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天4夜,在一线坚守中向全媒体阵地突破

2023-01-27谌贻照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乡干部新闻奖塌方

□2017年8月12日,谌贻照驱车8个多小时赶赴大苗山深处的杆洞灾区采访(陈伟/摄)

谌贻照

现任南国今报副总编(主持工作),高级记者。近30年记者生涯,他一直在基层一线采访,足迹踏遍了驻地的工矿企业和苗山侗寨,先后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0余次获广西新闻奖。

年过半百的谌贻照在采访中将自己成功历练成“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编得了两微、剪得了视频、出得了镜头”的全媒体型记者。在中国记协组织下,他多次跟全国的新闻同行交流自己践行“四力”、成功转型的经验。

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2017年8月12日清晨,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偏远的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乡政府所在地的杆洞村,山洪裹挟着混浊的泥沙从东西两面的两条河流咆哮而下,瞬间冲进河流汇合处的杆洞街。沿街铺面、民房被洪水冲刷。

我在微信中看到山里苗族群众发来的视频后,立刻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赶到现场采访。临近黄昏,我发回当地干部群众清淤和灾后自救的图文报道后,乡里电力和通信中断,从此我与外界失联。当晚,我决定住在乡里的旅社,第二天一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采访后,再赶到山外有信号的地方发稿。

8月13日凌晨,一场更猛烈的暴雨荡涤整个杆洞乡。我彻夜难眠,一边用随身带着的充电宝为手机充电,一边关注水情。天蒙蒙亮时,我听到有人在用苗语大喊:“呜流喽哎!呜流喽哎!(苗语:大水来了!)”我立刻起床,穿上雨衣,冲进雨帘中。

楼下街道上洪水迅猛上涨,乡干部大声呼叫,指挥沿河低处民房中的乡亲们撤离到安全地带。暴雨滂沱中我只能用一台有防水功能的手机,在水中拍摄。河边的一家乡间旅社有15名外地游客被困在楼上,屋后的杆洞河洪流汹涌澎湃,随时有可能将房屋的基础掏空造成房屋倾倒。乡领导紧急指挥干部群众搭设楼梯,让旅社楼上的游客从窗口立刻撤离。

我一边协助引导人员撤离,一边用手机拍摄山洪袭击杆洞的惊险场面,记录乡干部组织对15名游客实施救援的感人场景。聚焦翻滚的浊浪险恶情景、锁定苗家汉子抱着被困游客的孩子游过洪流送到岸边的全程、移动跟拍乡干部一边救人一边呼唤被困群众安全撤离的场面——哪里惊心动魄、哪里有舍身救人的场景,我的镜头就对准哪里。

上午9时45分,被困群众和游客全部安全转移到杆洞村高处的老百姓家中。此时,我已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热心的乡亲立刻把我带进家中生火让我取暖。温暖的苗家火塘边,我用手机将整个抢险救援过程剪辑好。此时,我已与外界失联10多个小时。大苗山深处的杆洞乡全乡电力、交通、通信全部瘫痪,变成孤岛。

我决定往外突围,将比前一天的洪灾更严重的灾情报道出去。上午11时,我与南国今报的两位记者从杆洞村往山外突围。我们跟着乡政府调来的挖掘机,突破重重险隘,一步步往山外前行。晚上8时,我们经过9个小时的突进,越过16处塌方,才走到距乡政府6公里的小河村路口附近。山上不断有泥石砸下,我们不敢再贸然前行,只能返回乡政府。第一次突围失败。

深夜,从一线救灾回来的乡干部汇集的消息令人心情沉重:全乡已与外界失联近24个小时,小花孖苗寨受伤的3名重伤员急需往外转移,停电导致谷物无法加工,乡里粮食供应紧张,蔬菜供应中断,交通、电力、通信急需外援恢复。

必须把这些情况告诉外界,请求支援!我决定次日天亮就徒步突围。

8月14日一早,我在县委宣传部干部龙涛和乡里两位苗族干部配合下,第二次冒险出山。我一边艰难前行一边记录突围的全程。在穿越40处塌方后,终于见到往山里挺进的国家防总领导和市县的救援人员。

向他们汇报山里的灾情后,我没有休息,在极度困顿中继续赶路,到大山另一边的滚贝侗族乡,争分夺秒将整理、剪辑好的抢险和突围的视频及图片,迅速发给正在焦急等待的广西日报新媒体部。

正在为已失联几十个小时的我着急的小编们兴奋不已:照哥终于安全突围出来了,还传回一线抗洪抢险的最新画面。他们立刻精心编辑,在广西日报公众号火速推出《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的报道,杆洞乡严重的灾情瞬间引起网民的关注,各方支援不断涌向灾区。

就在我发完稿件回到乡镇府楼上继续整理采访资料时,已在救灾一线奔忙两天两夜的杆洞乡副乡长吴萍萍朝我打招呼:“照哥,我们把三名重伤员抬出来了,马上就要送他们到县人民医院救治。”见她一身泥浆,满头乱发上挂着树叶,忙着把伤员小心翼翼抬上救护车,我眼眶一热:这就是我们“90后”的一线党员干部!

已有伤员得以安全护送出来,那我们突围穿越的40处塌方点到底修复得怎么样了?带着这份牵挂,8月15日,我重新轻装上阵,返回突围经过的路,往杆洞方向前进。

路上看到,往灾区掘进的施工机械已经推到突围出来时的第30个塌方点—南刀河口,来自高培苗寨的村民王玉华、韦文斌正在巨大的塌方点左上方排险:他们把已经可以通车路段上方所有能撬动的巨石和土堆全部推下河谷,排除任何可能对行人和车辆造成伤害的隐患。

杆洞方向的施工机械往山外打通到大花孖苗寨附近的塌方点。在那里,3台大型施工设备已经连续加班奋战了10多个小时。只剩最后2公里左右的距离,里外两支抢险施工队即可会师。真没想到,10多公里40个塌方点,救援人员打通救灾生命线通道的效率如此神速!8月16日15时06分,与外界交通中断80多个小时的滚贝至杆洞路段全线抢通。与外界失联3天3夜的“孤岛”杆洞,终于有了大爱流淌的救灾生命线。

我这次在救灾一线5天4夜的坚守,见证了灾区人民的坚强、抢险救援一线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和果敢,收获太多的感动。我们推送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作为名副其实的“泥腿子”记者,我非常荣幸地站在人民大会堂中国新闻奖领奖台上做典型发言,分享自己在基层一线践行“四力”和全媒体转型的收获与心得。

该报道的视频,仅我一个人、一台手机拍摄和现场制作,用实战证明了融媒体报道的低成本、小制作同样可以实现好效果。我同时也深深感悟到,在融媒体时代,接到突发新闻的线索,必须争分夺秒赶赴新闻现场,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图文和视频采访,抢占融媒体的新闻制高点和首发先机。

今年我已56岁,依然以一颗年轻的心学习和更新自己全媒体采访传播的技能。我始终有本领恐慌,依然坚持在基层一线继续淬炼“四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猜你喜欢

乡干部新闻奖塌方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良心的宽度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市政府里的“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