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社会热点话题的课程导入
——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为例

2023-01-26聂志锋尹曼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热点话题英语课程思政

聂志锋,尹曼芬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新修订形成《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其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高校应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位,需要在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全面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发挥该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2]。各门功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高校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中,这是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和责任。课程思政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有的教育机构和所有课程都要做课程思政建设。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方式和内容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何时何处进行课程思政,这些关乎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层面,更多是顶层教育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考量。对教师而言,难点将是如何在每一阶段的每一门课程里有机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课程思政最终将落实到“如何做”上。

外语教育需要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着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殊性。如何透过语言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引导是当今外语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并迫切践行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来帮助学生确立自我价值观,并使其树立中国立场,正确认识和评价外来文化思想[4]。作为高校的通识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其学程长,而且面对的几乎是所有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责任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也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外语教育研究人员、大纲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等。而最直接的参与者是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最终有赖于广大的英语教师去实施、去落实。

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探索如何使大学英语课程既不失去语言学习的本质,又不影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兼顾课程思政建设,其任务将落实到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和直接参与者上——课堂和师生。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起着铺垫、引导、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堂导入的策略和艺术进行过总结和研究,其中以中小学的学科教学居多。有学者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类型进行过总结,如邱妍总结了五种类型的导入法,对话导入法、问答形式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场景设定导入法和实物导入法[5]。王倩等以《有机化学》为例,总结了承上启下、联系实际、设置悬念等八种导入方法[6]。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使用最多的两个系列教材,其《读写教程》和《综合教程》所设计的导入环节,主要有名人名言、主题相关的短文等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做新闻汇报、故事讲述等导入方式,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发挥好课堂导入的教学功能,教师是想方设法认真设计。然而,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讨论、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报告。

二、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的课程思政实践

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有责任也有条件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引领者和干预者。以下是笔者结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在课文导入环节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辨和价值判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一)导入课文主题,引发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案例一:陌生人的善意

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陌生人的善意》(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旅行者,为了验证是否还能依赖陌生人的善意,不带分文,独自徒步跨越美国大陆时的发现和感悟[7]。旅行者从旧金山出发朝着东海岸的开普菲尔出发,一路上搭便车、借宿,依靠陌生人提供的食物,历时六周,完成了4 223英里的行程,到达了目的地。一路走来,这位旅行者发现,至今依然可以信任和依赖陌生人的善意。这是一篇歌颂普通美国人的善良的美文。

在这个单元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Can you think of any kindness in our society now when the whole country are fighting against COVID-19?(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你能否列出二三事?)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好心人、善行,尤其是抗击疫情中涌现的感人事件。一说到抗击新冠疫情,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学生争先分享着他们看到的和自己亲历的感人事件,如武汉瓦坎达咖啡店两个多月,坚持每天为医护工作者送出500多杯咖啡,疫情初期误入武汉,干脆就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做起志愿者工作的大连小伙,四天三夜骑行300公里“逆行”回武汉抗疫的95后姑娘,等等。除了当时网络热传的感人故事,学生还分享了令他们感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

与课文中描写的事件相比,这些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更加真实、温馨和感人。学习的是课文,分享的是现实事件,这样的“学习”和“分享”使“课程”与“思政”自然衔接起来。

案例二:我最珍贵的奥运奖牌

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我最珍贵的奥运奖牌》(My Greatest Olympic Prizes),讲述的是美国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和德国跳远运动员卢兹·朗(Luz Long)结下友谊的故事[8]。当时德国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欧文斯心生不满和愤怒,致使他跳远资格赛时发生两次失误犯规,此时他的最强对手,德国运动员卢兹·朗主动走近他,指出他的失误所在。在卢兹·朗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欧文斯顺利获得了决赛资格,否则就不会有第二天欧文斯获得冠军、刷新奥运纪录的比赛成绩。回顾这次经历,欧文斯感到,和卢兹·朗的友谊就好比24克拉的宝石,远远超越了他所获得过的所有奖牌,这是他最珍贵的奥运奖牌。

