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29李虹赵晓瑞唐春华张露胡可芹
李虹,赵晓瑞,唐春华,张露,胡可芹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四川南充 6370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该病起病突然,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其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而且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健康负担。《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康复实践指南》显示[1],70%脑卒中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卒中后后遗症,致使患者极易产生无助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从负性经历(挫折、创伤或逆境等)中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或行为[2]。一项对乳腺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无助感水平高者自杀风险高[3],这与OZMENT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故识别患者的无助/无望在自杀预防中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另一负性情绪体验——自我感受负担,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5];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较重,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极易产生这一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进程[6]。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否受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观察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自我感受负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为后期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7];年龄≥18岁;首次发病,病情稳定;住院时间≤2周(急性期);意识状态良好且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有听力及(或)语言障碍;有严重认知障碍;合并呼吸、循环系统严重疾病;既往有精神病史。本研究共纳入2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118例(48.8%),女124例(51.2%);年龄42~96岁。
1.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评定方法 采用武晓艳等[8]编制的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该量表包括绝望感和无助感2个维度,共18个条目。各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得分范围为1~90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越强烈。目前量表尚无常模,有学者认为研究变量在常模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依据平均分和标准差将测试人群分为低、中、高3种类型,评分≤平均分-标准差为较好状态,评分≥平均分+标准差为较差状态,其余为中等状态。
1.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影响因素资料收集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顾者、医疗费用支付形式、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子女情况、合并慢性病数量、经济负担、性格、宗教信仰。自我感受负担评定采用武燕燕等[9]汉化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该量表包括身体负担、情感负担和经济负担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各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从“从不考虑”到“总是考虑”分别计为1~5分,总分10~5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越重。无明显SPB:量表评分低于20分;轻度SPB:量表评分20~29分;中度SPB:量表评分30~39分;重度SPB:量表评分40~50分。发放问卷前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调查方法,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进行调查。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必要时可由研究者进行逐条复述,填写时间为10~20 min,填写结束后现场核对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96.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为(58.54±13.09)分,其中无助感维度得分(43.56±11.22)分,绝望感维度得分(14.98±4.24)分,所有条目平均分(3.25±0.73)分。
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主要照顾者、经济收入、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宗教信仰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形式、自理程度、慢性病数量、经济负担、性格、文化程度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242)
2.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31.81±2.28)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负担(16.30±3.87)分、经济负担(7.78±1.52)分、身体负担(7.73±1.49)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r=0.254,P<0.01)。
2.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作为因变量,将2.2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和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居住地(城市=1,乡镇=2,农村=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3,大专=4,本科及以上=5);医疗费用支付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商业保险=4,自费=5);自理程度(完全不能自理=1,部分自理=2,完全自理=3);慢性病数量(0种=1,1种=2,2种=3,≥3种=4);经济负担(轻=1,中=2,重=3);性格(内向=1,中间=2,外向=3)。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形式、自理程度、经济负担、性格6个变量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因素(P均<0.05),可解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27.0%的变异量。见表2。
表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2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为(58.54±13.09)分,总平均分为(3.25±0.73)分。依据评判标准,本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高于葛高琪等[10]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研究对象及其疾病的特殊性有关。脑卒中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其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家庭经济负担重等特点[11],且本研究中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较大,患者获得、理解、掌握和运用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较差,故易产生无助感。相关研究显示,无助感水平较高对患者的疾病控制及预后均有不利影响[12],并且还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3]。故识别并降低患者的无助感在促进患者心理及疾病的康复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一般护理的同时也要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使其在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护理。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因素
3.2.1 自我感受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与习得性无助感显著相关,自我感受负担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越高,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也就越高。本研究中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81±2.28)分,依据评分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水平,与李冰楠等[14]研究结果相似,但本研究中自我感受负担三个维度中得分最高为情感负担,而李冰楠等研究中得分最高为经济负担,究其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年龄层次不同有关。年龄较大者机体恢复能力较差,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使得患者因照顾者长期不辞辛劳地照顾自己而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负担,进而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无助感。年龄较小者机体恢复能力较好,对疾病了解更全面,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年龄较大者强,不易产生无助感。故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对于自我感受负担较高的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层次及身体情况给予适当开导,以提高患者疾病应对能力,降低患者的无助感。
3.2.2 文化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低。分析原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对于健康信息的获取有较多的渠道(如互联网、书籍等途径),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互动更流畅,同时,对改善健康的知识和行为持更加肯定的态度,在遭遇疾病困难时能做出较全面而理性的判断和认识[15],从而降低无助感。因此,医护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为患者解答疑惑并提供疾病相关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无助感水平。
3.2.3 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疗费用支付形式与习得性无助感呈负相关,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得分最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次之,究其原因可能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更多,减轻了患者部分经济负担有关。卒中后患者存在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受限,使得患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担负后期高昂的康复锻炼费用,因此,患者极有可能会因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而产生无助、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患者作为社会的支柱,负担过重会导致人才的流失,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损失[16]。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医疗保障的力度,为脑卒中后残疾患者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或为尚存劳动能力的患者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从而减轻其经济负担。
3.2.4 慢性病数量、性格、自理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数量≥3种、部分自理、性格为内向型的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较高,可能是因为合并慢性病数量越多,其疾病越复杂,越阻碍患者当前疾病的康复进程,延长脑卒中康复时间,增加康复治理费用,加之内向型性格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自责与内疚,因此就越容易产生无助、无望等负面情绪[17]。另外,本研究中部分自理的患者占比较高,得分也最高,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相对较少,可能是随着目前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所以当身体出现预警时就会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将疾病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所以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少。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都有一定的功能障碍,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依赖照顾者的帮助,依赖程度越高的患者越自卑孤僻,越不愿意向他人吐露心声,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如绝望、无助等[18]。因此,护理人员应早期关注患者的自理能力,对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鼓励其早期积极参与康复锻炼,达到自理能力最大化,功能障碍最小化。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对脑卒中疾病知识、预后及功能锻炼的健康宣教和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综上可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受患者文化程度、性格、自理程度、经济负担、医疗费用支付形式、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提示护理工作者应关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水平,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性格内向、经济负担较重的患者。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仅来源于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样本的代表性与结论的推广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后续的研究需要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等级医院进行多区域、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并可进行纵向追踪调查,探讨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动态变化轨迹,为后续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利益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虹,赵晓瑞:调研,采集并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李虹,张露: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胡可芹,唐春华:总体把关、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