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实践探索

2022-06-23张方浩杜浩国

四川地震 2022年2期
关键词:进社区防震减灾

李 霞,张方浩,杜浩国,杨 芳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社区是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的人们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集体,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陈垚,2020)。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服务、教育、感化、维护秩序和稳定、社会参与等功能(杨宏山,2013)。联合国在21世纪开始时提出“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战略”的口号,2007年我国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针对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减灾教育活动(兰俊丽,2015),将防灾减灾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有效的形式、渠道及手段传播到千家万户。

关于科普宣传进社区的研究,魏敏(2016)就城市社区居民科普活动参与度进行了探讨,指出社区科普在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普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投入程度不高、参与效度不容乐观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刘冰心(2016)就某一特定区域社区科普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有针对性地制定科普工作决策,在领导协调、经费投入、工作载体、科普项目、队伍建设、整合资源等方面探讨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模式的手段。这些关于社区科普的研究为防震减灾社区科普工作提供了共性的参考价值,但防震减灾社区科普存在的特殊性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还有待探究。而与防震减灾社区科普结合性更紧密的研究者(刘英华等,2016;陆文静等,2019)就特定地区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技能现状一系列问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相关的问题,却没有给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建议。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许贺等,2021)以本地社区已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为切入点,总结分析“防震减灾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探究增强社区科普讲座实效的策略,其仅就防震减灾社区科普的某一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没有提出综合的防震减灾科普进社区的对策。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辖内的许多社区具有城市民族散杂居社区的特点,例如盘龙区的桃源社区内居住着彝、傣、白、回、纳西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民占该社区总人口的7%以上。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区域性、民族性特点突出,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具有较深的认同感,且语言具有地方特色。针对云南省社区的特殊性,云南省地震局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2021年以昆明市盘龙区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探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的工作实践,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能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云南省地震局在昆明市盘龙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实践

1.1 结合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力量

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要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到常住地社区报到,并服务群众,根据社区党组织的安排和要求,参加有关活动。2021年,云南省地震局310名党员,完成党员双报到双服务769次,累计服务时长2222小时,利用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的契机,党员干部与社区联系沟通协调,适当组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协同其他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补充地震部门以外的宣传力量。以盘龙区为例,金辰街道党工委特别策划了“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主题分享活动和“学党史 记使命 办实事”的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地震专家给社区党员科普防震避险知识,分享地震现场救灾经历。地震局专家接受昆明广播电视台采访,向公众介绍地震预警、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破坏性地震事件应急等情况,扩大宣传。

1.2 结合科普讲座,探索与社区合作的模式

结合“防震减灾 平安云南”百场万人科普宣讲活动,云南省地震局党员干部联系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邀约开展科普讲座,2021年在盘龙区共开展了50余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讲座。讲座的过程既是向公众传递地震知识、避震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了解需求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为提升讲课效果,科普讲座针对云南社区居民的特点进行了设计,例如在讲座中播放“防震减灾大家唱”“三道弯·防震减灾要牢记”等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设置有奖问答,发放带有防震减灾知识、具有民族特色的奖品等。在讲座之余,云南省地震局指导社区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修订,督促社区定期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紧急疏散路线标识清晰,居民逃生通道畅通;在有条件的社区适时组织居民开展小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在社区相对固定的阅读场所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手册、书籍、声像制品等材料供居民阅览学习。

1.3 结合重点时段,集中开展宣传

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8·23”科技活动周、“10·13”国际减灾日和“11·6”云南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重点时段,云南省地震局联合盘龙区任旗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除了常规性的组织科普宣传人员到广场、社区开展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布设展板展示科普知识、专家现场解疑答惑、播放科普短片等形式(见图1)外,还开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宣传活动,编排演出防震减灾科普情景小品、民族歌舞,教社区居民学习地震科普民歌等。

图1 灵活多样的科普宣传方式

2 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居民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科普有难度

社区居民构成除了原有的城镇人口,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村迁徙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居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层次跨度较大,职业类型多种、民族构成多样。不同的社区居民获取地震信息的渠道各异,有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也有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居民对地震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有的居民对地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不透、不全面,有的居民有常识性知识错误,当然也有少部分熟知地震知识的居民;大部分居民对于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比较关心,如地震逃生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等,也喜欢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科普宣传方式,如播放动漫、歌曲、视频等;本地居民对具有民族特色、方言版的科普产品更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目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不同层次和多样需求。

