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县(旗)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及相应对策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2023-01-29金志辉

四川地震 2022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金志辉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海拉尔地震监测中心站,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我国地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西南面和西北面又都同处在欧亚地震带上。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的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分布广、震级高、震源浅、灾害重、社会影响大(周琳,2018)。近年来,随着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级防震减灾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众多专家学者(张玮晶,2014;王铮等,2016;罗松等,2021)对新时期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做了诸多思考及探索,极大地推动了科普工作的拓展。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公众特别是县(旗)及以下地区的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依然相对淡薄,自救互救知识较为缺乏。创新更多老百姓听得懂、看到明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切实将防震减灾知识充分地传递给社会大众,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以县(旗)级为代表的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水平,已然刻不容缓。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剖析县(旗)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县(旗)级地震部门提供参考。

1 县(旗)级地震部门及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挂牌成立及地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国各县(旗)级地震部门也基本相继完成改革任务。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全市各县(旗)级地震部门基本由原来的政府办公室或教育、科技局等单位的下属机构,划转为应急管理局的下属机构。

现阶段,县(旗)级层面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时段去往人流量较大的公园、广场(或是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等地)向公众发放科普宣传材料,展示科普宣传展板;二是以微信、美篇等为载体,发布及转发相关文章、短视频等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总的来看,县(旗)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在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持续稳步地推进,但从新形势下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日益增长的期望值来看,仍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衍生一定的联动不足

从管理体制上看,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地震局属于中国地震局垂直管理,市(盟)、县(旗)地震部门分属各自地方政府管理。县(旗)地震部门在改革之后基本均划归到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这种管理机制变化,造成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能从上到下的统一布置、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穆婷等,2020),在相应业务指导与工作执行中,也较之原来产生一定程度的联动阻碍与步调滞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在基层的延伸有所受限。

2.2 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重视性不够

由于地震的发生,特别是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且在我国有相对明确的多震地区和少震地区,所以部分县(旗)地震部门,尤其是一般意义上的少震地区县(旗)地震部门,往往在对待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未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多视为辅助性工作,从而在警觉性和紧迫感上存有不足,主动对接上级、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观念意识稍有欠缺。

2.3 组织架构不健全,基层人才匮乏

县(旗)地震部门规格小、影响弱,内设机构相对单一,没有专门负责宣传教育的部门,缺少宏观的统筹谋划,仅在“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完成既定的“规定动作”,缺少主动性、持续性和深入性。同时由于人员数量少,年龄结构老化,教育背景不一,对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的敏感程度、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够高,有些人员多年没有经过岗位变动,长期从事一样工作,不免产生麻痹和懈怠心理,精力与重心难以集中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上来。加之县(旗)一级地震部门对人才的吸引力本就十分薄弱,地震部门又偏“冷门”,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相对不够明朗,造成具备良好专业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来此工作,人才队伍补充后继乏力。宣传教育工作又更适合年纪轻、脑子活、思维广、创造能力强的年轻人来做,矛盾循环,导致县(旗)地震部门科普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多年来进步较为缓慢。

2.4 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多

县(旗)地震部门在科普宣传工作中更多采用分发宣传册、摆设宣传板等传统宣传方式,对数字化、信息化等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多,运用中也多停留在简单编辑叙述各自部门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或是转发相关地震科普作品,对真正的科普内容本身缺少实质性、特色性的创新创造,不能产出适用于本地的特色科普产品,致使群众参与度不高,宣传影响力不够,实际收效不理想,科普宣传流于形式。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各类知识信息向社会发布的集散地,社会公众许多科普知识需求和获取,都是通过新媒体来满足和实现的(穆婷等,2020)。形式单一、方式老套的传统“摆摊式”宣传方式带来的知识传播效果日渐式微。故县(旗)地震部门将地震科普知识更充分地融入新媒体,激活自身在新媒体地震科普传播中同老百姓的“近距离”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5 宣传覆盖面和民族地区针对性不够

县(旗)地震部门组织科普活动时,经常局限于某一固定地点、场所,社会影响和受众十分有限,广大的农村(嘎查)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嘎查),由于地理位置欠佳、交通条件不便、人口规模较小等因素,往往容易成为科普宣传“盲区”,而少数民族群众又多聚居于农村(嘎查),尤其像呼伦贝尔市这类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内少数民族人口体量大,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多,各民族聚居地之间分布较为分散,民族语言文字等差异较大,有些上了年纪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掌握不够,甚至听不懂汉语,不认识汉字,且民族地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起步晚、意识淡、资料少(安树志等,2021),而针对上述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科普产品又不是很多见,或是多为简单的平铺直述,感染力和结合度不够,也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2.6 宣传活动联动机制不足

