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黄高铁,怎一个美字了得(散文)
2023-01-27刘建春
刘建春
一条开通近4年的高铁,我已经走了许多遍,怎么也看不够那一路的美景。在我的心目中,这条高铁就好像开行在一条风景走廊中,车窗外随便瞥一眼,都是风光大片,这就是杭州至黄山的杭黄高铁。
2018年12月,杭黄高铁开通运营。一条高铁,串起了一个江南文化走廊。从此,越剧和徽剧互相唱和,龙井与毛峰清茶淡话,杭菜与徽菜流霞对饮,丝绸与歙砚泼墨挥洒。
早春二月的千岛湖站,呈现出别样的飘逸与秀美,雨后初晴,青黛的山腰间云雾缭绕,峰峦层层叠叠,水墨画般浓淡相宜,窗外景色犹如仙境。风驰电掣的高铁依次停靠在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等美丽小站,我和许多旅客一样,一路拍不够的窗外美景。我不止一次地见到这样的场景:倏忽之间下一站很快就到了,好多已经到达目的地的旅客突然发现差一点来不及下车,于是匆匆忙忙拿着行李朝车门口奔去。想起古代人们走杭黄的故事,顿生时空交错之感,古代徽州,人们驾着一叶扁舟,从新安江走水路去杭州,一夜下来,不过才走了二三十里,船尾的小灶上,文火慢炖的火腿和竹笋早就飘散出扑鼻香气了。
那时候,不管从杭州到徽州,还是从徽州去杭州,只有一个字——慢。
尽管慢,尽管很艰难,两地却互相需要,互相倾慕,尝试着互相靠近。山长水阔,挡不住他们探索的脚步。
蜿蜒的江水,跨越600余公里山峦,从皖南一直流到杭州湾,上游叫作新安江,下游叫作钱塘江,清澈的江水一头一尾连着两个城市——徽州与杭州。
徽州位于皖南大山深处,人多地少,生存资源匮乏,如果不背井离乡,人们就难以生存。因此古有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富庶繁华,只要到了杭州,就到了大山外的世界。可以说,自古以来杭州就是徽州人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徽州人的诗与远方。
许多徽州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或乘一叶扁舟,或沿崎岖山路,走出大山来到杭州。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在杭州为官时,从老家绩溪龙川村经徽杭古道往返多次,并出资修缮了部分路段。张小泉刀剪的创始人张小泉、汪裕泰茶号老板汪自新、红顶商人胡雪岩、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都是从徽杭道上走出来的。
从徽州到杭州,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山路。走水路,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经富春江到钱塘江,在袁浦渡或者南星桥上岸,就看到杭州城了。有句谚语 “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就是徽州人水路去杭州的写照。由于从上游往下游走,顺风顺水,3天就可以到达,可若是逆水行舟,从杭州回徽州,最起码要10天工夫。
古徽州一共有九条陆路驿道通往外面,其中一条通向杭州的山路叫作徽杭古道。一代代商旅靠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这条饱含风霜的崎岖山路,也被人们称为徽商与浙商蹚出的一条“丝绸之路”。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地处浙皖两省交界的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北侧,是古时徽商进入浙江地界的要道,路程比绕道南面的昱岭关要近50公里。从屯溪沿徽杭古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差不多10天时间才能走到杭州。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在他的鸿篇巨制《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设想在杭州湾建造一座世界级港口,然后在长江南岸建一条铁路一直通到重庆,他写道:“此线起于东方大港,至杭州,经临安、昌化,以至安徽省之徽州歙县。由徽州进至休宁、祁门,于是越省界,入江西境,过湖口,至九江。”其中,杭州至徽州段铁路,就是杭黄铁路的雏形。只可惜正处于战乱的中国,无法实现伟人的宏伟设想。
1933年,杭徽公路建成,汽车行驶全程约10小时,起个大早,当天也能到目的地,与以前相比,已经是极大进步。2006年底,全长123千米的杭徽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自杭州留下至黄山屯溪,车程缩短了3至4小时,徽杭旅程又进一步提速,但仍需半天时间。新的时代,新的期盼,慢旅程亟待进一步提速,人民群众呼唤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来描绘美好生活。杭黄高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黄山到杭州,一路都是美景,这在国内高铁沿线是不多见的。杭州这头,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徽州那头,有“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更别说,还有屯溪老街、西递宏村。途中,还有千岛湖和富春江。杭黄高铁跨越浙皖两省,将名城、名江、名湖、名山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他的名篇《与朱元思书》中,写出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风景走廊的绝美景致。看,风烟消散,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青黛色。一叶扁舟随着江流漂荡,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绿树郁郁葱葱,峰峦凭依着险峻的山势,高耸入云。
