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29张莹黄雪珍兰婷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医师

张莹, 黄雪珍, 兰婷

(厦门市第五医院 急诊科,福建 厦门,3610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静脉溶栓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对治疗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错过黄金治疗期,影响溶栓效果,故需合理优化救治流程[1]。常规的接诊、转运和救治未能有效明确急救人员的职责及分工,易导致人员配合不协调,出现各环节信息流“断层”等问题,造成院内急救信息重复采集,延长救治时间[2]。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统一调度护理团队及合理规划救治流程,可减少因人为因素而浪费的救治时间[3]。基于此,本研究对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厦门市第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 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③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分>4分;④ 首次发病;⑤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面积占大脑半球1/3以下。排除标准:① 有出血增加风险;② 近1个月内有脑部手术史;③ 后循环梗死;④ 对对比剂过敏。将患者按干预方式的不同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干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干预至溶栓后48 h,并于出院后持续随访3个月。组建以脑血管科医师为首,含介入手术室等部门协作的多科学团队,医护人员24 h备班。在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为其开放静脉通道以平衡电解质;医师开具相关检查单后先由护工陪同患者检查,再由家属领取各检查报告。医师结合检查报告再次评估病情,确认溶栓后告知患者家属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并嘱其签署知情同意书,而后将患者送往介入室予以溶栓治疗。治疗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等情况,术毕送患者回病房并完成相关交接内容。

1.2.2 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 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干预至溶栓后48 h,并于出院后持续随访3个月。

1.2.2.1 成立卒中急救护理小组 由护理质量管理组长带头,选取神经科护士长、介入科护士长、急诊科护士长和卒中专科医师各1名,选取神经科、介入科和急诊卒中预检分诊护士各2名作为小组成员。组员均参与脑卒中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救治情景模拟训练,且在训练后均需准确掌握救治知识及训练内容。

1.2.2.2 急诊室干预 采用24 h急诊值班制,预检分诊处增设卒中护士及注射专用箱。患者就诊时,急诊卒中预检分诊护士迅速进行预检分诊,及时配合卒中专科医师进行初步评估,并对发病时间在4.5 h内的患者立即开启绿色通道,迅速启用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卡”(内含2 000元备用金),要求在5 min内完成。护士即刻通知电子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室(CT室)做好准备,同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采集血液标本送检,贴上优先检查标签,10 min内完成。对于经病情评估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确认需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护士及时与其家属沟通签署治疗意向书,并联系溶栓小组和卒中病房做好抢救准备,15 min内完成。

1.2.2.3 导管室干预 在患者到达导管室前,提前 15 min 准备好术前所有介入物品,并安排专人管理,以保证耗材一站式供应。

1.2.2.4 术中护理 护士协助神经科医师完成消毒和铺单,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血管开通前后的血压监测;准确传递导丝支架,动态记录肝素的用药时间和剂量。对于意识模糊的患者,定时行意识状态评分,并加强口腔和肺部护理,以防误吸。对于清醒患者,动态询问其身体情况,必要时给予心理安慰。

1.2.2.5 术后护理 在患者完成CT检查后将其送往卒中病房,协助病房护士完成交接,并详细告知其术中用药和管道留置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救治效率 于患者入院至溶栓期间,统计CT出报告用时、急救设备准备用时、卒中小组接诊用时和入院至溶栓时间(DNT)。

1.3.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于随访3个月后,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总分为42分,0~4分为轻度,5~15分为中度,16~20分为重度,21~42分为极重度。

1.3.3 功能转归 于干预前和随访3个月后,采用脑出血功能预后量表(ICH-FOS)[6]评价患者的功能转归情况。ICH-FOS总分为16分,评分越低说明功能转归不良风险越小。

1.3.4 不良事件发生率 于溶栓结束至随访结束,记录患者的颅内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救治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DNT、CT出报告用时、急救设备准备用时和卒中小组接诊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救治效率比较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例(%)]

2.3 2组功能转归比较

观察组在干预前的ICH-FOS评分为(8.25±1.92)分,对照组为(8.32±1.58)分,2组间ICH-F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859)。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ICH-FOS评分为(7.16±0.91)分,低于干预前(t=3.245,P=0.002);对照组的ICH-FOS评分为(7.68±0.97)分,低于干预前(t=2.183,P=0.033);观察组的ICH-FOS评分低于对照组(t=2.473,P=0.016)。

2.4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动脉血管闭塞所致,一旦发生会危及患者生命。静脉溶栓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疏通血管使血流恢复,进而挽救缺血半暗带,具有良好的救治效果,但其需要在一定的救治时间窗内进行[7]。有研究[8]显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常规急救流程护理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在救治过程中易出现流程串联、合作不协调等问题,贻误抢救时机,降低救治效率,影响患者恢复。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以多学科协作为中心,明确各学科分工,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无缝衔接各环节管理,将其用于溶栓患者可能会弥补常规急救流程的不足[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DNT、CT出报告用时、急救设备准备用时和卒中小组接诊用时均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ICH-FOS评分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模式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可提高救治效率、促进功能转归良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根据各科室管理特点及医护人员配合习惯,分别从急诊室干预、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方面对护理急救流程进行分工细化。急诊室干预方面通过提前联系各科室将零散的流程统一化,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衔接更加紧密,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运作,并在预检分诊过程中依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可缩短就诊等待时间,有效避免因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而导致的病情恶化,还可为溶栓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0]。术中护理方面,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导丝支架传递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及时掌握其病情变化,有效避免术中救治时间的延长,加速栓塞血管再通,改善缺血半暗带组织血流供应,减少神经功能损害[11]。术后护理方面,交接过程中规范交接单档案的填写,以尽可能实现无缝交接,确保后续护理的顺利进行,促进功能转归良好。王莹等[12]发现,相较于常规救治流程所消耗的DNT, 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所消耗的DNT明显更短,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了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模式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实施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干预模式,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其功能转归良好。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