有些地方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时,习惯于“单兵作战”,不善于同其他相关部门、媒体联系合作,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拓展宣传阵地,扩大活动影响,行业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久而久之,对待科普工作的态度也会持续走低,本就较为薄弱的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力量也会更加分散、衰弱。同时,县(旗)地震部门在各种类、各层级的防震减灾科普竞赛、讲解比赛等科普赛事活动中的参与度仍不够高,没能更充分地利用此类契机,展现基层地震人风采,提升科普宣传水平。

3 提升县(旗)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3.1 明晰职责职能,发挥能动作用

由于管理体制改革后,县(旗)地震部门基本并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工作主动权”,且应急管理部门职责繁多,任务庞杂,造成对县(旗)地震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此背景下,县(旗)地震部门更应明确自身职能职责,主动向主管部门争取支持,积极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对接,同兄弟县(旗)、周边县(旗)广泛调研交流,切实发挥新应急体系下的县(旗)地震部门能动作用,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纳入重点工作之中,让防震减灾知识成果惠及万家。

3.2 树牢防震减灾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县(旗)级地震工作部门应建立日常理论学习督导机制,明确日程、目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放到与地震监测、震情跟踪、群防群测等工作的同等重要位置上来,转变“等”“靠”的被动依赖观念,主动作为,积极尝试将防震减灾科普同本地文明城市创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进而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多方位、多角度融入社会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3 建好基层防震减灾宣教人才队伍

一方面要积极与组织、编办等部门对接,招录、引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防震减灾科普人才,夯实基层地震部门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各项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基础上,增加科普宣传内容的比重。传统“竖着耳、坐着听”的机械化培训模式,难以给参训人员带来足够的吸引力和专注度,“消化吸收”效果不理想。要探索采取如沙盘实操等更多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新形式,使参训人员切身体会、主动探究,从而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运用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际工作中。同时,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科普羽翼。可组织动员“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带头人兼任基层科普宣传员,组建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小组,从而更直接、有效地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传递给乡镇居民和村(嘎查)农牧民。

3.4 打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新媒体平台

推进“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开通本部门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等社交软件和自媒体账号,客观条件受限的县(旗)级地震部门也可借助本地官方媒体账号等创作和发布防震减灾知识微视频、小程序、小游戏等内容,并鼓励发布带有本地区域特色属性的科普作品,从而不断增强科普的精准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同新时代、新技术并轨,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地传播防震减灾知识。

3.5 结合民族地域特点,丰富科普产品

虽然县(旗)级地震部门现阶段也在广泛使用各类民族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但多处于转载使用,独立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比例很小。而县(旗)级地震部门工作人员多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当地民族语言、民俗文化等掌握程度高、理解程度深,有完成针对性更强、联系性更紧的民族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充足内在条件。由此,县(旗)级地震工作者更应积极创新创作,主动联系对接各层级、各种类宣教部门、科普团队,完成更多类似于蒙语歌曲、蒙文故事,或饱含那达慕、圣山祭祀文化背景填充、融合的一系列以民族、民俗为传播载体的,更易于被少数民族群众接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促进这一类科普产品更具特色性、融合性,更科学、广泛地传递防震减灾知识。

3.6 构建社会参与新格局

加强同科技、教育、文体广电等部门的联系合作。例如,将地震科普内容纳入当地科技馆;邀请在校师生来地震台站参观,或是去到中小学校内举办科普宣传讲座和地震应急演练;联合当地媒体报道科普活动,展播科普视频,或共同创作科普访谈节目等多形式、多内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尝试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科普工作智囊团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起科普、集思广益,打造共创、共享的科普创作和传播环境(赵文象,2018)。有条件的县(旗)级地震部门更应踊跃推荐优秀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参与防震减灾知识大赛、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大型科普比赛和“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等科普团队的选拔建设,并协助做好本地科普教育基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示范单位的创建,扩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途径,发挥阵地宣传作用,更好的引导社会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体验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实现“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新局面。

4 结束语

县(旗)级地震部门作为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主体部门,跟基层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安树志等,2021),在确立“防震减灾、科普先行”的发展理念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工作机制、工作理念,要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穆婷等,2020)。全面做好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已是助力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迈入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科普达人养成记
家庭防震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科普漫画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