2.2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受众面较小

一般来说,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窄,参与活动给公众带来的收益越小,参与成本越高,参与的行为就越少。在进行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时,由于缺乏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单一,没有甄别对象的模板式宣传、大同小异的摆摊式宣传、内容陈旧的宣传手册、单向输出的科普讲座,这些常规性、重复性的科普宣传方式,让大多数居民觉得学习地震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收益小,意义浅,浪费时间,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接受的积极性不高,参加活动的通常只是社区中较为活跃的积极分子,或因社区任务不得不来的工作人员,受众面较小,传播力、覆盖面有限。

2.3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供需不平衡

云南省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具有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震源浅和灾害重的特点。为减轻地震灾害,震灾预防是有效的措施,其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经济可行的必要措施之一。随着人们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防震减灾科普无论是在产品方面还是在活动方面的需求都在逐渐增大。但是地震部门专门从事科普宣传工作的人员较少,开展社区科普宣传的次数有限、覆盖区域窄,单纯依靠地震部门单打独斗进行社区科普宣传远远无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也难以开展一些针对性强、影响力大、受众广和效果好的科普活动。部分社区虽然有兼职科普志愿者队伍,但是也存在队伍流动性较大、志愿者的地震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很难承担持续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任务。

2.4 存在重点时段突击宣传、日常宣传怠懈的现象

在防震减灾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和进家庭的“六进”活动中,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任务重点放在“进学校”方面,“进社区”活动虽有所体现,但力度和效果不够突出。针对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通常为结合重要时段、国内外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关键时期开展系列活动,日常宣传活动较少,没有长期性、固定性的宣传措施,单靠重点时段的宣传既不能实现大面积普及的目的,也不能有效巩固宣传效果。

3 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效果的建议措施

3.1 根据区域特色,研发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

坚持群众的需求就是科普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所想、所需、所缺,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特色、民族性等寻找防震减灾科普创造的源泉。例如可以利用云南地区通行的滇方言和不同子方言之间差别较小的特点,创作社区居民所喜、所爱的方言版的科普产品,如地震科普民歌、花灯、方言小品剧目等。

与当地政府、教育、科技、文化创作等部门联合开发体现地震科普教育要求的、富有内涵的、有长久生命力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作品,适当引入商业,让市场说话,增加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创造力、吸引力。科普产品创作应挖掘兴趣点、创新方式、增强传播影响力,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形式,可以是集科学性、权威性、感染力、影响力于一体的书籍、戏剧、影视作品等,也可以是富有传播力、趣味性的音乐、美术、动漫、游戏等。

3.2 整合资源,建设宣传队伍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建设一支力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防震减灾科普创作队伍和宣传队伍,同时持续加强队伍交流培训力度、增强队伍学习与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院士、知名学者、科研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培养防震减灾科普领军人才,打造高标准的防震减灾科普专职队伍。依托地震学(协)会发展服务于社区的科普专家队伍,与社区建立定向的服务机制。创造条件、整合人才资源,通过社区党员志愿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小学生科普小达人培养等方式,充实防震减灾科普兼职队伍,补充力量,夯实基础。建立完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动员倡导更多有专业素养、热心积极的社区居民,例如老科技工作者、离退休教师等加入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教育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承担、共享科普宣传成果。在少数民族语言通行的地区,有部分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补充熟悉当地语言的志愿者进入防震减灾科普队伍,扩大服务面,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3.3 依托社区和街道,发挥社区楼长(或栋长)、社区科普志愿者的日常宣传作用

为不断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社区实施并推行了“楼栋长”制度,在社区以栋为单位,选聘具备群众基础好、熟悉社区等条件的居民担任楼长、栋长,作为楼栋的主要管理责任人,协助社区开展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部门联合协作、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合力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开展有秩序、有效率的学习宣传活动。先行培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楼长栋长等社区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及科普志愿者,再结合重点时段宣传与日常工作,利用qq、微信等工作、生活群,发布宣传防震减灾的知识、科普视频等,通过讲座、口口相传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将防震减灾知识辐射至其他居民。

3.4 “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争取理解和认同

每年的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云南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重点时段,在集中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宣传活动“走出去”的同时,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及部分群众参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及办公场所,将他们“请进来”,播放宣传片,选定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部门,安排有关专家对防震减灾的业务工作进行讲解。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单位硬件条件直观展示科学技术,可以让公众更全面了解防震减灾工作情况,让公众在参观结束后理解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地震预报的难点等,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4 结束语

云南既是一个多震灾省份,也是个多民族省份,通过开展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利用社区这一基本单位,更能抓住地域的特定性,发挥社区在灾前预防、科学普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更多公众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进社区防震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仪征市:三位一体抓服务 推进侨务进社区
家庭防震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海峡姐妹杂志社送健康进社区
宜川社区鉴定 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