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教师以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来导入课文的学习,提出以下导入问题:(1)Which athlete impressed you most? (哪一位运动员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Who do you like more, Su Bingtian or Quan Hongchan? Why?(苏炳添和全红蝉,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一说起苏炳添和全红蝉,学生争相发言,有太多话要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承认全红蝉很优秀,又刻苦又孝顺;同时认为,苏炳添取得的成绩意义非凡,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作为黄种人,晋级奥运百米决赛,是史无前例的荣誉。学生说,作为中国人,很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讨论的结果,苏炳添和全红蝉,还有很多奥运健儿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感动、激动。

在学生讨论热烈、自豪无比的时候,让学生即时搜索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当看到中国运动员刘长春1932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的落寞和孤单,学生非常感慨,有的甚至有些哽咽,说不出话来。无声胜有声,课程思政的效果已达到。刘长春远渡太平洋到美国参加奥运会,课文中的卢兹·朗是横渡大西洋到德国参加奥运会,这样仅需花两三分钟进行的延伸,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了让学生进行对比和思辨的铺垫。

(二)教学案例讨论

一个单元的导入部分所占授课时间不多,但是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课文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注入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讨论,既切合主题又联系身边故事、热点话题,过渡自然。从单元学习开始就注入了课程思政的元素,之后的学习和讨论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引导也就顺理成章。

案例(一)对应课程是《大学英语2》,时间点是2021年春季学期。此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一年有余,我国的抗疫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是全世界抗疫成效最好的国家。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的好心人、热心事,数不胜数,相比课文中所描述的作者横跨美国大陆所遇到的普通美国人的好心和善行,高低上下,不言而喻。学生分享完,再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千万人口的武汉能够在一声令下就能按下了暂停键?学生分享和讨论难掩他们对祖国所感到的自豪和自信。学习、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

案例(二)对应课程是2021年秋季学期的《大学英语3》。2021年秋季开学时逢2020东京奥运会结束,是中国奥运健儿凯旋、休整、总结表彰的时候,中国奥运健儿的傲人成绩依然是此时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提到东京奥运会,学生自然有话想说,讨论热烈。学生讨论的意义,不是一定要分出谁高谁低、谁更伟大,但是通过这一话题的引入,重温了我国奥运健儿的辉煌时刻和傲人成绩。讨论无疑坚定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表达加以鼓励,不怕不同的声音或者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观点恰恰给教师提供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课堂导入重在教师的导。一是预设的导,即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就是要切合主题进行课程思政;二是微导,即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观点看法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价值引领、增强文化自信等切合课文主题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导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所以谓之“微导”。导入问题的设计是检验教师功力的环节,切合课文主题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同时要关注到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又可以注入正能量的热点话题,这样也就避免了某些社会热议的花边新闻来分散课堂的注意力。

学生行动积极,踊跃讨论,除了热点话题的点燃,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教学评价手段的作用。学生的表现和分享都作为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此项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0%,平时成绩计分的主要依据为课堂表现之问题回答、分享和展示。评价一要看学生关注了什么样的热点话题,二要看学生对热点话题的态度和评判。学生持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一个动力就是为了得到成绩,很多学生坦诚,获得成绩是他们学习大学英语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源泉,这一点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高燕等对北京五所高校学生进行的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长远的工具型动机是大学生基础阶段主导且稳定的英语学习驱动力[9]。评价手段的使用客观上为引入热点话题的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反过来,由于学生对学习和话题的持续关注,不用一个学期,分享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逐渐变成习惯:学生完成了“要我关注”到“我要关注”的转变。

三、结语

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课程思政不需要我们去重复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去进行明明白白的思政说教,那样只会使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变成两张皮,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只要教师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就能从每一个单元中挖掘出进行课程思政的元素;将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相关联,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去关联、去设计。教学实践表明,结合课文主题去发现相适应的热点话题,设计切合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进入讨论。我们都置身于热点话题发生的时代和环境,在对课文主题和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引导,课程思政就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热点话题英语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
基于SVM的热点话题跟踪实现过程研究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