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到放开:当播音与主持艺术走进课堂
——以《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为例
2023-01-26朱婧媛董书研
朱婧媛,董书研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但语言一边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同时规定着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和边界[1]。可以说,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产生连接的重要桥梁。语言分为两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有声语言(简称口语)与书面语言。习得语言也成为每个人开始接触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幼儿期是人生学习语言的最初和最佳时期,也是最敏感时期,是孩子言语能力发展最快、学习效果最好的阶段[2]。其中,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是幼儿最直观的模仿范本,故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口语》(下文简称《口语》)作为研究幼儿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旨在指导学前专业学生运用规范的教学语言,逻辑清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同时,能通过语言给予幼儿启发与鼓舞,对幼儿的成长和认知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一、开放融合:播音与主持艺术融入《幼儿教师口语》的必要性
《口语》课程要求学生达到“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能较好地运用语气、语调、节奏、重音、语速表情达意,并使用得体的体态语;培养良好的语感;能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对儿歌、儿童诗和儿童故事进行讲述”的能力目标。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学生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在完成《口语》课程的学习后,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通话及基础语言部分仍出现发音问题,如吐字归音、声调、轻重格式等。二是对儿童作品缺乏深入理解,难以运用节奏、语气、语调等技巧生动形象地完成作品的表达。三是辅助口语表达的态势语运用不足,导致口语表达缺少大方自然之感,四是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能使用符合幼儿心智特征的流畅口语进行表达。而此类现象的出现则归于学生受方言影响较重,年纪较轻、理解能力与经验不足,羞于表达,缺少表演机会与场景等原因。
而播音专业注重声、台、行、表等基本功的训练模式,无疑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帮助,有助于辅助和发展《口语》课程建设。同时,使得语言学习能够保持开放的学科态势,互相汲取优秀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对幼儿实施体、智、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幼儿教师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幼儿进行美的启蒙,开启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历程。语言美作为感受美的直接形式,能够让幼儿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中充分感受普通话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产生对普通话的认同与热爱。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造就一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有声语言传播造诣,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艺术评价系统完备的媒介人和有声语言创造者[3]。对比两种不同的要求,可以发现:播音专业既能以强大的社会责任为《口语》课程“树立教师职业素养,用语言关爱学生、以爱促言,以爱促长”的情感目标做出贡献,又能利用优美的有声语言,进行师生间的传播,真正落实“两代师表”。播音专业与《口语》课程的交互融合,本质上是一种学科互助的开放态度的具体实践,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探索和改革的有力践行。秉持着开放的理念,方能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疆界,跳出专业壁垒和舒适圈,进一步推动学科的联结与创新。
随着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心转移,文字改革逐渐淡化,推广普通话成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说好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应从幼儿开始培养。《口语》作为培养幼儿教师口语表达的专业课程,不仅影响着新青年的口语表达,更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推广普通话事业起着深远作用。
二、相倚为强:播音与主持艺术融入《幼儿教师口语》的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重叠性
《口语》课程与播音专业教学内容都涉及基础语言部分与文学作品的演绎,即朗诵与表达的训练;教学目标也都涉及了“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础知识”“运用语气、语调、节奏、重音、语速表情达意,并使用得体的体态语”“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朗读、朗诵的一般技能技巧”等内容。相较而言,播音专业在教学上,从以下三个层面展现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一是规范性。大众传播的社会性,要求播音主持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层面,具有共同语的规范水准和传媒语言的专业水平。二是技术性。无论是播音用声的清晰、圆润、持久、自如,还是“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创作要求,都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是艺术性。播音既是语言传播的工作,也是语言传播的艺术[4]。上述三个层面无疑是对《口语》课程基础性表达的加持与补充,以开放的态度,取之所长,便可使《口语》课程更加专业与规范。
(二)即兴表达与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美国学者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被视为“情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表演”是指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5]。播音专业在观众面前输出观点、传播信息的表演,在教学中展开“即兴表达”的训练。幼儿教师在幼儿和家长面前表达理论、传播知识也可以被称为一种表演,在教学中则对应为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二者都是在公开场合、面对大众进行口语传播的行为,换言之,二者无论在表演的实操过程中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具备交互的可能。同时,播音专业的即兴表达训练,更注重语言逻辑的建构与对随机问题、多元信息的处理,可以为《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对培养幼儿教师的表达逻辑和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语言运用效力显著。敢闯、敢试的精神引导着《口语》课程,开放创新,接受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多元融合,方能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立有一席之地。
三、兼容并包:播音与主持艺术融入《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践性
(一)克服面子,放开表达
