如知识技能传授缺少思政内容,则人才培养就没有正确方向的引领,教育就会缺少灵魂,就会走向歧途。适度巧妙的思政引导,真实典型的案例启发,不仅会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热爱,还会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使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反之,如思政内容过多,不仅课时不够,而且会让学生觉得重点偏离,本末倒置,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目前,理科课程思政内容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是教师经验不足,度的掌控困难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衔接不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入解剖的问题。

2.3 体系不够完善

和大学思政必修课程一样,理科课程的思政教育也涉及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三位一体。从目前情况看,理科课程思政体系的三位一体尚不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不一致,教材建设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也没有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的评价机制与考核要求。教师授课、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时有脱节;有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配置不够合理,兴趣爱好与投入精力差别明显,导致其思政内容和案例演讲的范围、深度、融通度不一,效果不好。诸如此类,致使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需要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2.4 组织管理推动力度不够

理科课程思政教育是一新鲜事物,教师理念认识不够,经验不足,需要组织管理部门的条件保障和激励推动,包括人事保障、经费保障、课时与学分保障、教学软件与硬件保障等等,并通过试点演练和经验总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考核要求,奖励先进,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这方面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警觉和重视,并出台有关条件保障和激励推动措施,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2.5 学时问题

理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想讲授到位、让学生喜爱,必然要占用大量学时。众所周知,经过多轮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为适应通识教育的改革,常规理科课程的学时普遍被缩短1/3。显然,学时不足是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如何解决内容多学时少这一对矛盾问题,达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双成功,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研究出有效方案。例如南京大学优质课程《普通地质学》的经验是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即核心内容(重要概念、基本特征与规律、典型实例)课堂讲足,一般内容和延伸内容则布置为课下自学作业和交流讨论,老师参加讨论并及时答疑,这样既解决了学时不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求知创新思维,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3 构建新时代高校理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3.1 加强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让高校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百年大变局下大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坚定信念,不懈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大学应该培养忠诚国家、振兴民族的人才,这是关系国家与民族兴亡的头等大事。加强这一教育思想的引领,让高校课程思政理念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不只是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更是教师本体义不容辞的职责。必须排除杂音,统一认识,不断实践,定期研讨,砥砺前行,形成上下齐心、步调一致的新局面,使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沿着常态化道路健康发展。

以国家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为例,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努力践行德识双馨价值观的引导。通过现代地学知识的传道解惑,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通过对物泽天华名山大川的讲解与图片展示,润物无声地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通过对中国诸多地学研究优势的讲述,提高了学生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通过对引领世界地学前行的中国学者及其成果的介绍,提升了学生的科技自信。既传授学生以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振兴国家的责任感。

3.2 加强和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体系的队伍、课程和教材三者之中,队伍建设是纲,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目,纲举则目张。以普通地质学、地球与生命演化两门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均是教学体系里的核心与灵魂;课程主持人有大格局的胸怀与社会的责任感,站得高看得远,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水平高,广受学生喜爱;讲课者激情饱满,海阔天空,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听课者聚精会神,热血沸腾,回味良久。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认真盘点库存,整合现有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融入有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科技自信的思政内容,设置合理教学计划。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挖掘思政要素,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打造与立德树人相适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与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密切接轨的一流教材。新教材要突出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普适性,在阐述自然界万千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诠释其内动力外动力成因机制的同时,应融入我国河山辽阔壮美和独特奇异的地域特色,融入我国地学研究基地的优势,融入我国学者取得的引领全球研究的重大创新成果等思政内容。实践表明,高校中优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成功,将产生连锁反应,能推动其他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挥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通过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之目标。

3.3 构建新时代高校理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需要营造一个常态化课程思政教育的社会环境。思政课程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确保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国策。这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同时,通过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创新创造意识,而且实现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出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逐渐形成一个常态化思政课程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大学氛围与环境。

需要制定一套长期稳定的政策与保障措施。要构建理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提升推动力度。需要全校一盘棋,领导和主管部门亲力亲为,制定一套长期稳定的相关政策与条件保障,给一线教师吃定心丸,免除课程思政教学的后顾之忧。包括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作用,通过人事保障、经费保障和教学软硬件条件保障,常态化地组织和开展对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项培训,逐步提高年青教师的思政授课能力。通过专门办法,给思政教学以时间保障,给教师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定工作量的补贴,激发教师的思政教学积极性。

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由于长期从事精英和专才教育,多数理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缺少实践、经验不足,要使课程思政教育取得成功,需要一支不计名利、勇于奉献、德识双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不断整合优化师资力量,扩大青年教师比例,老中青结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团队建设,建设课程思政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骨干。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教学和案例分析,从中梳理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巧妙将科学精神与人生价值观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认同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等思政元素就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名合格的、有情怀的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通过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逐步构建具有社会普适性和专业独特性的思政元素体系。

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奖励体系。为了构建新时代理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教师、课程、教材“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支撑。其中,教师是体系的核心与灵魂,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则是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重要保障。三者各具功能,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在实施好教师、课程、教材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对课程思政教学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奖励体系,包括教材质量、备课案卷、教学方法、讲课效果、学生评价、辐射效应等,这是建立课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

需要动员专业思政教师、学工组的积极参加与大力支持。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具有理论优势,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引领作用。各个学院的学工组教师(尤其辅导员)长期和学生工作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诉求,是连接学生与教师及院校的桥梁。他们都是课程思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两支队伍,发挥他们的引领、联通、反馈、指导和促进等重要作用,组建课程思政“混合式”师资团队,共同完成新时代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理科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