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解码发展关键词 奏响主流舆论最强音
——经济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系列报道解析

2023-01-27齐东向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日报中国式调研

□齐东向

一条由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铺就的光辉道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反映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人类文明走向的敏锐洞察,对方向性、本质性、根本性问题的深邃思考。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0月8日至12日,《经济日报》在一版重要位置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特稿——“‘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并于10月13日推出编辑部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5+1”体量的调研式评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深厚基础、根本动力、总体任务等,帮助人们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

这组报道以及据此转化制作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等原创新媒体产品,在全网双首页要闻区和移动端显著位置推送,引发广泛关注。截至10月23日中午12时,收获了超过1.31亿的传播量。

经济日报在关键时刻彰显了中央党报的政治站位、理论水准、新闻素养,展现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主动设置议题,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和动力引擎

新时代十年的非凡历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进入了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确保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的关键时期。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如何分析研判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擎及动力机制,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确新征程的航标和方向,是一个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角度,科学判断、准确提炼、正确认识、切实解决的新问题。

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此后又多次深刻阐释其鲜明特征和丰富内涵,进而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具有检验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开创意义。能否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理解好、宣传好、传播好,是经济日报的任务和担当,我们责无旁贷。

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处于经济建设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三者交集之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重要部署,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要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更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要求,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建设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努力发挥好经济新闻舆论主力军作用。

正是以此为思想行动指南,我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令人眼前一亮。在迎接党的二十大报道中,经济日报主动设置议题,以“深度探析”的形式推出了这一组重磅系列调研式评论,关键时刻发声、高举旗帜、凝聚共识,也让这一形式成为经济日报重大主题报道的有力抓手。

这组评论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征,深入调研、深刻阐释,具有突出的理论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特稿一组6篇(5+1):《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世界永续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尤其是在理论辨析中理清了五大特征的关系:“人口规模巨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现实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二、突出立论深度,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特稿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人们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和动力引擎。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经济日报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阐释,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政策精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针对这一重大主题,相关报道必须要有理论和专业的深度,而且是不同一般的深度,否则,仅仅靠重复和赘述,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式的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西方或欧洲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根本内容,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和欧洲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尺度。”

基于此,经济日报充分发挥理论和专业优势,结合近年来加强深度调研报道的积累,全面梳理了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以对比的形式作出理性的阐释,而且有数据和实践为证,让读者从中能获得新的体会和新的认知。

如关于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一文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因’,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财富从广大民众流向少数资本家……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这样的贫富差距越是加剧。”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要实现的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摒弃资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一文指出,西方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甚至把污染工业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加分项”。

正是这样全面的梳理和鲜明对比,让受众能够明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也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其中。

正是这样全面的梳理和鲜明对比,我们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体看,经济日报该系列报道用深度调研的方法、言论评析的形式;有理论高度也有调研深度;有国际视野也有历史纵深;有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也有对现实的情怀关照,体现了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的持续探索和较高水准。

三、把握立场方法,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事关重大,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沿着这样的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意味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立足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路子和步骤;意味着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必将带来广泛而持久的世界性影响。

经济日报该系列报道以此为切口进行探究和思考,亮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是中国的财富,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的观点,让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编辑部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具有检验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在这本厚重的发展教科书里,一条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并以此为基点认识当下、规划战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这样的立场与方法,也是贯穿这组稿件的主线。

比如,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文章清晰地给出了方向——“等不得,也急不得”,两者辩证统一于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必须将思考与实践置于新的发展阶段之中、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之下、新的内外部复杂环境之内、新的改革发展稳定目标任务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表明,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章亮明态度——与各国携手创造共享发展与繁荣的和平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照亮未来,不仅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贡献,更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胜利。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经济日报以系列特稿方式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站位高、理论特色强,着力营造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浓郁氛围,是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独家重磅产品。

四、坚持守正创新,开掘经济报道的深度广度

调研式评论,是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独创的新型报道体裁。它建立于深度调研的基础之上,进而高度浓缩调研成果,提炼形成鲜明的观点,并在严密的论证中串连起调研中得来的论据。通过调查研究使内容“深下去”,通过评论手法让观点“亮出来”,调研式评论将调研、理论、评论相融合,呈现观点鲜明、论据扎实、逻辑清晰、结构饱满的特点,在国家大政方针的主题宣传中,尤其突出地体现“说服力”这一关键力量。这组调研式评论的特点是鲜明的。

第一,稿件形式独特。调研稿是言论性的、评析性的,不是通常的通讯或调查报告,是广义上评论的概念,更突出观点和思辩。每一个资料的运用,每一个案例的选择,每一个观点的论述,都是反复提炼、精心锤炼,可谓字斟句酌。

第二,报道凸显专业和深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大鲜明特征,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对这些特征进行专业研析,就必须做到有深度、有足够的深度、有不同于一般的深度。现在从成稿来看,不仅对问题作出了理性阐释,而且有实践例证,让读者从中能获得新的体会和新的认知。

第三,问题研究具开放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解读中没有参考案例、在历史中没有经验可循。其本质和内涵、其原理和意义、其理论与实践,都值得多角度深入思考分析,并没有一个完整、全面、明确的结论或定论。因此,调研组在“头脑风暴”时,大家都是抱着开放心态对待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以开放讨论的方式、实事求是的态度、贴近群众的表达,做好文章的观点提炼和结构设计,帮助人们客观、准确、理性地看待问题,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更大力量,投身于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是经济日报组织的第二组调研式评论了。今年初,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日报就策划并首创了调研式评论的方式进行解读。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和编委会调集多部门业务骨干特别是中青年主力记者超过30人,在两会召开前就做出安排和部署。其间,多次集中组织大家学习,力争学懂、学通、学透;多次召开选题分析会,对相关问题反复交流研讨。为充分引入外脑、借助外力,5个专题调研组想方设法克服疫情造成的采访困难,通过见面会谈、微信访谈、电话采访等形式,与5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深入沟通交流,广泛听取金融界、企业界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写作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遍研究、梳理、修改、打磨,前后耗时近半年时间,最终形成了9万多字的调研稿。8月3日至31日,《经济日报》连续5周、每周3天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出,并于9月1日推出编辑部文章《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创新局面》。这组“15+1”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读者反映,经济日报这组文章展现了中央党报、经济大报善于设置议题、主动引导舆论的能力水平,在经济形势关键时刻以专业精神发出了清醒和深刻声音,体现了担当、影响力。

当然,理论和实践永远开放前进,任何文章也不可能篇篇精彩、完美无缺。但是从这次探索经历来看,经济日报近两年确立的“评论立报、理论强报、调研兴报、开门办报”方针初步结出了成果。未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担负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是要立至坚之心、用至诚之力、下至拙之功,做一些吃力费劲、然而又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调研报道,用更多“难而正确的事”,磨砺本领、锻炼队伍、提升水平,努力把党和人民交托的主责主业经营好、发展好、完成好。

猜你喜欢

经济日报中国式调研
中国式民主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中国式失败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调研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