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2023-01-29陈颖钰沈朝建郭爱珍
陈颖钰,沈朝建,郭爱珍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湖北省兽医流行病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武汉 430070;3.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
兽医流行病学是研究动物群体疾病或其他健康相关事件的原因、分布和控制的一门独立学科,适用于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确定病因或已知疾病来源,调查和控制病因未知或知之甚少的疾病,获取疾病的自然史和生态学相关信息,制定、控制和评价疾病控制计划,评估疾病经济学效应以及分析不同疾病控制计划的成本和经济学效益[1]。
随着疾病全球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兽医流行病学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 年暴发的小反刍兽疫,2017 年暴发的H7N9 高致病性禽流感,2018 年暴发的非洲猪瘟,2019 年暴发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国内重大动物疫情,对我国兽医流行病学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历史上,兽医流行病学一度是流行病学的一部分,自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又发展成多种分支,包括分子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等。我国医学流行病学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兽医流行病学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事实上,早在1992 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接受过专业兽医流行病学培训后回国的沈阳农学院吕化广老师就已经组织过为期3 周的“兽医流行病学教学师资培训班”,为我国兽医流行病学师资培训启蒙。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师资培训中断了数十年。近年来,为了提升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协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兽医流行病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开展了一系列以兽医流行病学现场能力提升及师资能力提升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极大提升了我国兽医流行病学的应用和教学能力。如:发现了活禽市场是人与家禽感染H7N9 流感病毒的重要来源地[2],并通过关闭活禽市场降低了人感染风险;确定了我国生猪价值链各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明确提出了需要提升的主要方面[3];了解了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的具体影响[4]。可见,兽医流行病学是兽医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兽医流行病学技能也是兽医人员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
1 兽医流行病学的国际行业地位及教学现状
在国际兽医领域,兽医流行病学是国际贸易及疫病防控中的通用知识语言,是保障动物健康养殖的重要工具。在涉及动物卫生的国际组织中,如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兽医流行病学专家占70%,涉及群发疾病病因推断、疾病经济学分析、疾病控制决策等多个方面。
1975 年,泛美卫生组织(PAHO)和WHO首次提出,需要面向兽医专业人员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2009 年WOAH 在巴黎召开的全球兽医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指出,兽医必须具备流行病学调查能力[5]。在兽医基本素质技能清单中,兽医流行病学能力是WOAH 所要求的兽医首要必备素质,更成为了WOAH 所定义的11 个专业能力之首。在WOAH 列出的兽医教育8 大专业课程中,兽医流行病学仅次于动物传染病,在专业课程中排名第二;在21 门核心课程清单中,涉及兽医流行病学的课程就占到了23.8%,包括生物数学课程(Biomathematics)、药理/毒理病理学(Pharmacology/Toxicology Pathology)、传 染性疾病学(Transmissible Diseases)、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和畜群健康管理与营养(Herd Health Management and Nutrition)。可见,兽医流行病学在动物医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行业地位。
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也都将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列为兽医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课程。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将该课程教育贯穿了整个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体系。以澳大利亚为例,在本科教学中就设立了12 周的课堂教学(36 学时)以及3 周的实践课程教学(约合120 学时),共计约合156 学时。同时,在兽医教育5 年级阶段,另外加设1 周的加强课程(约合40 学时)。考核以卷面考核和实践考核两种形式同时进行,考核成绩期末卷面考试占70%,实践课程参与情况占30%。
2 我国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5 所农业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92%(23/25)的高校已开设了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不同学制院校占比见表1;同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的院校占78.3%(18/23),开设时间、开设年级、课程类型以及是否开设MOOC 等详见表2。2014 年1 月,在FAO 的牵头下,湖北省兽医流行病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始实施兽医流行病学大学师资培训计划,正式开展了对我国兽医流行病学的师资培训,此后另有7 所院校(30.4%)陆续开展了兽医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表明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已普遍认识到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的必要性。
表1 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在25 所院校中的开设情况 单位:%
在已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中,4.3%(1/23)的学校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课,65.2%(15/23)的学校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课,26.1%(6/23)的学校面向四年级学生开课,另有4.3%(1/23)的学校面向五年级学生开课;52.2%(12/23)的学校将其设置成本科生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程,13.0%(3/23)的院校将其设置成研究生必修或者必选课程(表2)。这表明大多数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的院校,比较注重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基础及高阶能力培养训练,且大多数院校选择在进行完基础专业课程教学后开设该课程,并将其设立为必修或必选课程,这也符合兽医课程的阶梯式教学,教学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也符合社会对兽医流行病学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教学模式上,13.0%(3/23)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兽医流行病学MOOC 课堂,30.4%(7/23)的学校表示有开设MOOC 课堂的强烈意愿(表2)。
