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29郭丹林红珍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复查

郭丹, 林红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 骨科,福建 龙岩,361000)

桡骨远端骨折较为常见,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所致,可导致腕部疼痛、畸形等症状,严重降低腕部的活动能力,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诱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加重功能障碍[1]。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临床认为保守治疗不利于解剖关系的恢复,仅适用于对腕部功能要求低且手术风险较大的群体[2]。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腕部功能需求的增加,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切开复位能够更好地改善骨折部位的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3]。但临床长期随访发现,仍有部分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降低了其手功能的实用性,给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但关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相关机制仍未能够完全明确,还需深入分析,以便于及早明确相关影响因素,进而开展针对性干预。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4.69±7.23)岁。纳入标准:① 经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 桡骨下端尺倾角缩小;③ 骨连续性中断。排除标准:① 合并身体多处骨折;② 伴有恶性肿瘤;③ 心肺功能欠佳;④ 陈旧性骨折;⑤ 存在严重精神障碍。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及骨折类型,之后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选择经背侧入路或掌侧入路,术后均开展常规康复训练,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1.2.2 分组方法 均于术后6个月评估腕关节功能,分为优、良、可、差。其中优为腕关节无畸形,掌屈背伸活动减少<15°,前臂旋转活动度减少<20°,未伴有并发症;良为腕关节轻度畸形,无功能损伤;可为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欠佳,但对生活影响小;差为未达上述标准[4]。将优和良归入恢复良好组,将可和差归入恢复不良组。

1.2.3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收集2组的年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损伤能量、骨质疏松、身体质量指数、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性别、末次复查桡骨短缩、功能锻炼和尺骨茎突骨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情况

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有4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为20.50%(41/200)。

2.2 影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末次复查桡骨短缩和功能锻炼均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相关,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影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200)

2.3 影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60岁、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10°、末次复查桡骨短缩≥5 mm和功能锻炼不规律均是影响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2。

表2 影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桡骨远端属于解剖薄弱处,一旦受到外力冲击,骨折发生风险较高。其中年轻群体桡骨远端骨折多以高能量冲击为主,而老年群体骨折多以低能量冲击为主,考虑这与年龄增长引起的骨质疏松有关[5]。手术为当前该病常用方式,在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下,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能够在较小创伤下完成骨折复位及钢板固定,可更好地恢复原有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6]。但腕关节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欠佳。

本研究中,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有4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为20.50%,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存在一定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还需尽早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开展防治工作。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末次复查桡骨短缩和功能锻炼均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10°、末次复查桡骨短缩≥5 mm和功能锻炼不规律均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析原因为如下。① 年龄≥60岁: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的能力会降低,骨钙合成减少,骨密度降低,加之老年群体机体各脏器功能处于衰退状态,术后恢复能力低下,使得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升高[7]。② 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属于极为严重的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冲击所致,可促使骨质碎裂成3块以上,病情较非粉碎性骨折更为严重,且易诱发关节僵硬、骨萎缩等严重并发症,故骨折愈合难度更大,术后腕关节恢复难度也更大,腕关节恢复不良的发生风险更高[8]。③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属于严重代谢性骨病,易增加骨脆性,减少骨量,破坏骨组织微结构,增加骨折风险,且骨折发生后骨量丢失更为严重,更不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9]。④ 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10°:掌倾角与腕关节功能恢复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其范围处于10°~15°,若超出正常范围,则会促使背侧成角畸形;同时,掌倾角背倾易使腕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降低腕关节稳定性,从而影响腕关节的活动能力,增加腕关节恢复不良的风险[10]。⑤ 末次复查桡骨短缩≥5 mm:临床认为桡骨短缩受桡骨远端骨折粉碎程度和分型影响,一旦关节面塌陷程度高,则会引起桡骨严重短缩,当桡骨短缩大于4 mm时,则月骨、舟状骨接触应力增加,腕关节功能恢复受到影响[11]。⑥ 功能锻炼不规律:术后功能锻炼的开展是腕关节恢复的重点,坚持运动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12];一旦患者害怕疼痛,未能够规律进行功能锻炼,则会影响桡骨血运,致使骨矿物质流失,导致腕关节功能恢复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较高,临床需尽早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增强腕关节功能。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复查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勘 误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