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

2023-01-29潘瑾桦陈燕陈庆华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溶栓导图缺血性

潘瑾桦, 陈燕, 陈庆华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南通,226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首选方式为静脉溶栓[1]。为确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将思维导图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期间,能解决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依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拟订急救管理计划,并整合发散性的管理流程,能有效弥补常规管理存在的不足[2-3]。鉴于此,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联合急救管理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探究其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的管理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开展。纳入标准:① 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 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4.5 h,接受静脉溶栓治疗;③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 有脑卒中发病史;② 合并颅内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或凝血功能障碍。按随机信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2~75岁,平均为(60.23±6.22)岁;高血压12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4例;心源性脑卒中10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18例,大脑中动脉病变5例,颈内动脉病变7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5岁,平均为(60.52±6.79)岁;高血压11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14例;心源性脑卒中11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0例,大脑中动脉病变4例,颈内动脉病变5例。2组间上述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从入院干预至出院。① 开展溶栓治疗前: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为患者口头讲解静脉溶栓的相关知识,对过于紧张的患者予以情绪安抚。② 静脉溶栓治疗时:对患者的体征及情绪变化予以关注,判断有无出血征兆,并填写溶栓记录单。③ 静脉溶栓治疗后:告知患者静脉溶栓期间须绝对卧床,不可擅自离床活动,协助患者每隔2 h翻身1次。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不可进行侵入性的操作,给予患者溶栓后的疾病指导。

1.2.2 思维导图联合急救管理 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从入院干预至出院。

1.2.2.1 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治疗前管理 ① 构建静脉溶栓治疗管理小组:由主治医师和护士成立管理小组,积极开展有关脑卒中治疗和管理的培训工作。护士明确思维导图的拟定标准及流程,由能够熟练展开操作的护士,对患者开展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② 制作思维导图:在循证理论指导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小组成员明确患者的健康需求及管理问题后,采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将溶栓治疗的急救管理置于思维导图正中,并将其划分为4个干预模块,分别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检查,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和心理管理,这4个模块分散出3~6个分支作为二级管理,二级管理下划分为6个观察模块,如吞咽困难、便秘和肢体功能障碍等。每个层级之间选用不同颜色和线条进行标识,形成层次分明的结构图。

1.2.2.2 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治疗中管理 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采取急救管理措施,将具体管理流程彩印并塑封后,张贴于急诊科门诊窗口。在开展救治时,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对应开展管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瞳孔和肢体肌力等,判断溶栓效果及病情进展。其次,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和协助检查,即密切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各项临床体征和病情变化,当症状加重时,则立即通知医师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关注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存在脑出血现象,叮嘱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保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肌肉和动静脉注射次数。最后,当完成药物输注后,局部按压穿刺点5~10 min,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或疼痛,以及其他部位有无出血现象,并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予以防范。

1.2.2.3 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治疗后管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管理,完善对患者的生活管理,保持其病室环境的清洁和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饮食方面注重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物,叮嘱患者不可食用过多动物油脂。若患者出现进食呛咳或伴发吞咽障碍,则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嘱其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指导患者生活起居规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①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5]作为测评工具,将2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前1 d作为观察时间点,NIHSS总分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越严重。② 脑部微循环功能:将2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前1 d作为观察时间点,对其患侧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测定。③ 临床急救指标:比较2组的护士预检分诊用时、医师接诊时间、静脉抽血时间、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NT)、血液检查时间、完成检查时间和急诊滞留时间。④ 临床救护效果:比较2组在入院10 min内接受心电图检查、40 min 内接受静脉溶栓、顺利康复出院及发生功能障碍的患者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组在出院前1 d的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降低(P均<0.05);观察组在出院前1 d的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如表1所示。

表1 2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2 2组脑部微循环功能比较

出院前1 d,2组的Vs、Vd和Vm均比入院时更快,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更快,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如表2所示。

表2 2组脑部微循环功能比较

2.3 2组临床急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护士预检分诊、医师接诊、静脉抽血、接受血液检查和完成检查时间,以及DNT均比对照组更早,急诊滞留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均<0.05),如表3所示。

表3 2组临床急救指标比较

2.4 2组救护效果比较

观察组在入院10 min内接受心电图检查率、4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率和顺利康复出院率均比对照组更高,功能障碍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如表4所示。

表4 2组救护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脑部动脉闭塞后出现脑组织坏死的现象,通常伴随神经系统损伤[6]。及时恢复脑部供血能够有效防止病灶周围脑组织进一步坏死,从而保护缺血半暗带,能最大限度地起到保护脑功能的目的[7]。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但由于静脉溶栓治疗的专业性较高,操作较为复杂,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多数患者缺乏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正确认识,导致治疗期间配合度较差,严重影响治疗效果[8]。

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配合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整合优势,将发散性的管理措施进行整理和优化,从而提高急救效果[9]。此外,采取可视化的管理结构流程图,让护士对疾病治疗有更清晰的了解,可优化护理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获得良好的救护效果[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前1 d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Vs、Vd和Vm均比对照组更快(P均<0.05),提示思维导图下的急救管理对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脑部微循环功能有促进效果。究其原因为,在治疗期间,通过成立静脉溶栓治疗管理小组,可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思维导图急救管理流程和方案,从而明确划分疾病主题和各分支类型,对应解决急救管理问题,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士预检分诊、医师接诊、静脉抽血、血液检查和完成检查时间,以及DNT均比对照组更早,急诊滞留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均<0.05)。采取思维导图下急救管理的患者在绿色救护通道中接受救治,可确保其获得及时的救治,避免病情恶化。观察组患者的救护效果更有效,故在入院10 min内接受心电图检查率、4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率和顺利康复出院率均比对照组更高,功能障碍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究其原因为,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通过设立急救管理小组,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完成对患者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检查等工作,有助于为患者创造最佳救治条件,获得较为理想的救护效果[11-12]。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对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脑部微循环功能、缩短各项抢救用时及提升救护效果均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溶栓导图缺血性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第6章 一次函数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