这是一条一年四季总有相宜景致的高铁。春天,可以去歙县看油菜花,看神奇画笔在山坳平地挥洒出一地金黄;夏天,去富春江垂钓,写就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秋天,去徽杭古道徒步旅行,感受漫山遍野彩色树叶的绚丽与浪漫;冬天,到千岛湖森林公园去看雪,看漫天飞雪梳妆出一个晶莹剔透的雪白童话世界。
山岭葱翠,江水如练,这是常人眼中的美景;高铁穿山入隧,跨越江河,是摄影家眼中的美景;高铁线路与既有线路并行,与国道、高速公路相遇,这是“驴友”眼中的美景。然而,这些美景,却同时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
杭黄高铁最大特点是隧道多、桥梁多,而且某些区段需要临近既有线进行施工,某些区段需要跨越河流、国道和高速公路……一个个史无前例的困难,就这样摆在了建设者面前,这对他们既是挑战,更是磨砺。
杭黄高铁建设过程中,我曾经三次来到高铁建设工地踏访,在隧道桥梁、在路基护坡、在牵引变电所、在接触网下、在美丽的车站、在一尘不染的信号机房、在花团锦簇的配套生活区……我感慨不已,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美。
这种美,是自然之外的一种人工美,是建设者用自己辛劳的双手描绘出的。群峰耸立间,一桥飞跨高峡,这是流畅之美;高架桥上,钢轨笔直延伸,轨枕整齐排列,这是有序之美;轨道之上,接触网如飞燕展翅,这是轻盈之美;信号机房里,布线整齐划一,丝毫不乱,这是工艺之美;大型料库房里,数字化管理让成千上万的料具井然有序,这是科技之美;所有这一切,都诠释着高铁建设的品质之美。在这里,一砖一石,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高铁动脉就像是五线谱的音准线,钢铁与砖瓦,共同奏响了杭黄高铁品质之美的交响乐。
小小的千岛湖站,让我百看不厌。这是一个建在铁路高架桥下的车站,在全国铁路中也不多见。徜徉在候车大厅,感觉处处美不胜收。这光怪陆离、如梦似幻的场景,不是剧场,不是影院,而是一个“车站内的五A级风景区”。万字纹的屋顶,银光乍现,一扫高架桥下的压抑之感。精美砖雕,凸显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巨大的支柱上安装了LED大屏,淳安古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滚动播映。当你驻足看风景的时候,你也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建德站我也很喜欢,这是一座云端上的车站,它建在山顶上。莽莽青山环抱的建德站,人字形的大屋顶,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悠然风度。巨幅玻璃幕墙,增添了些许玲珑剔透之感,让光线作畫笔,描绘出新时代便利出行图。车站前匝道环绕,好似高铁车站张开双臂,欢迎前来乘车的旅客。
登上北村特大桥旁边的山峰,回首看杭黄高铁,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只见青山迤逦,碧水流韵,粉墙黛瓦,田畴如茵;万里晴空下,山岚飘逸,宛若仙境。北村特大桥就像一根琴弦,在皖南大地拨动起流畅的音符;动车组似银龙,带着风一般的节奏,往来穿梭。高铁,已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成为生态景观新亮点。
站在富春江边,我在想,假如南北朝的吴均看到眼前的景象,那该是多么惊叹,多么惊奇。只见动车疾如风,澄江静如练,蜿蜒流淌的富春江上,白色动车组恰似惊鸿照影;河岸边红瓦小楼,寄托丝丝乡愁,带来家的温暖。这是山水和桥梁、路基、隧道的交响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杭黄高铁建成通车后,我又一次走进杭黄。最让我惊叹的一个地方叫作荷花塘,据说这座山坳里的小村庄,夏日处处荷花飘香。可是,有谁能想到,眼前这如画景致,曾经是一个弃土弃渣场。如今,高铁把“金山银山”搬来,在建好高铁的同时复垦复绿,变废为宝,绿水青山比以前更加美丽,周边依然万木葱茏,郁郁苍苍。
如今的杭黄高铁,动车组穿梭,游人如织,一片繁忙的景象。现在已看不出千万建设者曾经挥汗如雨,号子声响遏行云的场景了,建设者们已转战到别的高铁建设战场,眼前的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不同的是,影响人们千百年的出行方式已悄然改变,徽杭之间十几天的旅行时间,已经“刷”的一下被缩短到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高铁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