表2 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在23 所院校中的教学设置及模式情况统计 单位:%
3 我国兽医流行病学培训网络
许多与动物疫病相关的国际组织都认为,流行病学是动物健康的基石,因此十分注重各国流行病学能力的提升。我国兽医流行病学培训主要是以2010 年由农业部与FAO 合作发起,具体由FAO 跨境动物疫病应急中心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承办的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V)为基础开展的。培训框架包括基础+核心班培训、大学师资培训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3 个部分:(1)基础+核心培训。主要针对全国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简称疫控系统)的技术人员,基础班培训为期1 个月,并为核心培训选拔人员;核心培训为期2 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 大模块,即暴发调查、动物疫病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数据分析与综合应用[6]。经过CFETPV 核心班培训的优秀学员,可晋升为国内导师,并承担省级疫控系统技术人员的递延培训任务。(2)兽医流行病学大学师资培训。主要针对高等院校中从事兽医教育的大学教师,为期1 个月,主要培训兽医流行病学基础,包括疫病频率测量、病因论、关联及其效果测量、诊断试验特性、抽样、研究设计与误差等;对培训结业的优秀学员,与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合班进行师资骨干高级培训,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3)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主要面向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和疫控系统负责人员,一般为期3 d,目标是传播理念、转变思维。
截至2022 年,CFETPV 已经完成6 期核心班培训,培训学员213 名,其中核心学员126 名,学员覆盖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师资培训共完成了7 期、2 轮的教学培训,培训了33所大学217 名教师。参训学员均表示兽医流行病学技术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CFETPV 培训学员能够面对群发疾病快速做出反应,并广泛应用于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疫情的暴发调查[7-9];师资培训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兽医流行病学教学技巧,并及时进行国际化、前沿的流行病学知识更新。
4 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教学与人才培养建议
4.1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各层次人才
兽医流行病学有着十分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基础到应用再到模型建立,层层递进。纵观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从农场,到省市级行政单位,再到国家层面,也有着明确的防控网络。从判断疾病的病因,到疫情控制的整体决策,需要具备不同的流行病学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出具有不同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都应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本科阶段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夯实,硕士阶段注重病因分析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注重模型和防控决策的提升,只有“本、硕、博”全面贯穿,才能满足动物疫病防控的全面需求。
4.2 丰富实践教学案例,优化教学形式
现场实践是兽医流行病学教学的重要内容[10]。结合兽医临床需求,在实践中运用兽医流行病学原理,解决疾病控制和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作为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发达国家的兽医流行病学教学不仅包括课堂的基础教学,更是包括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我国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模拟还原临床动物群发疾病的真实场景,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
4.3 掌握多领域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还需要同时具备兽医专业外的其他多种知识,如逻辑学、生物统计、生物信息学等。在高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应用中,模型建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估算发病率、分析传播链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建议兽医流行病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重点辅修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以便为兽医流行病学研究和应用打好基础。
4.4 强化师资培训,筑牢人才基础
在进行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29.4%的意见反馈都集中在师资数量和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许多学校都缺乏兽医流行病学领域的专业师资,尤其是真正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兽医流行病学专家;另一方面,虽然2014—2017 年“兽医流行病学大学师资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我国兽医流行病学起步晚,大部分专职教师也未接受过系统训练,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旧突出。因此,建议与现场流行病学培训联合,继续开展更深、更广层次的师资培训,充分实现教学和实践的融合,为兽医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5 小结
本文从我国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及培训网络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专院校中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的开设情况,找出了目前兽医流行病学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建议各院校对兽医流行病学课程进行连贯性、层进式设置,采取实用性教学方式,并通过广泛联合的形式增加师资力量,最终提升我国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