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俞募配穴”理论穴位埋线疗法结合常规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

2023-01-26周雪雷万学梅

医学信息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结肠镜结肠炎穴位

刘 淼,杜 强,毛 刚,张 帆,周雪雷,万学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四川 成都 6100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影响结肠黏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和感染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1]。该病迁延难愈,极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UC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氨基水杨酸类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为主[3],短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停药后复发风险高,安全性差[4]。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与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疗效[5]。UC 属于“肠澼”“痢疾”泄泻”等范畴,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6,7]。埋线疗法可通过穴位线体的持续刺激,将针刺的留针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具有刺激量大、作用持续的优点[8,9]。本研究基于“俞募配穴”理论,将穴位埋线疗法和穴位针刺两种方法治疗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活动性UC 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UC 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活动性UC 患者80 例,年龄24~63 岁,中位年龄4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40.13±11.87)岁,病程0.5~6.0 年,平均病程(2.69±1.54)年。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6~62 岁,平均年龄(41.53±12.36)岁,病程0.6~4.5年,平均病程(2.36±1.4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0]。中医诊断参照《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1]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2]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标准。主症为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次症为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脉滑数。主症必备,次症2 项以上即可诊断大肠湿热证。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 岁;③病情为轻、中度的初发型或慢性复发型活动期患者。排除标准:①溃疡型结肠炎临床缓解期及重度活动患者;②合并有肿瘤、肠道结核、肠梗阻、肠穿孔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④过敏体质或对羊肠线材质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方法 两组均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 g/片)作为基础治疗,口服1 g/次,3 次/d。

1.4.1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假埋线组)。取穴大肠俞、脾俞、中脘、天枢,患者侧卧位,铺好洞巾,0.2%碘伏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医用7 号无菌注射针头作为套管,不放入羊肠线,手持注射针头尾部,将针头刺入穴位,深度达皮下,捻转半周,得气后退针,检查线体有无在体表外露或局部出血,予棉签按压数秒后,各穴予0.2%碘伏再次消毒,输液贴固定2 h。各穴位逐一埋入。每2 周治疗1 次,疗程8 周。

1.4.2 观察组 采用埋线疗法治疗。取穴大肠俞、脾俞、中脘、天枢。其中,大肠俞、脾俞、天枢每次单侧埋线,左右交替进行。患者取侧卧位,铺好洞巾,0.2%碘伏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医用7 号无菌注射针头作为套管,将3.0 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剪成10 mm线段若干,浸泡在75%乙醇内备用。以消毒后的镊子镊取一段羊肠线,将其2/3 线体置入套管前端,将剩余1/3 裸露线体少许弯折,手持注射针头尾部,将针头刺入穴位,深度达皮下,捻转半周,得气后退针,检查线体有无在体表外露或局部出血,予棉签按压数秒后,各穴予0.2%碘伏再次消毒,输液贴固定2 h。各穴位逐一埋入。每2 周埋线1 次,疗程8 周。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电子结肠镜表现、外周血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Toll 样受体4(TLR4)蛋白及其mRNA 表达水平。

1.5.1 疗效判定 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评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减少70%~89%;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评分减少30%~69%;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评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 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参照《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改良Mayo 评分表总分分级相关内容制订评分标准,主症腹痛、脓血便、腹泻,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评为0、2、4、6 分,次症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按照有、无分别评为1、0 分。症状分级标准:治愈:0分;轻度:2~7 分;中度:7~12 分;重度:≥12 分。

1.5.3 电子结肠镜检查 观察患者病变黏膜在结肠镜下的表现及组织病理表现,包括Sour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13]和结肠镜表现评分。其中DAI是对患者腹泻、便血、内镜下黏膜表现及医师病情评估4 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每项根据轻重程度分别记0、2、4、6 分,评分越高说明病情活动越明显;结肠镜表现评分根据结肠镜下观察病变黏膜的轻重程度[14],按照正常黏膜、轻度病变、中度病变、重度病变分别记0、2、4、6 分。

1.5.4 外周血NF-κB 及TLR4 mRNA 及蛋白水平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分为2 份,均置于肝素抗凝管中。其中,一份生理盐水1∶1 稀释,在尖型离心管中按1∶1、1∶2 的比例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 液),3000 r/min 离心10 min后收集白膜层,再次离心10 min 后取下层沉淀,加入1 ml 生理盐水,枪头反复吹打将其充分混匀后转移至EP 管中离心10 min,收集细胞沉淀,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Trizol 法提取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 浓度与纯度,然后按照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完成反转录获取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NF-κB 和TLR4 mRNA。另一份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肝素抗凝后,按1∶6比例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室温静置5 min,3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抽提出核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NF-κB 及TLR4 蛋白表达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腹痛评分、脓便血评分以及腹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电子结肠镜检查评分比较 两组DAI 评分和结肠镜表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电子结肠镜检查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电子结肠镜检查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外周血NF-κB、TLR4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 两组外周血NF-κB 和TLR4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两组外周血NF-κB、TLR4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水平比较

3 讨论

UC 是由遗传基因易感性、环境、免疫以及心理等多因素参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15]。目前研究普遍认为,机体免疫调节失衡、肠道黏膜的防御保护机制受损,从而导致肠道黏膜损伤,黏膜发生病变,表现为黏膜糜烂及溃疡等损伤,进而导致体内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及炎症因子被激活[16]。这些活动共同参与了UC 的发生和发展。中医认为,外感湿热邪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是UC 发生的主要病因。其病位在肠,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热毒蕴结,络损血溢[17]。目前,UC 的西医治疗短期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复发风险高,安全性差。因此,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于UC 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提示“俞募配穴”与穴位埋线疗法相结合治疗UC 的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可能与作用位置和时间有关。俞募穴是临床上针灸常用的配穴法之一,募穴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背俞穴常反映脏腑功能,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可诊察和治疗相应脏腑病症。“俞募配穴”与穴位埋线疗法相结合,在利用可吸收线持续刺激穴位的同时,延长了其作用时间,从而使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仅使用针刺疗法的对照组[18]。此外,观察组症状改善、DAI 评分和结肠镜表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可改善UC 患者临床症状和黏膜病变情况。同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LR4 与NF-κB mRNA 及相应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可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有助于UC 患者的康复。TLR4/NF-κB 信号通路在炎症信号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调节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在U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Toll 样受体(TLRs)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类重要分子,也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在天然免疫识别以及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价值[19]。研究表明[20],TLR4 信号传导对结肠炎乃至结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抑制TLR4 可对结肠炎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当黏膜受到刺激后,巨噬细胞超活化,TLR4 被过度激活,同时,TLR4 可刺激下游NF-κB 的激活,而NF-κB 是粘膜免疫系统调节的关键分子,可在结肠黏膜损伤部位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 等大量炎症因子,促使肠道局部炎症的发展。因此,抑制TLR4 信号传导可有效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21]。

综上所述,基于“俞募配穴”的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大肠湿热型UC 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结肠黏膜病变,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症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结肠镜结肠炎穴位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