《口语》课程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前教育学生在表达时抹不开面子。所谓面子,可以理解为人们彼此如何交往并由此产生“别人如何看我”的问题。《口语》课程进行表达训练时,学生面对自己的同龄人或师长表演时,常常会害怕他人觉得自己的表达很幼稚甚至可笑。戈夫曼将舞台、戏剧的相关场景嵌套到社会语境中。同理,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也面临着一个舞台、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学生在表演时,更加注重“观众”给予的反馈,而不是自身表演如何。过分注重“面子”的表现,影响了学生的放开表达,进一步影响学生在语言表达时的状态。
另外,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也导致了上述现象。播音专业基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与性格特征,进行教学的设计与编排,通过《戏剧表演》、形体表达、上镜等课程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放下“面子”,放开对自我管理的束缚,能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与表演的乐趣。《口语》课程可以通过借鉴其教学课程,创新基础语言部分的课程训练,在每节课前加入自我分享的即兴表达环节,让学生适应在公开场合的独立表达;也可重构儿歌表达、故事演绎等模块的课程训练,进行“声台形表”的综合训练,融合态势语、口语进行综合式的开放表达,实现从“说”到“演”的跨越,让儿童作品更加丰满。
(二)重构前台,创设环境
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前台又可以分为“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6]。只有二者共同实现,才可能成就一场完美的戏剧,因此要将前台与戏剧的关系“投影”到课程教学中。本文认为《口语》课程缺乏一个沉浸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完全投入语言、文本所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中,放开自我进行儿童剧、诗歌等语言作品的演绎。
“舞台设置”,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他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离开了舞台设置,表演就无法进行[6]。播音专业的教学中,上镜课通过真实的节目录制训练对象感、交流感;表演课通过排演戏剧训练情绪感染力和情景再现的能力……不同课程所创设的“舞台设置”清晰明确,故学生能通过课程,投入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需要表演的“前台”放开自己。然而,《口语》课程当下大多还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接纳的单向学习阶段,学生不能通过不同的“舞台设置”去相信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很难做到戏剧实现。因此,在《口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故事教学等部分,借助儿童戏剧实训室进行舞台剧表演的训练,真正做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在教师口语教学等部分,带领学生下企业或幼儿园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把握交流语气和对象感。
“个人前台”指称表达性装备中能使人们与表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部分,同时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装备会随着表演者移动而移动[6]。部分前台,如种族特征、年龄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根据情景发生改变,但如衣着服饰、面部表情等前台设置,就可以受到表演者的控制。人们通过“个人前台”的“外表”和“举止”可以厘清表演者的社会身份、状态。通常,社会对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前台有着先设的刻板印象,如主持人常被视为是光鲜大气的,教师则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在专业培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通过环境创设、理念灌输,塑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念感,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的仪表、举止中呈现出与未来职业相符合的前台表演。以学前专业为例,《口语》课程可通过课程幼儿化的环境创设,让学前教育学生适应幼教的职业定位,从而在举止、言谈、仪表等方面重设“个人前台”,向幼儿靠近,避免鲜有接触幼儿、尚未形成与幼儿交流的对象感和表达习惯的问题。
(三)开放教育,与时俱进
开放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消除和突破各种学习障碍,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得到教育的支持和援助[7]。开放性教育以其“开放式”模式和理念,让学习者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助式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具备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开放式教育。从宏观上来看,开放式教育即开放人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念,改变重“教”轻“学”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看作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播音专业作为一门技能型艺术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统领指导的作用,学生则作为课堂主体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自身的语言功力。只有增加了语言功力,才能规范有声语言的表达、增强表达的情绪感染力、树立自身的语言风格。《口语》课程可以借鉴播音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学生为课程主导,以实践为主要的课堂活动形式,多试多练,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微观角度来看,开放式教育要求开放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教育”、“智能+”、AI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打破学习时空边界。融媒体时代,播音专业及时调整了自身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以适应新时代的职业要求。《口语》课程,可以做以下几点借鉴:一是更新教学手段。学习播音专业采用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课上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业内连线的翻转课堂,课下运用各类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加强校企合作,拉近师生距离。二是充盈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微课、慕课等优秀视频、音频找到自身学习的兴趣点,也为《口语》课程的教学专业性做出补充,实现小屏学习、碎片化学习,以达到教学最优化。三是优化评价机制。利用畅言APP等普通话应用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以个性化定制不同学生的练习内容与方向。利用抖音、喜马拉雅APP等社交软件布置作业或小测,将平台的阅读量、播放量等数据列为评分的参考项之一,结合信息化教学需要,同时鼓励学生放开自己。
四、结语
《口语》课程是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收效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基于当前的教学情况,立足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口语》课程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吸纳不同的优秀课程。而《口语》课程借鉴播音专业的教学经验和理念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语言作为文化培育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开放的教学态度,广泛地吸纳更多维的资源,以强化自身,开放思维。同时,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放下面子和身份的保守认知,亦是对新一代人才培养乃至民族自强、自信的有力践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开放到放开,既是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的一种态度,也是民族复兴的一种表征。